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十年,移動用戶體驗領域已經到達成熟階段
譯者:Daisy
全文共 3904 字 7 圖,閱讀需要 8 分鐘
———— / BEGIN / ————
最開始的iPhone於2007年6月發布。
2008年末,當我們開始研究第一版移動報告時,大多數人還是在使用有著最極其糟糕的用戶體驗的原始移動設備。
在那個時候,相較於體驗糟糕的移動設備和移動網站,任何稍微像樣的產品都會帶給用戶愉悅的體驗。
三年前,移動報告第三版出來時,我們對移動端可用性做了嚴密的評估。我們很高興移動端可用性報告不再是一種矛盾的修飾,我們最終看到很多網站、客戶端都有相當好可用性。
第四版移動端用戶體驗調查報告,我們繼續看到了進步。
現在,大多數的移動網站、app都提供了非常好的用戶體驗——也有一些問題,為了讓頁面更好看可用性做出了些犧牲。但我們可以自信地說:自上次報告以來,這一領域在過去兩年中取得了進展,大多數驚人的錯誤不再出現。
當我們嘗試更新許多移動指南的示例時,我們發現這些公司已經解決了他們的問題,並且我們討論的一些問題已不再普遍出現。
然而,我們也遇到了兩年前我們認為幾乎滅絕的問題的再次出現。
在可用性方面,錯誤(如趨勢)往往是循環的:一代人識別它們並創建避免它們的設計模式,但後代不再看到用戶體驗問題,在追求新設計時再次犯同樣的錯誤。
它總是前進兩步,後退一步。
一、內容 vs Chrome
內容優先於UI(例:chrome)的重要性是從響應式設計中吸取的教訓之一,而漢堡菜單是這個教訓的結果。設計師們試圖盡量減少屏幕可見的UI元素數量,為寶貴的內容提供更多的空間。
兩年後,設計師們繼續評估移動設備上屏幕的地位,他們已經達到了隱藏chrome導航欄的程度。
雖然漢堡包的方式正在被打破,但隱藏導航仍然非常普遍(正如我們在其他地方所論述的,隱藏導航是某些站點的唯一選擇)。
許多人也已經理解,如果有更好的模式(例如:可見導航欄)是可用的,那麼不應該隱藏導航。
Chrome對內容進行優先順序排序,已在其他設計領域中滲透。例如:我們不再看到佔據頁面一半頁面的導航欄。
嵌套模式(讓用戶在遇到內容之前通過多個頁面進行一系列選擇),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受歡迎。至少有一些公司已經開始意識到,最好是在移動設備上將導航結構扁平化——立刻向人們展示各種內容,並允許他們將其縮小到特定範圍內。
Walgreens.com採用了嵌套導航欄的模式,在過去那是非常流行的但是現在很少被應用了,他要求用戶在看到任何產品前,先在4種類型中作出選擇。
然而,Walgreens嘗試去通過向一些類別選擇頁面,添加產品圖像來創造內容錯覺,這表明設計師可能意識到這種類別設計的乏味。
iPhone上的 Google express,在Grocery下不是用全部子類別的列表,而是在每個子類別下顯示一些內容。
App正確使用基於內容的設計,而不是使用基於類別的設計。
二、使用手勢
手勢解決了太多chrome在小屏幕上的問題,但是他們很難的發現和學習。一些原始的手勢熱情(純手勢的應用程序(例如:Clear Todos)體現)已經衰減,但手勢的使用仍然是移動設計中更有前途的方向之一。
iPhone版本的clear todos,第一版出現在2012年左右,使用各種手勢來彌補ui上的不足,但是這些手勢很難讓人記住。
不幸的是:手勢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他們不會變得易學和好用,除非手勢在app、網站上建立了使用規範,並且所有的app和網站的手勢使用都要有一致性。
另一方面,設計師被迫遠離手勢,因為他們對用戶群的熟悉程度如此之低。
蘋果已經多次嘗試擴展手勢的標準辭彙表(隨著3D Touch for iPhone 6S 的推出),並將一些可見的瀏覽器委託給手勢。
iPhone X的嘗試已經結束了iPhone的唯一物理按鈕,用一系列輕掃手勢代替。優點是提高了屏幕使用;缺點是對曾經習慣使用home鍵的用戶來說,初次學習該手勢的使用帶來不便。
3Dtouch技術是很有前景的,但是他很少被使用在app上。
但是,其他兩種手勢流行程度開始增長,以至於增添到基礎手勢辭彙表中——滑動刪除(展示刪除動作的上下關係),兩指滾動來移動嵌入網頁中的地圖。
滑動刪除只是簡單為列表元素增加上下操作,兩指滾動解決了與滑動衝突的問題,這經常在網站嵌入地圖中遇到。
這些手勢對用戶來說變得越來越熟悉,儘管我們仍然建議使用這些手勢的設計,可以添加其他的方式來執行相同的操作,或者至少具有良好的上下文提示來引導用戶。
兩指滾動手勢滾動地圖,變成一種標準來解決與滾動衝突的問題(當人們嘗試滾動頁面卻意外滾動了地圖,反之亦然)。
三、移動網站和應用程序更好的結合
從網站過渡到要求用戶使用特定操作的app,在iOS上,用戶需要打開一個app然後在其內部進行搜索。
從iOS 9開始,移動網站和app間的切換變得更加簡單,比如:我在搜索引擎中搜索了一個電影,一些結果將會自動打開對應的app頁面(當用戶已經下載了這些app)。
當選擇了搜索結果頁的電影鏈接時,控制項將從safari跳轉到iMDb app。返回app按鈕顯示在頂部狀態欄的左上角,並標有以前使用app的名字。
從瀏覽器到app的無縫跳轉,一般來說,從一個app跳轉到下一個的體驗是非常好的,因為通常app相比較於網站將具有更好的用戶體驗(因為他們更接近他們設計的移動平台)。
但是,追蹤他們的位置,並且知道如何操作返回的這種設計,會給用戶帶來新的負擔,App仍然需要滿足這種需求。
舉個例子:我們會注意到很多app在層級深的頁面並沒有放logo,會給使用者造成不知停留在哪的困擾。
一個顯著的提高,可能與從瀏覽器轉換到app的易用性相關,app內的插屏廣告大幅度降低。當去新網站前會插屏廣告邀請用戶下載app已經過去,大多數時候會將廣告放到web頁面的banner處。
四、更好地使用電話功能
雖然不完美,越來越多的網站和app利用電話的基礎功能。
像Apple Pay 和Android Pay,由於集成系統讓付賬在很多電商網站變得很輕鬆,大多數的網站和app都會考慮到用戶當前的位置。
生物識別有望讓我們更接近忘記密碼的問題,甚至可以讓用戶輕鬆跨設備傳輸信息(並自動登錄),從而使桌面登錄更加輕鬆。
當設置一台新iPhone,不需要輸入憑證進行身份驗證——他們自動從附近的設備上傳輸。
五、減少指導說明
幾年前,任何一個可敬的app都是從漫長的指導開始的,這些app對提供所有不同的功能進行編總。這些教程是糟糕和無效的,在冗長的指導列表裡,沒有用戶可以記得過多的命令。
他們也沒有動機想要去記住他們中的任何一個,畢竟誰可以說哪些功能實際上是有用的呢?
今天,這些指導已經很大程度上被app一般概述(應該指引導頁)取代了,打算說服用戶登錄並創建賬號。
理想上,這些登錄頁應該完全的消失,應該允許用戶在沒有任何註冊的情況下體驗app。
最初app的應用概述會發揮廣告的功能,但是大多數人討厭到處都是廣告,尤其是當他們已經花費了精力下載app。
六、向後一步
總體而言,響應式設計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跨平台的交互形式的追求,已經推動了一些奇怪的解決方案。
比如說:使用分割按鈕菜單(split-button)或者手風琴菜單(accordions)。
分割按鈕菜單主要目的是:複製桌面類別在主導航欄懸停和點擊交互效果,即允許訪問類別登錄頁面和子菜單。
這是一個非常不可用的解決方案,不僅是因為在狹小的空間內擠滿了內容,以至於用人們的手指點擊它們都非常的困難,同樣也因為它違反了用戶的期望和到迄今為止他們所學到的移動端使用規範。
另一個驚人的發展是:顧客結賬開始消失。在過去提供這個功能的網站和app被取消,一些依靠apple pay結賬和paypal結賬來彌補顧客結賬的不足。但是仍然有很多逼迫用戶來創建一個賬號,儘管他可能是一次性消費者。
從好的方面來看:在很多設計中登錄註冊越來越簡單,現在很常見的用戶僅被要一個郵件帳號和密碼就可以創建一個賬號。
浮層覆蓋流行程度不斷的增長,很多網站的菜單採用浮層覆蓋的形式。
兩年前,很多移動浮層覆蓋是錯誤的並創建了很多有趣的效果(例如:浮層突然出現在內容的頂部)。
現在的浮層覆蓋好多了,但是它們經常看起來充滿屏幕,人們對待它們的期望,能使用離他們很近的返回按鈕並且會到之前的視圖。通常在這種情況沒發生時用戶會迷失方向,然後離開該網站。
當整個流程在浮層上被移動(這就是順序菜單越來越流行的原因),出現錯誤的次數會增加更多,人們忘記去使用在浮層中菜單欄的返回按鈕,確保的正確返迴路徑,卻使用瀏覽器或者手機的返回按鈕。
LATimes.com:這個菜單顯示在浮層上看起來是個新的頁面(左側圖),儘管關閉按鈕在頂部的左角,人們仍然嘗試去點擊瀏覽器的返回按鈕關閉浮層。如果她們這麼做的話,她們將會回到之前的視圖頁面(搜索頁-右側圖)來替代LATimes的主頁面。
七、結論
從第一步iPhone開始的十年里,移動端用戶體驗領域已經達到很成熟的程度。
根據comScore最近的報道:在這個世界上的很多地方,超過一半的線上時間是在移動端上。
所以移動可用性趕上桌面可用性是正確的,這並不意味著移動端網站和app已經到達了完美的可用性狀態——沒有完美的設計。它簡單的意味著它們中的很多提供了不錯的用戶體驗,很多在過去臭名昭著的錯誤也已經被修復了。
參考:
comScore.2017.The Global Mobile Report
翻譯:
Raluca Budiu.2018. The State of Mobile User Experience
———— / END / ————
本文由 @dasiy 翻譯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老版iPhoneX將停產?新款iPhone照片配置曝光
※分析師稱蘋果正在研發可摺疊 iPhone,預計 2020 年發售
TAG:iPh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