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新型大學教育的開拓者:蔡元培先生

我國新型大學教育的開拓者: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被譽為「學界泰斗」的蔡元培,是我國新型大學教育的開拓者。

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使蔡元培進一步認識到清朝的不可救藥,產生了反清革命的思想。第二年,他到日本遊歷,結識了一批革命黨人,反清的目標更加明確了。回國後,在上海創辦愛國學社,向學生宣傳反清革命。1904年,他在上海建立革命組織光復會,任會長。第二年,又參加在東京成立的同盟會,並被指定為上海分部的主盟員。1907年,他去德國留學,進了萊比錫大學。

武昌起義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蔡元培回國就任教育總長。他按照西方資本主義的教育制度,對全國教育實行改革。後來因為不滿袁世凱擅權,辭職再去德國從事研究工作,直到1917年應邀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到了北大,認真整頓腐敗的校風,他極力把北大辦成一所新型的資產階級大學,成立了各種學會,提倡研究學問,特別是提倡學術研究自由;主張無論什麼學派,只要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都要讓它自由發展。他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方針,聘請具有各種不同觀點的人來校教書,如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都應聘來校,充實了教師隊伍。1920年,北大開始招收女生,這在全國也是開風氣之先的。從他開始,中國形成了完整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制度。

他的教育模式新穎,不拘一格,認為教育是國家興旺之根本,是國家富強之根基。教育思想靈活,兼容並包,不因學術爭議而排斥,廣泛吸收各家所長。「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他主張教育應注重學生,反對呆板僵化。他還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觀念。

梁漱溟曾說,蔡元培從思想學術上為國人開導出一股新潮流,衝破了舊有習俗,推動了大局政治,這是十分正確的。正是因為蔡先生的兼容並包、思想自由,使得新文化有了立腳之地,使得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堡壘,科學民主的思想得以傳播。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蔡元培不僅是現代北大的締造者,也是中國現代大學理念和精神的締造者。

1923年1月,蔡元培終於因為對北洋軍閥政府不滿而辭職,再度去歐洲。1926年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他回國來參加,在江浙從事組織工作。隨後,他先後擔任國民黨政府的大學院(當時的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院長、監察院院長和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民族危機深重,蔡元培主張抗日。第二年12月,曾和宋慶齡、魯迅等人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對蔣介石賣國獨裁,設法營救被捕的共產黨員和抗日人士。1936年10月魯迅逝世,他與宋慶齡等組織治喪委員會,親自送殯。1938年為《魯迅全集》作序,尊魯迅為「新文學的開山」。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移居到香港,擁護國共合作,主張共赴國難。1940年3月5日,他病逝於香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尚的人 的精彩文章:

民國奇人陳其美
民國風雲人物袁世凱的權謀之術

TAG:高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