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濤《昂首仰天吞六合:中國古代建築遺存龍頭篇》
原標題:楊世濤《昂首仰天吞六合:中國古代建築遺存龍頭篇》
中國古代建築遺存龍頭篇
楊世濤
「我認為中國傳統建築,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園悠久歷史的見證,它鐫刻了苦難抗爭和輝煌,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章顯了質樸優雅靈動豪氣,是我們建築人的文化自信的根基,保護我們傳統建築歷史遺存,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愛惜它就是愛我們的先人,你欣賞它就是欣賞智慧和創造,傳承它就是延續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這是工程院院士張錦秋先生,在央視大型綜藝節目《國家寶藏》中的一段真摯表述。值得我們揣摩和學習。
北朝到唐代青州龍頭,高40cm
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猶如在廣袤的森林外再建一處森林。受木材承重能力的限制,屋頂的覆蓋和裝飾很少選用石材,而是以相對輕便耐水的陶器為主。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青瓦和瓦當,春秋戰國的圖案瓦當、秦漢的文字瓦當更是巔峰之作。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屋頂的裝飾也更加的豐富了,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鴟尾、龍頭、琉璃構件,唐宋更是把這些發揚光大。
龍文化是燦爛的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它是祥瑞的化身,建築上裝飾的龍頭,可以驅逐來犯的厲鬼,守護家宅的平安,幫助人們戰勝自然災害(雷電、火災等自然現象)。龍頭使用在建築屋頂的垂脊末端或戧脊上,叫垂獸或戧獸可能更準確一些。
但北朝到宋代這段時期,它是一個圓雕立體的獨立龍頭,與明清的垂獸和戧獸有明顯區別,喜歡它的人都叫它「龍頭」。有張嘴的也有閉嘴的,頭頂大都有角,一種是一體件,另一種是頭角獨立燒造,使用時重新組裝。造型既抽象又誇張且極具張力,盡顯古代匠人深厚的雕塑功底和對藝術的理解。(圖一、《明皇避暑宮圖》)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作者:郭忠恕,五代後期傑出的畫家,畫的是驪山華清宮,圖中清晰的記錄了龍頭的使用位置。
圖一、《明皇避暑宮圖》局部
龍頭自從出現以來,一直是皇家宮殿、王府、祭祀建築和廟宇屋頂上必不可少的裝飾元素。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寧安渤海上京城遺址出土的唐代琉璃釉龍頭,銀川西夏博物館展出的西夏皇陵出土建築構件就非常有代表性。中華大地上元代以前的建築屈指可數,建築上的裝飾也大都被後朝修繕更替殆盡,從地表的建築上基本看不到龍頭的身影。所見不多的也都是近些年工程建設出土的,存世量很小,平時很難見到,所以系統的去研究和整理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北朝到唐代的建築規模宏大、穩重大方,與之對應的龍頭也是個頭碩大、造型渾厚、氣勢磅礴、極富活力。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了一大批震驚世人的北朝到宋代佛教石造像,與這批造像同時期的建築遺址中,也出土了大量的殘損的建築構件,很少有人去關注和整理它們,大都散落民間,龍頭作為同時期的雕塑作品,藝術水平也是極高。表面的銀色皮克是青州龍頭的一大特點,歷經一千多年,仍清晰可見(圖二,北朝青州陶龍頭修復件,高50cm)。
圖二,北朝青州龍頭
這個時期鄴城、洛陽、大同、西安等地建築上,垂脊和戧脊上使用的是平面的獸面紋磚,很少見到立體的龍頭出土,山東河北河南一些北朝到唐代經濟文化重鎮也都有少量殘件出土(圖三、山東唐代陶龍頭,高55cm)。同時期的南朝健康,南京地區也有出土。
圖三、唐代山東龍頭
山東唐代龍頭,高55cm
唐代邯鄲龍頭,長40cm
宋代生產力的不斷進步,經濟更加的富庶,那時的經濟文化重鎮,東京汴梁、北京大名、衛州、東昌府等各地,現在城市擴建老城改造,都有相當數量的建築構件、瓦當、龍頭出土,宋代建築規模一般比唐代小一些,但比唐代建築更為秀麗,絢爛而更富於變化,更注重裝飾。
山東宋代殘龍頭修復圖
宋代龍頭較唐代龍頭,造型上更加的纖細輕盈,紋飾也更加的細膩,色彩上也更豐富了,黑漆光皮殼、硃砂或顏料塗抹,綠釉琉璃、瓷胎三彩龍頭也都有見到。河南地區出土的龍頭最為精緻細膩,龍頭上紋飾非常繁複,鱗片的刻劃都很精巧(圖四、河南宋代陶龍頭,殘高40cm)(圖五、河南宋代陶龍頭,殘高40cm)。
宋代河南龍頭
山東河北出土的就略顯粗礦,但造型的張力更好一些。西夏博物館展出的建築構件、龍頭是最多的,其它的各地方博物館對這塊都不是太重視,相應的展品也就非常少。
圖四、宋代河南龍頭
圖五、宋代河南龍頭
山西元代三彩琉璃龍頭,高52cm
明清建築上垂獸和戧獸的形狀發生了變化,變得有身有腿更具像了,不像傳統的獨立龍頭那麼的抽象。皇家建築群、王府和有些規模的廟宇也都用上了琉璃構件。獨立的龍頭造型也用的非常的少了。(圖六、南京故宮黃釉琉璃龍頭,高21cm)
圖六、明代南京故宮黃釉琉璃龍頭
龍頭作為中國古代建築遺存,它誇張的造型、猙獰的面孔,精細的紋理,章顯了質樸優雅靈動豪氣。收藏它、研究它就是欣賞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創造,修復它、討論它、傳承它,就是延續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首發
圖文由作者提供
歡迎轉發。歡迎關注訂閱。 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後台。
※宋代筆記中的劉教授就與美女畸戀了:祥宏講夷堅之劉改之教授
※摩托上的國度:越南印象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