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白居易,一個從韓城走出去的熱血少年!

白居易,一個從韓城走出去的熱血少年!

少梁御史

本地生活 獨立視角

關注

當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等盛唐的大V們紛紛故去,就像上元節的璀璨煙火已過中夜,總顯得沒那麼熱鬧了。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只有劉長卿、韋應物還在苦苦壘著「五言長城」,歷史進度的場面眼看就要岌岌可危,歷史老人偷笑著急忙憋出了一個大招。

公元772年,白居易呱呱落地了,白居易出生的時候,正趕上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的亂局,一家人顛沛流離分居5處,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窮困潦倒的生活。

但是,他卻沒有被苦難打倒,從小便立下「兼濟天下」的志向,刻苦攻讀。後來,他給好友元稹寫信,其中詳細回憶了他年少苦讀的經歷:我白天寫賦,晚上讀經,中間還要學詩,不敢有一絲懈怠;而且常常讀書讀到嘴邊上、舌頭上都長了瘡;寫字寫到胳膊肘上、手心裡都長了老繭;年紀輕輕,頭髮都白了;以至於成年以後,身體都要比同齡人衰弱一些。

18歲,是白居易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

公元790年的少年白居易,嘴邊已經出現了鬍鬚,他是白家的驕傲,父親白季庚44歲才得子,對他倍加珍惜,這個孩子好像沒有其它的愛好,就是愛擺弄文字。史載,他剛出生六七個月,就每次能正確分辨「之」「無」二字。

這也沒什麼奇怪,白家祖上數代,「世敦儒業,皆以明經出身」,由於這種遺傳,白家子孫都能很早學會寫詩,到了白居易這一代,就更不得了了,他是三鄉八里公認的神童,寫的詩句如鬼斧神工,清新自然,直抵人心。

少年白居易,就像他詩中描寫的野草一樣,用他那堅韌不拔的意志,彰顯出一個少年頑強不屈的生命力。

多年後,當他進士及第,在大雁塔上寫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時候,恐怕就是對那個逆境中堅強生長的少年最好的回答吧。

說他是天才,並不過分。為了寫出一首好詩,他也是拼了,很多孩子看到書都吐,他卻看得十分投入,1000年後,在歐洲出現了一個同樣偉大的人,他在圖書館看書,興奮的時候會用腳蹭水泥地,後來蹭出了一個很深的腳印。

公元790年,他終於來到了長安,在熱鬧喧囂的朱雀大街上,一個肩上扛著兩布包,身著褐色圓領袍衫,腳踏一雙黑足靴,頭戴黑襆頭的小鮮肉。

那是他心目中最神聖的殿堂,那是個思想最自由的城市,來自世界上各個地方的人,在此一競風流,王朝的大度和包容,在皇城裡無處不在。在朱雀大街上,在每一間酒肆中,甚至在每一個行人的臉上,這個城市是詩人的殿堂,一個神句誕生,上到皇家成員,下到販夫走卒,都會搶著吟誦。

突然他情難自抑地吼了一嗓子:「長安,我白居易來了!」旁人才知道原來這又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北漂」。

寫詩,看詩,吟詩,唱詩,這就是當時最大的時髦。白居易隱約有一種預感,自己會成為這個城市新的話題,他很熱切地研究過李白和杜甫,在自己出生的時候,大詩人杜甫剛剛過世2年,而另一位神一樣的詩人李白,已過世10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貞元十八年(802),白居易遇到了在他生命中佔有重要位置的男人。

那是一個萬里無雲,清風徐來的日子。剛剛交完考卷的白居易,拿著自己隨身帶的物品,正一臉輕鬆地向考場外走去。

有時候緣分是種很微妙的東西,只因為在人海中老白多看了一眼,就和瀟洒哥元稹的視線交匯了。

一時間電光火石閃爍,「兄台可否借一步說話?」「我的榮幸」。

從此24歲的元稹,與大他七歲的白居易,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經常「花下鞍馬游,雪中杯酒歡」。

經過兩年的友好相處,他倆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在一次酒過三巡後,二人興奮地合計著要做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旁人以為他們只是喝斷片後的狂言,也沒當真。

第二天酒醒後的老白,直接辭去了校書郎一職。堅決地去報考了一村官,即今天西安周至縣尉。他為什麼頭腦發熱要去當村官?自然是深入勞動人民群眾,獲得一線資料。

萬事具備,只差點火。公元806年對白居易而言是一個開掛的年份,他和他的好哥們元稹終於搞起了事情,這就是轟動整個文壇的新樂府運動。

當今的社會早已不是昨日那個牛氣轟轟的盛唐帝國,詩仙李太白的浪漫主義已經不再適合時下的環境。

粉飾太平的詩句既然都爛大街了,那就來點接地氣的「毒雞湯」(諷喻詩)。所以他哥倆發起的新樂府運動口號就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白居易他不是一個人寫,還組織、煽動了一批人參與到諷喻詩的寫作中來。白居易來了個《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元稹搞了《新樂府》十二首 ;李紳則搞了《樂府新題》二十首。

哥倆幾個不是吐槽這位大爺昨天去青樓尋歡作樂,就是諷刺那位腕兒的貪污腐敗,連他們的大boss照樣唇槍舌劍不帶怕的。一個比一個厲害,簡直就是一個作風糾察小天團。還圈粉無數,畢竟他們的詩據說連大媽鼻涕娃都能讀得懂。

最終,白居易紅了!

一個是因為他那張與機關槍肩並肩的嘴巴,一個是他與三朋四友在一個酒店裡嗨的時候,寫了篇有關他女神楊貴妃的神作——《長恨歌》。

一時間他走到哪,都成了全民的焦點,無數的狗仔隊都跟隨在他的身後。

如果按照當時的熱搜題目往往都是:「巨星白樂天與一身材火辣的神秘女子同入醉仙樓」、「快來圍觀,白居易現身帝都長安天街」、「有激情,白樂天與元稹互寫情書!」......

果然人紅是非多,是非還是小事,重要的是大boss也盯上了他。

公元807年,白居易被調任京城,第二年,正式任職左拾遺。左拾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智囊團里的一員,專門負責給皇帝提意見。但凡長點心的人,都知道在天子眼皮底下要收斂幾分。

可白樂天是誰?圈內紀律委員啊!早些時候你們都全耳聾,這次機會來了,所以這官兒是相當深得老白的心。

他貫徹著「有闕必規,有違必諫」的原則。暢所欲言,反租稅、絕進奉、放宮女,吐槽宦官,完全把天皇老子當成了好知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掏心掏肺體現出了高度的職業責任感。

噼里啪啦全批判一頓這還不夠過癮,看著朝政一日不如一日,民怨四起。他腦瓜子一轉,又搞起了事情。

他大肆張羅,把新樂府運動推向了最高潮。

當時生活在帝都的人,天天都會看到一份類似「白樂天,語不驚人死不休!發文暗諷xxx!」的微博熱搜,以致於不少人都以為他出錢買了熱搜。他哪有錢去買熱搜,他的錢都拿去買酒喝了。借著酒勁噴得更猛,正所謂有朝一日鳳翔天,我要天下盡我鳴!

在去年的時候,少梁御史看到過一個關鍵詞「油膩」,和他搭配在一起的被稱作「中年人」,還有一句話非常流行,叫做「人到中年不如狗」。

其實,這些都是對「人到中年」的誤讀。看看中年時候的白居易,他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的時候已經43歲,按理說在這個年紀遭遇人生重創,恐怕早就意志消沉。

而且江州司馬還是個閑職,用某些體制內的話說,「混吃等死就好」。但是白居易官閑人不閑,那首家喻戶曉的《琵琶行》就是在這個時候面世的。

按照歷史老人的套路,隨著官位的越來越高,人會變得越來越謹慎,越來越步步驚心。

公元815年的某天早晨,大霧籠罩著整個帝都,氣氛一片肅殺。但大街小巷卻炸開了鍋,原因竟是美男子宰相武元衡被人抹了脖子。

身為武元衡的情敵兼好友,耿直的白居易第一個上書請急抓賊。沒想到這下觸怒了唐憲宗,怪他越職。

更狠的是,曾經的政敵紛紛趁機落井下石,說白居易在其母屍骨未寒的時候,竟然寫過賞花詩和新井詩。

要知道他母親可是看花墜井而亡的,他這樣的行為簡直就人神共憤,天地不容。政敵一番口沫子噴飛的慷慨陳詞終究起了作用,最後以白居易被貶謫江西九江,淪為 「江州司馬 」收場 。

這次的被貶,讓白居易感到十分的憋屈。不過聰明如他怎麼會不知道這是最好的結局。險惡至極的政治鬥爭,他罵過怒過揭發過,但也比不過天黑的速度。

胸中十年內,消盡浩然氣。43歲的他選擇了窮則獨善其身的道路。公元822年7月,他到達杭州走馬上任,還是做了件大事。當年井底與西湖相通的六口大井,到白居易上任時,六井與通西湖的地下通道已嚴重淤塞。水源告急,百姓飲水成了難題。

萬一發生火災,更是不得了。白居易在實地考察之後,決定對西湖及六口大井分別進行築提疏浚。

有人一臉天真地提出反問:「你這樣做,我們的魚蝦咋辦呢?」老白依然發揮他一向直來直往的優良傳統:「要魚蝦還是要命?」在任3年中,根據歷史記載,杭州城未發生一起大的火災。

在他離任的那一天,挽留的隊伍從頭看不到尾。他留下了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其實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把3年中,完全屬於他自己的捧祿剩餘部分,也留在了官庫。

此後,「蘇杭白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話,白居易也世世代代為人們所景仰。這不就是一個中年人「閑不住」的結果嗎?

白居易在中年寫下千古絕句:「青衫細馬春年少。」追憶似水青蔥年華,願做一名少年郎!

中年油膩最好的解藥,其實就是做一名不老的少年,保持純粹的少年感。歲月無情,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人生苦短,到了老年,已知天命,正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晚年的白居易是過得很滋潤的,雖然被貶,但好歹也是江州司馬,比元稹和劉禹錫強多了。

也許人生暮年,樂天知命。老白學起了陶淵明的那一套,開啟了詩酒花茶的生活。

每當太陽照,鳥兒叫,他就開始吆喝三朋四友一起把酒吟詩,過起了精緻的老年人生活,或者一時興起就像個小姑娘一樣,蹦蹦跳跳到野外遊山玩水。他自己玩膩了,就去找他的好兄弟玩,比如被貶了四次的元稹,還有被貶了三次的好友劉禹錫。(友誼的小船竟然沒有翻,絕對不是塑料膠的兄弟情)

縱觀白居易的一生起伏沉浮,他是大唐千萬詩人里算是混得最好的一個。他毒舌敢噴,卻從未因為寫詩被貶坐過牢;他縱橫政圈幾十年,雖樹敵無數,卻依然活得瀟洒快活;他來自小地方,沒背景,一生卻知己不少,粉絲迷弟身邊轉。就連他去世後,天子還為他寫讚歌。他雖身在中唐,卻活得像在盛唐,不必壓抑天性猶能安然一生。

眾所周知,白居易是唐代的一位現實主義詩人,他與李白、杜甫齊名,有「詩王」、「詩魔」的稱號,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是中國歷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文學家。然而鮮有人知,白居易的故居在陝西韓城市。

1984年在韓城金盆村發現古墓葬一處,內有「墓志銘」,敘其死者乃白居易的晚輩白敬宗。足以證明韓城為白居易的祖居無疑。(墓志銘石碑現存韓城市博物館)。此外,金盆村有「白氏祖祠」;陳村有「白公祠」舊址;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都足以說明白居易在韓城有過一段生活活動。

白居易晚年的時候,得到唐穆宗(李恆)的賞識,三番五次將他調入京師,可他最終選擇遠避朝堂。

宦海沉浮多年,使他清醒地認識到朝堂的波峰詭譎、爾虞我詐,他本就無心權力,還不如做個地方官為老百姓辦些實事來得痛快。

後來的事情也證明了他這一選擇的正確性:

白居易63歲那年,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烈的宮廷流血事件「甘露事變」爆發,一日之內600多名朝臣被殺,其中有很多都是當年他同朝為官的老同事,而他卻成功躲過了這場災厄。他告老辭官,深怕奸臣繼續陷害,不回渭南,隱居於韓城深山老林的香山故居中。

根據《韓城縣誌》記載,中唐大詩人白居易,祖居太原,他的先祖白建,有功於北齊,賜田韓城,子孫隨封地來韓,居家於韓城西南香山腳下的「白田屯」。

此村至今猶存,族人稱家譜載先祖白居易生於「白田屯」,幼年隨父遷居下吉(今陝西渭南市),晚年官場失意,返回韓城故居,崇奉佛教,修香山寺以供隱居。

此外,金盆村有「白氏祖祠」;陳村有「白公祠」舊址;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都足以說明白居易在韓城有過一段生活活動。

其實,把白居易列為韓城名人,並不是要與渭南爭奪這位大詩人的籍貫,只是實事求是地記錄他的一段生平歷史,便於專家更好地研究他。

今年4月3日,韓城市白居易白氏宗親會籌辦的「丁酉清明民祭偉大詩人白居易」活動,在新城辦小金盆村白氏祖塋地舉行。

姚庄、蘇村、大鵬等村百餘名白居易後裔和文化學者一同焚香祭拜韓城先賢白居易,渭南等地白氏宗親代表也一同祭拜。

白居易其實就是韓城市走出的一位文化名人。

北宋歐陽修《新唐書·白居易傳》和我市明清縣誌明確記載。上世紀80年代,小金盆村又出土了白居易堂叔和堂侄的兩合墓志銘。這樣以來,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相互吻合,形成鐵證,證明白居易是韓城人。

也許歷史老人總和我們開玩笑,當年在熱鬧喧囂的朱雀大街上,那個肩上扛著兩布包,身著褐色圓領袍衫,腳踏一雙黑足靴,頭戴黑襆頭的小鮮肉,說不定恰恰就是從韓城走來的熱血少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梁御史 的精彩文章:

TAG:少梁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