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動力巡洋艦僅曇花一現,為什麼都不再建核動力水面艦艇,原因很現實
核動力,作為航母最理想的動力源一直是個海軍強國發展的目標,因其可以為航母提供較高的航速、無限的航程和充足的電力供應而受到追捧。但迄今為止,世界上除了航母和潛艇搭載核動力外其他水面艦艇鮮有使用,為什麼呢?自上世紀50年代核動力技術出現之後,當時世界各軍事強國爭先在這一領域分一杯羹,以期望技術上拉開與競爭者的距離碾壓對手,其中美蘇就在這一領域展開過競爭,各種類型核動力艦艇共建造多達幾十艘。
除去航母外,美國第一艘核動力水面艦艇是1961年9月服役的長灘號巡洋艦,該艦長219.8米,寬22.3米,滿載排水量17525噸。動力為2台ciw壓水式反應堆配2台大型蒸汽渦輪發動機,航速30節。同期共發展了巡洋艦、驅逐艦(後都更名巡洋艦)5種噸位級共9艘,1964組建了以企業號核動力航母為核心,核動力巡洋艦、驅逐艦為輔助的「第一特遣群」,同時進行過一次歷時65天總航程為30565海里(約5.5萬公里)的環球航行,充分證明其強大的續航能力。
而前蘇聯則建造的更多,單單基洛夫級巡洋艦一口氣就造了4艘,還有其他驅逐艦、護衛艦,甚至連電子偵察船都使用核動力,這一直讓蘇聯引以為傲。只是到了90年代中期,美蘇當時建造的核動力艦艇服役期滿全部退役拆除,時至今日,世界各國均已不再發展除航母外的核動力水面艦艇,雖然美蘇在此付出了龐大的資金,但在核動力技術積累上目前世界上還沒有能夠與美俄比肩的存在。通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除了航母和潛艇,其他艦艇使用核動力並不合算。
其原因有幾點,一、核動力系統的複雜性決定了艦艇體積和排水量龐大,造成建造和維護成本加大,按照美蘇實踐證明,一艘核動力巡洋艦全壽命費用已經超過同噸位級常規動力航母全壽命費用,而在小於10000噸級的艦艇上裝備核動力更是得不償失。二、核動力主要優勢的續航能力,但顯然對於戰艦而言這個優勢的吸引力不足以抵消增加的成本,畢竟還是要靠岸進行生活、彈藥補給,既然如此,常規動力一樣順便加油就可以了,有人說有「奶媽」就可以不靠岸,但是常規動力有奶媽也可以不靠岸,畢竟地球就這麼大,半圈就兩萬來公里,我國055大驅續航就達到7000公里,和航母一起帶上奶媽哪都去得。三、水面戰艦一線戰鬥單位,安全性太差,核泄漏風險太高。
總之,最重要的就是費效比不好,得不償失。而航母使用核動力則不然,不僅可以空出自身消耗油箱載入更多的航空燃油和彈藥給艦載機,提升航母戰鬥力,省去常規動力航母上的煙道,煙塵影響戰機起降還造成飛機、其他電子設備使用壽命縮短和養護費用增加。而潛艇使用核動力則優點明顯,可以讓潛艇長時間蟄伏在水下不需要像常規動力潛艇那樣頻繁的上升到水面透氣,續航能力也可以保障這一點,要知道,潛艇一旦暴露是很危險的,潛伏的潛艇才是讓敵人最害怕的。
※渦扇-19做最後衝刺,自研1000公斤推力量級渦扇發動機成功首飛
※兩種激光坦克,99式坦克能算半個,還有一種在紅警里出現過
TAG:排頭小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