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寶藏經典 活化精神

寶藏經典 活化精神

中國美術館六樓原是內部的一個資料室,經過改造,重新設計,成為長期展示館藏小型經典作品的陳列廳。因為展出的作品都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師名作,所以被稱為「藏寶閣」。

孫其峰的《白鷹》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在於其在思想、藝術、製作諸方面臻精深、精妙、精湛之境,在時間的流逝與歷史的檢驗中,愈發顯示出價值並成為傳統而為後世之標范。中國美術館十多萬件藏品之中,不乏經典。它們凝聚了藝術家艱辛的探索,是當時當代的創新創造,也是美術史發展歷程的坐標。只有將它們從庫房的沉睡中喚醒,走向展廳,與人民大眾對話,才能凸顯價值,才能活化,作品中所承載的人文精神和作者真切的情感才能呼之欲出,在觀賞與研究中實現超越時空的心靈交流。

這不大的藏寶閣以及不大的作品放射著巨大的文化能量。從今年2月起至年末,中國美術館在藏寶閣中舉辦「寶藏經典、活化精神—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展」第二期,陳列選展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大家的國畫精品11件,油畫11件,雕塑4件,由「小」切入,讓觀眾了解大師們何以將平凡的生活化為藝術的形式。

平淡質樸 生活意趣

對美術本體的探索與記錄時代的雙重取向,總是在相互關聯中發展,多元共生,延綿流變。只有那些既富精神品格又有藝術品質的作品,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並將在未來的歷史時空中發出熠熠光輝。展覽萃集的作品,在筆觸、色彩、線條、墨韻中,有精神的感性顯現,也有藝術的真諦。

在不少論者眼中,活躍於上海地區的南方「海派」為新為俗,北方「京派」為舊為雅。作為「海派」弟子、吳昌碩與任伯年的傳人,陳半丁(1876-1970年)三十歲後北上京華,開啟了他「南風北漸」的歷程。

20世紀30年代,陳半丁人到中年,創作了中國畫《江上泛舟》。畫中,江中舟子行於意境幽渺中,頗有去塵之概。70.2×31.2厘米畫幅間,遠處沙渚縹緲,近處樹石茅亭,布景簡潔,留有大片空白。

陳半丁的山水得石濤筆意,枯筆勾皴覆以淡彩渲染,蒼潤相兼,有明顯的石濤式密點子,筆法枯蒼。畫幅上部的行草長題,書法瀟洒,篆印古樸,以紀游詩句,言說不盡的畫意,詩、書、畫、印達於高度統一。一幅畫里,上溯宋元明清文人筆墨之雅,又保留形似的特點,完成了會通南北、融合雅俗的「南風北變」,可謂經典之作。

展覽中,不乏此類風景畫。

1947年,宋步雲(1910-1992年)完成的布面油彩作品《中山公園》也在展覽之列。僅46×56厘米的畫幅間,古典壇廟園林的莊重與市民的休閑和諧一體,遍植的花木開得正艷,令人賞心悅目。

就在創作這幅畫的一年前,宋步雲應徐悲鴻之聘,與吳作人等接管並籌建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中央美術學院前身),任副教授,教授水彩畫課程,併兼庶務主任,代理總務主任。他受命於危難,在經費極其拮据的艱苦環境中,為創建藝專嘔心瀝血,對中國的進步藝術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繁重的教務工作之餘,宋步雲利用餘暇畫了大量古城北平的人文風貌,包括《中山公園》以及未展出的《白皮松》《景山白皮松》《初秋》《故都瑞雪》《舊北海大橋》《午門》和《歲寒三九雪》等作品。這些畫或描繪炎夏松蔭的光色變幻,或再現故都黃瓦紅牆的古樸寧謐,或表現北方雪景寒林的肅穆純凈,總之都趨於寫實,印象主義的光色和樸素的寫實主義畫風被結合在一起,又滲透著中國人文風貌的純樸與儒雅。

正當宋步雲不停為北平創作珍貴故都影像時,1949年,靳尚誼考入宋步雲所在的國立北平藝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禮炮聲中邁進中央美術學院,後來成為1949年後高等美術教育培養起來的第一代畫家。

靳尚誼曾長期擔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為中國藝術與文化的時代發展作出過突出貢獻。幾十年來,他致力於推動建構油畫的中國學派,倡導發揮油畫藝術的文化功能,在油畫探索與研究上沉潛往複,創作出眾多形象生動而又富於內涵的人物形象,更包括一批風景畫。2009年,靳尚誼向中國美術館捐贈油畫、素描共39件作品,此次展出的1981年創作的板紙油畫《帕米爾牧場》就是其中一幅。

新疆地處絲綢之路要衝,近現代東西方文化不斷融合的交匯地。在靳尚誼的眼中,在《帕米爾牧場》畫作的壯闊山河間,垂首的牛啃食著水邊的草,一派祥和景象。

此外,吳湖帆的《廬山小景》、陳樹人的《斷橋》、徐堅白的《閘坡港》、賀天健的《善卷下洞》、蘇天賜的《春滿湖灣》……人們在畫外移步異景,體味到畫家筆下的生活意趣。

花鳥世界 放筆得意

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其中必然含有雋永的美、永恆的情、浩蕩的氣。這些經典之作構成了傳統的里程碑,形成中華美學精神的源流。

現代書畫家李苦禪曾拜齊白石為師,終成中國近代大寫意花鳥畫宗師。此次展覽展出了一幅李苦禪創作的中國畫《荷花翠鳥》。畫作中,一隻線條拙樸的翠鳥恰似剛剛飛過微風輕拂的荷葉,落在蓮塘枯石上,花如盆,葉如蓋,梗如臂,荷花、山石、翠鳥,組成了龐大的畫面。

靳尚誼的《帕米爾牧場》

李苦禪的花鳥畫以鷹、鷺等猛禽大鳥為主,接受齊白石影響而追求「意象造型」,即「不似之似」,但在齊白石的拙樸、老辣之外更多了一點大氣。在這幅畫中,李苦禪大膽利用墨色的濃淡乾濕、色彩的冷暖、黑白的相間來增加畫面層次感,把觀賞者的視線和感覺層層推向遠方。整幅畫筆墨自然,無矯揉造作,色彩單純,造型簡潔。

同樣是畫鳥,崔子范(1915-2011年)用筆更加肆意。崔子范有眾多頭銜,其中就包括北京花鳥畫研究會會長。他在1980年所作的中國畫《魚鷹竹子》中,描繪了一排抽象魚鷹形象,在左塗右抹間,講究以意取形。

崔子范的畫讓人聯想起齊白石作品中的質樸與洒脫。原來,崔子范曾經人介紹,拜識了齊白石,每隔一兩個月帶些畫去請教。白石老人認為崔子范的畫法很好,鼓勵他就這樣畫下去,還曾說:「我放不開,你放得開,你的畫是真大寫意。」

蘇天賜的《春滿湖灣》

在白石老人的指點和鼓勵下,崔子范對自己的藝術語言進行了新的提煉,增強了符號化的趨勢,這使他在齊白石質樸、清新、自然的風格基調上,發展出自己渾厚蘊藉、酣暢華滋的雄健之風。符號化與隨機性也成為當代中國花鳥畫與山水創作中的基本趨勢。崔子范放筆直寫時畫的是自己的經歷、修養所凝練成的精神情操,畫的是對自然生命、四時變化的敏感眷戀,畫的是對時代和生活的喜悅熱愛,帶參觀者進入了一個真實的藝術世界。

再看孫其峰繪製的中國畫《白鷹》。皮紙上施淡淡的灰色,襯托粉繪白鷹,甚為巧妙。鷹立岩之上側目遠望,蓄有展翅奮飛之勢。奇石筆法有力,秋葉填以硃砂,與白鷹相映,有秋高氣爽之意境。整幅畫生機盎然,耐人尋味,又極富創意。

趙少昂的《花卉蝴蝶》

孫其峰1947年畢業於國立北平藝專,1952年後任教於天津美術學院,歷任系主任、副院長。早年多畫山水,後來偏重於花鳥畫的創作,尤喜畫雄鷹、松鼠和竹、梅、松、柏等。他重視傳統中國書畫的筆墨神韻,兼融西畫技法,更注重提煉生活,將紮實的工筆功力與小寫意的揮灑靈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洒脫、雋秀、勁健的藝術風格。

展覽中另有王雪濤的《蝴蝶紫藤》、陳之佛的《牡丹群蝶》、趙少昂的《花卉蝴蝶》等中國畫。這些同類卻各有新意的藏品,讓人不得不感嘆中國美術館藏品之豐富。

以形塑神 融匯中西

展覽中僅有四件非繪畫作品,卻展示出非凡的藝術力量。

在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紅塔西路的袁曉岑藝術園區內,大色塊的園林布局簡潔明快,正面遠眺西山,後面流水環繞。從東門入園,映入眼帘的是一組「東驤神駿」群馬奔騰的巨型雕塑。馬匹充滿靈性,力道雄健,多骨豐筋,天然奔放,全無圈養之氣息,可謂神駿。展在館中的雕塑作品《搔首》創作於1946年,駿馬抬起蹄足,搔首低頭,在19.4×22.3×12.5厘米的規格下,盡顯雄姿,恰似園中神馬駐足靜歇的時刻。

袁曉岑(1915-2008年)曾寫過一首打油詩:「老九身份實可憐,幸得老天假以年,人生能活七十四,一朝倒在畫桌邊。」沒想到一語成讖。2008年,93歲高齡的袁曉岑當天在工作室勾勒一座新雕塑的草稿《疆場廣闊任賓士》。到了晚餐時間,平時胃口挺好的袁老突然感覺有些胸悶。在往醫院趕的途中,袁老開始沉入昏迷狀態,最終搶救無效。展覽中的馬匹雕塑雖不是袁曉岑臨終之作,也並非藝術巔峰期之作,但仍能看出這位藝術家的藝術水準。

展覽中的一尊半身男人體鑄銅雕像出自滑田友(1901-1986年)之手。1933年,滑田友赴法國留學,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至1943年,他潛心研究雕塑,作品多次入選法國沙龍美展並多次獲獎。抗日戰爭期間,他身處異鄉,關心祖國,創作了揭露日寇罪行的圓雕《轟炸》,這件作品為法國教育部收購,藏於巴黎現代美術館。

正是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期間,滑田友創作了展在中國美術館內的這尊鑄銅半身男人體雕像。「在一個雕塑的複雜形體當中,需要有幾個主要的線、形,組成氣勢的連貫和變化,好比詩的韻,有了,念起來就動聽,就完整,也更顯得活。」這尊半身男人體,在46.5×18.7×15.8cm體量間勾勒出男子勻稱的體格。滑田友的作品看似單純簡單,卻有著很強的形式感,有著東方的神韻和意境,又吸收了西方的透視、比例、結構等造型手法。他把政治氣氛和藝術氣氛融在一起,從情緒上,將作品傳遞出的情緒與中國傳統精神融為一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滑田友參加了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完成大型浮雕《五四運動》《毛主席胸像》等。他也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在教學中,他善於總結經驗和體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要求,能運用中國古代美術品評作品的標準和重要美學原則——謝赫的六法論,深入淺出地講述雕塑藝術的原理。他獨創的一套簡單又富有哲理的教學方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培養了一批著名的雕塑家。2008年,滑田友的女兒將20餘件滑田友的雕刻作品捐贈給中國美術館,讓普通觀眾都可以欣賞到其父的作品。

展覽中還展出了雕塑藝術大師張充仁(1907-1998年)創作的銅鑄作品《漁婦》。老嫗表情愁苦,身體佝僂,長裙拖地,彷彿絕望的災難正摧殘著她,令人過目不忘。張充仁的手感所具備爆發力和感染力,可以觀察到他研習羅丹等大師作品後留有融會貫通的體悟。張充仁曾為齊白石塑像,齊白石留下筆墨盛讚其為「泥塑之神手也」。

展出的第四件作品為中國動物瓷雕的奠基者周輕鼎(1896-1984年)製作的陶瓷雕作品《公雞》,公雞形態洗鍊生動,饒有情趣。1949年後,周輕鼎任浙江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致力於動物雕塑的研究、創作和教學,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他承繼法國寫實雕塑傳統,重視師法自然,注重表現動物生命力,力求形神兼具,不尚藻飾,所做雕塑無論大小,都富有詩情畫意。

經典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及智慧,正反映了民族的品格和時代的特徵,刻載著藝術家的追求和探索歷程。從展館走出,周身如沐春風,如會知己。

許幸之的《紅燈柿》

整個展覽精緻典雅,傳統繪畫的神逸從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葉一花中呼之欲出;濃濃中國味的油畫從人物、靜物、風景畫中飄出;畫中書法可以感悟到蒼渾而悠遠的文化世界;小型雕塑凝定與律動的造型讓人過目不忘。一場萃集精品的展覽讓人確信,美術遠非僅存形紀事,亦非唯形式遊戲。

攝影 / 馬柯

郵局發行代碼:82-939 聯繫電話:+86 10 6715 2380 轉 0

《北京》周刊是北京唯一官方的外宣刊物,

每周出版中、英文版各一期。

秉承「以新聞的立場挖掘和詮釋北京文化,

以文化的視角聚焦和解讀北京新聞」的理念,

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劃選題,

並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融通中外的中國表述,

傳遞北京聲音,講述北京故事,塑造北京形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周刊 的精彩文章:

滄桑浮沉 道不盡千古風雲

TAG:北京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