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糖尿病的重要認知

關於糖尿病的重要認知

1、基本概念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系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時長期存在的高血糖,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

2、流行病學

(1)世界各地都有,發病率逐年上升。

(2)目前全球約有3.82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不包括不知道已經患有糖尿病的隱性患者),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高達1.14億,全世界每三到四個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來自中國。

(3)在中國,60歲以上的人群中,有約20%患有糖尿病,另有約20%是糖尿病的後備軍。更糟糕的是,100個人中只有1/3的人知道自己有病,有病的人去治療的只有1/4,治療控制好的只有40%,控制的不好就導致了糖尿病併發症的增加。

3、主要分類

(1)Ⅰ型糖尿病(DDM):原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多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大多

(2)Ⅱ型糖尿病(NIDDM):原名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成人發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歲之後發病,發病率約佔患者總數的90%;常見於中老年人,肥胖者發病率高,常伴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動脈硬化等疾病;起病隱襲,早期無任何癥狀,或僅有輕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顯者需做糖耐量試驗確診,血清胰島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患者體內產生胰島素的能力並非完全喪失,有的患者體內胰島素甚至產生過多,但胰島素的作用效果較差,因此患者體內的胰島素是一種相對缺乏,可以通過某些口服藥物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但到後期仍有患者需要使用胰島素治療。

(3)繼發性糖尿病:由於已知的原發病所致的慢性高血糖狀態,糖尿病是這些原發疾病的一種併發症,一般而言,在原發病得到根治後,繼發性糖尿病可以痊癒。

(4)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患者妊娠,發病率不足20%;妊娠前糖代謝正常或有潛在糖耐量減退,妊娠期才出現糖尿病,發病率佔80%以上;患者糖代謝多數於產後能恢復正常,但將來患Ⅱ型糖尿病的機會增加;糖尿病孕婦的臨床經過複雜,對母兒均有較大危害,必須引起重視。

Ⅰ型糖尿病與Ⅱ型糖尿病區別

4、發病原因

(1)遺傳因素:Ⅰ型或Ⅱ型糖尿病均存在明顯的遺傳異質性:糖尿病存在家族發病傾向,1/4~1/2患者有家族史,至少有60種以上的遺傳綜合征伴有糖尿病;Ⅰ型糖尿病有多個DNA位點參與發病,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點多態性關係最為密切;Ⅱ型糖尿病明確的基因突變主要有胰島素基因、胰島素受體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線粒體基因等。

(2)環境因素:Ⅰ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統異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薩奇病毒、風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後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破壞胰島β細胞。進食過多、體力活動減少導致的肥胖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環境因素,使具有Ⅱ型糖尿病遺傳易感性的個體容易發病。

5、臨床表現

(1)多飲、多尿、多食和消瘦(體重減少):嚴重高血糖時出現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多見於Ⅰ型糖尿病,發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時「三多一少」癥狀更為明顯。

(2)疲乏無力,肥胖:多見於Ⅱ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發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時診斷,體重會逐漸下降。

6、伴有糖代謝異常的常見疾病

(1)肝臟疾病:肝硬化患者常有糖代謝異常,典型者空腹血糖正常或偏低,餐後血糖迅速上升,病程長者空腹血糖也可升高。

(2)慢性腎功能不全:可出現輕度糖代謝異常。

(3)應激狀態:許多應激狀態如心腦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創傷、外科手術都可能導致血糖一過性升高,應激因素消除後1~2周可恢復。

(4)多種內分泌疾病:肢端肥大症、庫欣綜合征、甲亢、嗜鉻細胞瘤及胰升糖素瘤等多種疾病可引起繼發性糖尿病,除血糖升高外,尚有其它特徵性表現。

7、併發症

糖尿病的併發症可達百種以上。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最高的為心腦血管病變佔50%,其次是腎病為10%以上。糖尿病患者95%以上並發視網膜病變,是四大致盲原因之一。糖尿病造成的截肢占非外傷性截肢的85%以上。常見併發症包括:

(1)腸胃功能紊亂:大便干稀不定。

(2)眼病:視力模糊,眼底出血,視網膜病變及脫落,白內障。

(3)腦血管病:腦動脈硬化,腦出血,腦血栓,失眠。

(4)心血管病:冠心病,心律不齊,心跳過速。

(5)腎病:尿蛋白,腎炎,腎衰,尿毒症。

(6)神經末梢病變:手腳麻木,發涼,神經疼,關節疼。

(7)糖尿病足:下肢潰瘍,壞疽。

8、檢查指標

(1)血糖:有明顯「三多一少」癥狀者,只要一次異常血糖值即可診斷;無癥狀者診斷糖尿病需要兩次異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試驗。

(2)尿糖:血糖濃度超過腎糖閾(160~180毫克/分升)時尿糖陽性,腎糖閾增高時即使血糖達到糖尿病診斷時可能呈陰性,故尿糖測定不作為診斷標準。

(3)尿酮體:是丙酮、乙醯乙酸和β-羥丁酸三種不同成分的總稱,它們是體內脂肪代謝的中間產物,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時尿酮體陽性。

(4)糖基化血紅蛋白(HbA1c):是葡萄糖與血紅蛋白非酶促反應結合的產物,反應不可逆,水平穩定,可反映取血前2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斷血糖控制狀態最有價值的指標。

(5)糖化血清蛋白:是血糖與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應結合的產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清胰島素和C肽水平:反映胰島β細胞的儲備功能,Ⅱ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島素正常或增高,隨著病情的發展,胰島功能逐漸減退,胰島素分泌能力下降。

(7)血脂:糖尿病患者常見血脂異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時尤為明顯,表現為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低。

(8)免疫指標:胰島細胞抗體(ICA)、胰島素自身抗體(IAA)和谷氨酸脫羧酶(GAD)抗體是Ⅰ型糖尿病體液免疫異常的三項重要指標,其中以GAD抗體陽性率高,持續時間長,對Ⅰ型糖尿病的診斷價值大,在Ⅰ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級親屬中也有一定的陽性率,有預測Ⅰ型糖尿病的意義。

(9)尿白蛋白:放免或酶聯方法可靈敏地檢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病腎病尿白蛋白輕度升高。

9、確診標準

(1)具有典型癥狀,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後血糖≥11.1mmol/L。

(2)沒有典型癥狀,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後血糖≥11.1mmol/L,重複測定數據仍達以上水平的。

(3)沒有典型癥狀,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後血糖≥11.1mmol/L,糖耐量實驗2小時血糖≥11.1mmol/L。

10、排除標準

(1)糖耐量2小時血糖7.8-11.1mmol/L之間,為糖耐量受損。

(2)空腹血糖6.1-7.0mmol/L為空腹血糖受損。

(3)餐後血糖

11、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

①教育:讓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根據每個患者的病情特點制定恰當的治療方案。

②自我監測血糖:隨著小型快捷血糖測定儀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據血糖水平隨時調整降血糖藥物的劑量;Ⅰ型糖尿病進行強化治療時每天至少監測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穩定時要監測8次(三餐前、後、晚睡前和凌晨3:00);強化治療時空腹血糖應控制在7.2 mmol/L以下,餐後兩小時血糖小於10mmol/L,HbA1c小於7%;Ⅱ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監測血糖的頻度可適當減少。

(2)運動治療

增加體力活動可改善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體重,減少身體脂肪量,增強體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運動的強度和時間長短應根據病人的總體健康狀況來定,找到適合病人的運動量和病人感興趣的項目。運動形式可多樣,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極拳、跑步、游泳等。

(3)藥物治療

①口服藥物治療:磺脲類藥物(Ⅱ型DM患者經飲食控制、運動、降低體重等治療後,療效尚不滿意者均可用磺脲類藥物),雙胍類降糖葯(Ⅰ型糖尿病用胰島素治療病情不穩定,肥胖型Ⅱ型糖尿病單用飲食治療效果不滿意者,Ⅱ型糖尿病單用磺脲類藥物效果不好,Ⅱ型糖尿病繼發性失效改用胰島素治療時),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Ⅰ型和Ⅱ型糖尿病均可使用,與磺脲類、雙胍類或胰島素聯用,如伏格列波糖餐前、阿卡波糖餐前即刻口服),胰島素增敏劑(可單用,也可與磺脲類、雙胍類或胰島素聯用),格列奈類胰島素促分泌劑(瑞格列奈為快速促胰島素分泌劑,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時服,不進餐不服)。

②胰島素治療:胰島素製劑[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和胰島素類似物;短效、中效和長效胰島素,已製成混合製劑(諾和靈30R、優泌林70/30)],Ⅰ型糖尿病需要用胰島素治療,需經常調整劑量,Ⅱ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葯失效者,最大不良反應為低血糖。

(4)飲食治療

各種類型糖尿病治療的基礎,部分輕度患者單用可控制病情。

①總熱量:需要量要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體力活動量、病情等綜合因素來確定;兒童、青春期、哺乳期、營養不良、消瘦以及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應酌情增加總熱量;肥胖者要嚴格限制總熱量和脂肪含量。

②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每克產熱4千卡,是熱量的主要來源,應佔總熱量的55%~65%。

③蛋白質:蛋白質每克產熱4千卡,佔總熱量的12%~15%,糖尿病腎病者應減少蛋白質攝入量。

④脂肪:脂肪每克產熱量9千卡,約佔總熱量25%,一般不超過30%;動物脂肪主要含飽和脂肪酸,植物油中含不飽和脂肪酸多,糖尿病患者易患動脈粥樣硬化,應以植物油為主。

本文內容部分來自網路,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號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轉載僅作觀點分享,如有版權、內容等問題,可在本公號後台留言,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非常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尿病 的精彩文章:

從什麼時候開始改變,最能降低糖尿病風險
寵物糖尿病了解一下

TAG: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