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孩子,你要贏在起跑線

我的孩子,你要贏在起跑線

1

看了印度電影 《起跑線》講孩子擇校的問題

是一部過程蠻好笑的喜劇 卻包裹著悲劇的內殼

「如果她考不上頂級名校,因此而沮喪,然後開始吸毒」

是舊市街媽媽米塔對女兒米婭的擔憂

米塔讀過大學嫁給靠裁縫生意發家的商人丈夫

而她先前優秀的大學同學進入了精英階層

他的兒子自然毫無意外入讀全國TOP5的名校

米塔英文都講得不流利 頤指氣使下是隱藏的自卑

她竭力想把尚且年幼的女兒推進上流社會的交際圈

他們夫婦無疑已是富裕的中產階級

買得起名校的學區房 卻融入不進一口倫敦音的鄰居

為了女兒能夠進入私立學校 日後躋身精英

媽媽要求丈夫一起重視六歲女兒的教育問題

於是聘請顧問 對全家三人進行指導和大改造

各種手段用盡只為寶貝女兒得到名校的入場券

「出身決定未來嗎?」

在社會流動日趨停滯的今日 可能這是個難以反駁的真命題

為了拿到學校25%的貧困生指標拉吉帶著妻女搬到貧民區

他們的貧民鄰居希亞姆 善良樂觀 為了孩子一直努力奮鬥

但仍世世代代都沒有機會離開他們所處的下層階級

貧窮變得像遺傳病一樣 無法擺脫

2

影片中,不僅家長的職業和身份被看重,家長本人也要經過學校的面試,校方認為「如果家長沒有接受過足夠的教育,也不會重視孩子的教育。

即使在幫助下進入了新的平台,「窮人的孩子在那樣的大學校里應付不來的,即便他們被錄取了,一兩年內也會離開」。因為他們交不起學校名目繁多的費用,得知要繳費2.4萬時,貧窮的希亞姆冒著生命危險去「碰瓷」籌錢;標榜慈善的校長回憶貧寒的幼時,在私立名校被欺負被孤立;最後就連中產階級出身的米婭也選擇進入公立學校。

下層階級的孩子沒辦法往上層流動嗎?

當貧富差距的問題延伸到教育上,身處高階的人們借著自己的勢力瘋狂地掠取教育資源,買學位、捐圖書館、走後門,無所不用其極。他們自己總結出道理:我現在給孩子鋪好路,以後他們就能少走彎路,所以必須給到最好的教育。

在中國,階層固化也是一個無法避而不談的問題,名校錄取中來自農村的生源大量減少,《新周刊》上發表過一篇《什麼樣的人能進北大》,結論是「寒門恐難再出貴子」。

2017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熊軒昂出身於外交官家庭,在接受採訪時他說道

「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

即使是應試教育,父母的階級地位、經濟條件、生活方式都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起跑線——家庭經濟條件好不好,是否可以承擔輔導班與興趣班的費用,是否可以買得到優質的學區房,父母的工作是否體面、是否有足夠的閑暇來教育孩子,父母的社會關係是否足夠豐富、是否可以助力子女的成功,這些缺一不可。

3

前天在社交網站上看到一個保送浙大的女孩分享她的高中——江蘇省排名前10的名校。一半學生在高二已經選擇出國,剩下的一半人中30%拿到保送指標,還可以走綠色通道去國外大學,餘下的才是正常高考,重本率也達到99.67%。

按她的說法是:「發現浙大人也沒有比高中時的身邊人更加優秀和厲害 」。

要命的是這所學校的大部分學生,非富即貴,已經擁有什麼都不做也可以過得很好的家庭背景。但他們無一例外都很拼,漂亮的高中成績單早已不是唯一,競賽獲獎、廣泛的興趣涉獵、亮眼的社會實踐和姣好的外貌,都是他們日後留在上流階級的加分項。

底下一群人評論:一所學校的保送清華名額已經超過某些省份錄取的人數總額,這是出身和地域帶來的赤裸裸的不公平。

我認為這不是不公平,只是差距。是他們從小讀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接受最好的培養,一步步累積出來的差距 。

天之驕子的努力未必比山村裡邊讀書邊干農活的孩子少。

哪有什麼公不公平,這個世界向來是優勝劣汰只重結局。

4

上一代人經常提到大學可以改變命運 ,這destiny其實在你交上高考最後一科答題卡時也已經被決定。畢竟每個人能上的大學,也分三六九等。

前段時間上課,老師講我們這所學校畢業的人80%都會是收入中等偏下的中產。

你說精英呢?不好意思,全中國的top階級是屬於清華北大的。中大華工的優等畢業生想躋身頂層階級也很難。

「但你們不要為此沮喪啊」,老師又笑著補充:「你們下邊還有很多比如xxxx的這批學校,他們的畢業生是下等階級。」課堂上一片嘩然,難道不讀名校都沒有資格活下去了嗎?

如果我的人生已經來不及了,如果把希望寄託給下一代。

如果我的孩子要競爭過別人,如果要孩子以後考上清華。

從此刻開始,我需要立刻做些什麼?

不妨往前推,在廣東要考進清華,高中他需要讀省實或者華附。那麼在初中,他就要進入為省實培育的搖籃——廣州x中和x中。進入這兩所學校,小學時就需要搖上x小的錄取指標。而x小的面試十分嚴苛,所以在幼兒園階段就需要培養孩子的六七種特長,最好入讀全市排名前幾的省級名園。

投資下一代的教育就是大把燒錢難以看到短期收益的過程。

而你們,一群外地來此安家的年輕人,

又憑什麼取得贏過原來本地中產的資本?

5

我目睹了侄子的小升初,他因為沒有樂器的考級證書,在往心儀的初中投簡歷階段時,比不過身邊競爭的同學。於是他回家大哭,發脾氣,問為什麼當初不讓他去考級去比賽。

姐姐姐夫很驚訝:「你學吉他和長笛是因為你有興趣,不是因為你日後要靠它們進中學。」

「可我沒有這些證書,那些招生辦的老師就不要我!」

姐夫扳正小侄子的臉,和他對視,耐心說道:「如果七中要求每個學生進來都要倒立一小時,你是不會也要去倒立?我們不能因為別人添加了規則就不去思考規則對自己有沒有好處。這世界會發瘋不代表我們要陪之瘋癲。爸爸和你說要適應社會,但不是這種委曲求全隨大流的適應。我們培養你是希望你快樂,去享受社會然後成全自己。」

然後姐夫轉頭和我說:「我們沒有逼孩子,所有的孩子都在往前跑,他也停不下來了。」

6

寫下這篇文,不是為了鼓吹大家都要成為精英,也不是為了販賣焦慮。

當一眾新聞要求你睜眼看階層固化,當大學課堂也坦然承認唯精英論,更願意培養出領導者和「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當選擇做社區義工的畢業生得不到和金融從業者同等的尊重,當人們陷入無節制的忙碌,忽視學習和探索,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為自己的簡歷加分。

我們這群人怎麼辦?在非985非211非雙一流的學校入讀的普通家庭出身的年輕人,怎麼辦?這不是平凡的我能回答的問題,我只想談談我身邊和我自己。

寒假回家,我的奶奶用一個個手指頭數,說我已經上了17年書了。是啊,人生的前20年,在校園裡消磨了多少春夏,一心想著我要去上大學,去學點什麼東西,前方是一些我不太清楚的目標:地位、財富、往上爬——總之,「要成功」。因為我的家庭指著我去改變,倘若我不能給我的父母帶來榮譽,我將深感罪惡,為了前期他們為我的教育投入的心血。

至於教育到底是什麼,大學如何幫助我找到自我,或者說大學如何幫助我獨立思考,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這些問題我在入學前並沒想過,也沒有人和我討論過。

我只是被動地去做周圍那些人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事。

在追逐著成為精英的路上,當前的教育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名校學生大都聰明,富有天分,鬥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懼怕失敗成本,對未來茫然,極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標感——所有人都老實巴交地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尋找生命的意義。

大多數初進社會的年輕人非常擅於解決手頭的問題,卻不知道為什麼要解決這些問題,他們連發問的勇氣都沒有。他們可能圓滑能幹,但內心和自我價值觀並沒有得到發展,而是需要依賴於外界權威給他們一些象徵性的認可,才能構建出自己的存在價值。

如果大學教授不引導學生如何更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教育資源去創造更好的社會價值,如果學校默認了社會的價值取向:物質的成功等同於人品、尊嚴和幸福,這已經不單是教育理想的缺失,大學變成了世俗的高校。

不過以我的智商

我的孩子也進不了清華

希望北大能要他吧

要不要關注,隨便你

記得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光之箋 的精彩文章:

我們面向的大海
遲來的陽朔篇

TAG:時光之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