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都說成王敗寇,為什麼項羽在歷史上沒有以反面形象出現呢?

都說成王敗寇,為什麼項羽在歷史上沒有以反面形象出現呢?

在推翻秦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當時的人,直至現在大家也一致認為項羽的功勞最大。特別是在巨鹿之戰中一舉擊潰秦軍主力,戰前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戰後「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可以說項羽一戰而定天下,所有的諸侯都服氣。而相對於劉邦,大家的都表示不服,覺得他這個關中王當得很投機,鴻門宴就是最好的證明。

司馬遷寫《史記》的手法上確實造成了項羽形象高大而劉邦處處的黑歷史的情況,也正是這樣的記載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相對真實的歷史。其後《漢書》的記載與《史記》大體一致,但項羽已經由《史記》中的《項羽本紀》變成了《漢書》中的《陳涉項籍傳》,《漢書》的正統性和國史觀表現得很顯著。

但在對項羽的評價上,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除了項羽滅秦的原因外,個人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

1、王

位正統性

懷王約定入關中者王,那麼劉邦的王號應該是關中王,但項羽不承認劉邦攻入關中的功績,故而將其遷到巴蜀之地,授其漢王稱號。換句話說劉邦這個漢王也是項羽封的,因此劉邦在跟項羽爭奪天下的時候一直打著為懷王報仇的旗號,盡量避免這一層面上的糾葛,但在當時人們的心裡,這個東西還是存在的。

2、漢

王朝的國勢較弱

漢朝的建立更像是一種政治合作,漢初異姓王、異姓侯的問題很突出,漢王朝中央集權和皇帝的權威很容易受到挑戰,有許多諸侯來自於楚國陣營(甚至是項氏一族),也有許多諸侯在楚漢爭霸中並沒有明確的歸屬方或者敵對方,他們算是投注或者合作。全面否定項羽,是有國家穩定上的危險性的。

「諸侯上疏曰: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時,秦為亡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得秦王,定關中,於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敗繼絕,以安萬民,功盛德厚。又加惠於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號比擬,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

從中可以看出,劉邦當皇帝在於諸侯們認為漢王的稱號不足以體現與他們的區別,因而勸劉邦稱帝,可以說劉邦這個皇帝並不具有絕對意志。

3、鼓

勵忠義、體現寬大胸懷

劉邦奪取天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其長者風範,項羽死後,「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史

記正義》記載了關於項羽墓的情況:

括地誌云:項羽墓在濟州東阿縣東二十七里,谷城西三里。述征記項羽墓在谷城西北三里半許,毀壞,有碣石項王之墓。

劉邦多次對叛亂諸侯王的手下體現這種寬大的胸懷,這是他一以貫之的穩定國家政局的措施,鼓勵忠義對於漢朝的穩定是極為重要的,畢竟自己的皇帝不是繼承於誰。

劉邦可以在公開場合跟大家討論項羽與自己的得失,這就是一種大胸懷和自信的表現

「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只有承認項羽爭奪天下的實力和權威才能更加體現自己的王者風範和天命所歸,這就定了對項羽評價的論斷。

因此,在後世的評述中可以存在著高祖英明神武和霸王拔山蓋世的雙重正面形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新說法 的精彩文章:

抗日戰爭勝利後,那兩百多萬的漢奸去哪了,為什麼不統統槍斃?
是巧合嗎?諸葛亮、蒯通都提出三分天下!他倆究竟是什麼關係?

TAG:歷史新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