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末清初書法家王鐸,「發乎情,止乎禮」的審美觀對後世重大影響

明末清初書法家王鐸,「發乎情,止乎禮」的審美觀對後世重大影響

「發乎情,止乎禮。」這是傳統儒家的審美觀念,它承認藝術活動起源於感情抒發,但又認為抒發要有一定限度,過猶不及。用這種觀念審視歷史,王鐸的書法文質彬彬,情與理恰到好處,馬宗霍說:「明人書法無不縱筆以取勢,覺斯則縱而能斂,故不極勢而勢若不盡。」

王鐸學書非常投入,「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生不易」,可見他在書法上是非常勤奮用功的。他的楷書學鍾繇、顏真卿,行草宗二王和米芾等,自稱「余從事書法數十年,皆本古人」。

王鐸對後世書法的主要影響主要有三點。第一,用墨。由濕漸干,由干漸枯,潤燥相間,很有節奏感。尤其是創造性地使用漲墨,兼并筆畫,形成塊面。這樣做一方面簡潔形體,避免瑣碎,另一方面造成塊面與線條的對比組合,增加表現力,強化視覺效果。

第二,是結體。邱振中的《書法形態與闡釋》說:「王鐸的行書單字軸線最大傾角超過 以往任何時代的作品。王羲之的最大傾角為15度,黃庭堅行書單字傾角12度,米芾10度,董其昌6度,張瑞圖10度,倪元璐8度,而王鐸高達15度。有時兩字還會出現反向傾側,使書法出現強有力的彎折。」

第三,是章法。前人講似欹反正,一般著眼於單字,在各個偏旁部首的組合關係上做文章。王鐸則從章法上出發,以數字為單位作傾側變化,尤其是大福條屏,由於擴大了變化的單位量,顯得更加大氣。劉熙載《藝概》說:「大起大落,大開大合,用之長篇,比如黃河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修行筆記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傳統書法?一千八百年前書法史上第一篇專業理論文章告訴了我們
一位對王羲之書法沒有興趣的書家,在臨習了王羲之書法後突然頓悟

TAG:修行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