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會換位思考,讓孩子不「孤雙」

學會換位思考,讓孩子不「孤雙」

兒子上完機器人課,去接他的時候已經快晚上七點。

天色擦黑,冷風蕭瑟,小區的街上行人寥寥,幾乎只聽見我們娘倆的腳步聲。

兒子說,媽媽,我們還有多久才能到家啊。

我說已經快到18棟了,到18棟你就知道了,橫穿三棟樓就到家了是吧。

不是。

兒子說,我覺得還有很遠,我走不動了。

我拉著兒子的手拽的更緊,說,兒子你看,這不是23棟嗎,再往前幾個就是18棟…

他也不抬頭,撒開我的手說,媽媽,太遠了太黑了,我覺得好孤單。

我倒樂了,拍拍兒子的肩膀說,有媽媽陪你在一起,咱們兩個人怎麼能叫孤單呢。

那就叫「孤雙」吧,他說。

我心想「孤雙」這個詞造的好哇,雖然媽媽在身邊,卻一心想著趕路,沒有看到孩子處在黑暗和寒冷下的恐懼感和無力感,沒有給到適時的溫暖和支持,只是一遍遍強調「快到了」,這樣的「陪伴」真的是比「孤單」還糟糕。

我蹲下來把兒子的衣服整理了一下,說,這麼冷的天,待會兒又更黑了,媽媽光想著咱們快點到家就好了,忽略了你的感受,對不起啦。你要是走不動,咱們就歇一會兒。

兒子委屈巴巴地說,其實我還有三成的能量,應該能堅持到家。

我想起大衣兜里有個棒棒糖,趕緊掏出來說,給你個能量棒充充電,會不會你太快把我落下啊。

兒子很驚喜地接過棒棒糖,興奮地說,還是我最愛的….葡西味。

我故意問,葡西味是什麼味,我都沒聽說過。他得意的說,就是葡萄味和西瓜味唄。哦~我恍然大悟,搶白說,那我最喜歡莓西味。兒子說草莓和西瓜嗎,我說對呀!你太厲害了!

就這麼著娘倆在猜水果混合味的遊戲中不知覺就到家了,忘掉了客觀存在的黑和冷,也忘掉了一時間糟糕的「孤雙」感。

(圖片來自網路)

我理解的「孤雙」感大概就是,你在我身邊,卻看不到(讀不懂)我的需要。

講真,黑暗和寒冷是我也體會到的,但作為成年人,「安全感」促使我更直接的需要就是趕緊到家。這裡還有「自尊」的需要,因羞於承認自己的恐懼和軟弱而選擇輕視孩子的恐懼和軟弱,這事我常干,而且往往事與願違。

我常常在上學前對孩子失去耐心:行了兒子!你穿藍色白條的褲子和黑色白條的褲子能有什麼區別?

我常常設想無情的邏輯可以解決孩子內心的焦慮:輸贏有那麼重要嗎?重在參與!!

我常常按自己的意願去制定所謂的「規則」:不寫完作業絕對不能玩兒!

跟孩子相比,我們大人看起來應該更明事理,可同時我們忘了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我們也經歷過被我們的父母,被成年人無法理解那些讓我們的世界天塌地陷的事情,而且,最糟糕莫過於當大人輕視忽略我們感受的時候,那種「孤雙感」帶來的最高級別的難過,甚至會讓孩子第一回體會到「恨」

上周末,我帶兒子去商場的電玩城玩,下樓時候在電梯口看見一群人圍觀一對母子,小男孩三歲左右的樣子,哭的上氣不接下氣,媽媽口中大聲斥責孩子「讓你把我的臉丟盡了」「你等回家看我不收拾你」「哭哭就知道哭,我讓你哭個夠..」這麼一邊說一邊聳打多次想要抱媽媽大腿的兒子。

我拉著兒子趕緊逃離現場,兒子一直絮叨叨說小弟弟哭的那麼厲害,他媽媽還那麼凶,真想一腳把那個阿姨踢飛。

(圖片來自網路)

「失敬是弱者的武器」,心理治療師愛麗絲·米勒認為,許多家長對孩子的需要表現出不尊重,其實是將如此脆弱的自己隱藏在力量的單薄外殼後面。比如成年人也有自己的恐懼,可能蔑視孩子的恐懼會讓他們感覺自己更強大。而有些家長有可能是在「為自己早年經歷的羞辱」復仇,這種無意的發泄可能僅僅是不願經歷和面對自己兒時的無力和痛苦。

拋開理論性的分析,從更淺層更具有情境性的角度來看,我感覺家長經常無法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趕時間」。回憶自己的一天,早上一睜眼從催著孩子起床到吃飯上學,中間趕工,趕著接孩子,放學了再催著孩子寫作業睡覺,在和孩子相處中很多時候看不到孩子的情緒也僅僅因為沒有耐心去問自己「孩子如何看待剛剛發生的一切呢?」

無論是早年的心理創傷還是成年的時間緊張,作為父母的我們,都應該盡最大努力喚醒自己作為孩子時的具體經歷,更真實的體察孩子正在經歷什麼,而這對於我們重溫成年後的同類經歷都相當的有價值。

用孩子的視角看問題,簡單的說就是換位思考,這聽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實很難。

有幾個方法也許可以幫到家長如何更好地換位思考。

第一,真誠:和孩子相處的時候,自己的情緒、想法要是開放的。

我們常常跟孩子大談特談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其實,和孩子相處時,對錯之間,還有一個選擇是真誠,這甚至比對更重要。

2月份,我帶了一個21天媽媽情緒管理訓練營,記得有一位媽媽在一次情緒日記打卡時講了一個關於自己給孩子道歉的故事,沒想到一下緩和了親子關係,拉近了和女兒心的距離。真誠其實很簡單,坦誠媽媽(爸爸)也是普通人,是普通人就會犯錯,就會累,耐心也很有限,但是犯錯就要道歉,跟孩子說對不起,沒那麼說不出口,而且往往能爭得孩子的原諒和交換真心。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

第二,傾聽。用耳朵聽,更用心去聽;不隔離、不敷衍,不評價。

有一天早上也是很趕,兒子和我一邊往車庫走,一邊問我,媽媽你知道加特林嗎,我說嗯,他又問那你知道雷神么,我說嗯,兒子突然就生氣了,說,你就知道嗯嗯,一點都不認真。

我聽他這麼說,如夢初醒,但又嘴硬說,那我該怎麼說,兒子說,你應該說對。我很奇怪說嗯和對都是一個字,有區別嗎。兒子很肯定的說,對我來說,有很大的區別,對就是比嗯好。

也許重點不在於「嗯」和「對」誰好,在於兒子的控訴點「媽媽敷衍我」,我很真誠地向兒子承認:媽媽剛才滿腦子都在想昨天車庫門感應器壞了,如果像昨天一樣,我們該怎麼辦,忽略你的感受了,對不起。兒子態度一下子好起來,關切地說,我都不知道,那咱們快去看看門修好沒。

有時候真的很微妙,做個能傾聽、真誠的父母,生活會比較容易。

第三,幽默。相比嚴肅認真的批評,家長在教育中採取一些幽默的手段,更利於溝通親子關係和培養孩子積極心態、促進孩子快樂成長。

兒子很小的時候,我會給他選一些很幽默搞笑的繪本故事,等到他可以說話,我們就會分角色讀故事憑自己的發揮「抖包袱」。有一段時間兒子特別粉周雲鵬,反覆給我講周的脫口秀段子,儘管我們粉不同的幽默大師,但都彼此尊重,允許家裡每個人對一個作品有不同的角度和經驗,分享自己的笑點。在這過程中,也鍛煉了孩子表達,發揮想像力,以及和爸爸媽媽分享和收穫情感的一些釋放。

相比一些現成的搞笑素材,生活當中很多不經意的片段更有意思,從兒子剛會說話到現在,我記載了近五百條的《宬成說》,在幽默日常中見證孩子的成長以及留下親子互動的寶貴記憶。每年兒子過生日前後,我就會摘出來一些「經典」像讀日記一樣讀給他聽,讀完後他都會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說,哇我小時候那麼可愛。

幽默的使用與換位思考密切相關,因為笑聲通常是視角轉換的一個直接結果。幽默也是排解壓力情境的搞笑手段,比如《遊戲力》中很多家庭親子遊戲,就是通過幽默加強親子之間的鏈接,哪怕只從教育的角度,這也肯定比父母的暴力和嘮叨更有效。

(圖片來自網路)

和很多家長一樣,我在學習家庭教育的時候堅定自己會盡最大的努力為孩子付出,真誠、傾聽、幽默…為孩子提供無條件的愛,但生活實踐中又難免體會到孩子的「難搞」,遭遇「愛的背叛」和「情緒的阻撓」,比如孩子大聲說「不」拒絕你的要求,比如生氣時大喊「出去」關上房門或乾脆說「我恨你」,家長的心情常常down到谷底,哪怕很多引發情緒的小事微不足道。這時我們的任務是要保持冷靜,理解他們行為的含義——挫敗感的暫時發泄。

事實上,孩子從沒有真的停止愛我們,哪怕是被虐待的孩子,還是會繼續愛施虐的人;被羞辱的孩子,還是會想要抱媽媽的大腿。我們與孩子之間,從來沒有對等性,再不要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哪怕最微小的跡象流露出你的不愛,對孩子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電影《不一樣的爸爸》)

也有家長會在學習中越來越恐慌,會把很多孩子的問題歸咎於自己,擔心過去的錯來不及彌補,又怕將來做不好很焦慮。其實,承認自己曾經的錯就需要巨大的勇氣,這勇氣本身就是未來很大的一部分資源,我想,無論我們的孩子有多大,從現在開始,對他們產生積極的影響都不會太晚,所有人都有進步的巨大空間,無論到什麼程度,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只要想扭轉局面,任何時候都是好時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馨李話 的精彩文章:

追了一部真人秀,接受了一場關於美的教育

TAG:馨李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