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祭奠大明王朝三部曲之終曲:被馴化的「虎狼」

祭奠大明王朝三部曲之終曲:被馴化的「虎狼」

如果帝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與優良的軍事制度,即便女真發展壯大了,帝國也可以憑藉自己手中的「利劍」把對手斬殺在前進的路上,不至於。遙想當年太祖、成祖時候大明朝是何等的威風凜凜,太祖手下猛將如雲,驅逐北元於大漠之外;成祖多次御駕親征韃靼,不服就揍你。太祖、成祖都是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軍事天才,他們手下都是身經百戰的帝國雄兵,在太祖、成祖手裡的大明帝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是並不是每一個朱家的子孫後代都有太祖、成祖的武功雄風,都經過戰爭的千錘百鍊。御駕親征的明英宗在土木堡慘敗,自己也當了瓦刺的俘虜並受盡凌辱。當時如果不是于謙力挽狂瀾,用自己的身軀支撐起整個王朝,恐怕朱元璋的棺材蓋早就蓋不住,出來痛罵不肖子孫朱祁鎮了。開國的皇帝可以憑藉武力奪取天下,通過自己的英明神武與手下的良將外御強敵,內壓起義,鞏固王朝統治。但大部分和平年代的皇帝是沒有軍事才能的,要在和平年代維持強大的軍事實力就要具備優良的軍事制度來培育軍事將領與高素質的士兵,並且不斷的改良軍事制度來適應新形勢下戰爭的需要。

軍隊本來要像虎狼一樣兇猛,遇見敵人就要亮出自己的獠牙,撕碎消滅自己眼前的獵物。然而由於明王朝對武將過於的制約,使得原本的虎狼之師像是被人馴化的「家養寵物」。這一切都是有歷史淵源的。

在歷史上封建王朝被顛覆無非是三種形式或者形式的組合:以藩鎮造反、權臣的篡權為代表的內部統治階級顛覆,農民起義戰爭,外部政權的入侵。如果採取政治「向心力」,通過增強中央集權、壓制武將控制軍權可以極大避免第一種情形;如果採取政治「離心力」,賦予大臣與武將更多的權利,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第三種情形的發生。相比政治「離心力」來說,政治「向心力」可以變為「家天下」;可以讓統治者更好的集中權力,擁有更高的權威,享受更多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第一種情形發生的概率遠遠大於第三種情形。所以封建王朝的統治變得越來越專制。由於封建王朝的剝削本質,農民起義的出現是階級矛盾集中爆發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但整個爆發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況且,農民的問題也不是統治者主要考慮的問題。歷代王朝的開創者在設計本朝代的制度時候一定會吸取歷史上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明太祖朱元璋心狠手辣,用「殺」字解決問題;收拾手底下的有權的文臣都絕不心慈手軟,何況是那些掌握軍權嚴重威脅子孫統治的的武將。毫無疑問,朱元璋是政治「向心力」的堅定捍衛者,對於制度的也設計是在「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帝的權利」上做足文章。廢除丞相,設置錦衣衛,推行八股文,製造文字獄莫不是如此。為了限制、壓制武將,大明朝從太祖的時候就開始重文輕武,大約經過一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固定的制度,文官集團進入了成熟的階段,他們的歷史地位上升到最高點。帝國的文官一貫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作為施政的前提,他們有一種牢不可破的觀念,即上自國家,下至個人,不能把力量作為權威。對於武將來說,他們需要具備準確的選擇能力和決心,著眼於實效而不避極端。武人在刀劍矢石中立下的汗馬功勞,在文官心中不過是血氣之勇,即使是克敵制勝,也不過是短暫和局部的成功而已。

帝國的畸形的制度把文官與武官隔離、對立起來。文官輕視武官,把武官視為莽夫。在當權者看來一個將領所具備的素質是勇敢粗豪而不是在於頭腦清晰。將領既然大多屬於一勇之夫,當然就有必要以文官作為總督巡撫,讓他們來指揮各級武官。在「土木之變」中暴露的軍事體制弱點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文官們認為只要在他們任期內保持平靜無事,這一切關於軍隊的改造計劃大可束之高閣。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認為最偉大的統帥總是在文明程度較高的時候出現,因為偉大統帥所具備的是能夠把尚武的精神與較高的智力結合起來。然而明帝國大部分的文官不懂軍事作戰,然而他們確是武官的頂頭上司,在戰爭過程中他們不僅直接領導武將,而且還掌握物資供應;這些文官有的在後方遠離戰場「遙控指揮」前方的軍隊,在前線指揮的又大部分是軍事「低能」,軍事作戰的困難可想而知。如果武官能夠獲得文化教育融入到「文化圈」,這種輕視或許會少的很多。在軍隊中如果利用常駐文官在軍隊里了解軍事,掌握軍隊的思想政治教育;武官掌握軍事作戰,並接受政治思想與文化教育,兩者相互融合、配合,軍事作戰與軍事實力就行有利許多。在萬人中央享受「光芒」的統治者,居安思危對於他們來說是太困難了,他們大多坐在先人用鮮血鑄成的皇位上享受權力帶來的「快樂。大部分的更是文官忙於權力鬥爭,忙於貪腐腐化,哪還有功夫搭理自己輕視的軍事武備。當危機到來時,整個王朝只能依靠上天「賞賜」幾個軍事天才來挽救危機。

帝國制度與風氣似乎難以逆轉了,並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北方的邊境每年都為俺答所入侵,被擄走的人民與財物不可勝計。在戚繼光調赴浙江新任的時候,東南沿海也是經常遭受倭寇的蹂躪。正當悲觀和惶惑遍佈於濱海各省,一股五十至七十人的小股倭寇竟然創造了一個奇蹟。他們登陸之後深入腹地,如入無人之境,竟越過杭州北新關,經淳安迫近蕪湖,圍繞南京兜了一個大圈子,然後趨秣陵關至宜興,退回武進。可見當時明帝國當時的軍備鬆弛到如何境地。當然統治者也有自己的難題,對於封建統治來說,如果沒有戰事軍隊就會鬆弛的厲害並且難以發現軍事制度中存在的問題;但如果保持長期戰事則會勞民傷財,加劇矛盾,拖垮一個國家,弄不好還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被對手痛揍。

形勢越來越不樂觀,如果帝國能夠採取現代化的技術改善軍備或許還有轉機。然而,現代化的技術和古老的社會組織是斷不相容的,二者必居其一。俞大猷曾經提出過戰術全面現代化的建議,但即使他聲望與戰績都十分卓著,自己的建議也沒有被採納,因為他的建議所牽涉的問題和將要引起的後果已經超出軍備問題而牽涉政治。要公然宣稱改革軍事制度,等於邀請別人攻擊自己。戚繼光比俞大猷看的更清楚,更加務實,他看清了並適應了當時的政治,把軍事技術當做必要的輔助。誰想極端強調軍事效率,提倡技術的發展,導致文官與軍人並駕齊驅,是絕對辦不到的。戚繼光看清了時代的局限性,明白妥協是無法避免的,他盡自己的力量在體制下做有利於重整軍備的事情,盡自己的能力為國家做一份貢獻。對於生前為國鞠躬盡瘁,死去前被妻子遺棄的孤獨的老人我們有什麼苛責的呢?對於一個曾經統帥幾萬大軍從的將領,不事私蓄,被斥退以後一貧如洗,我們又怎麼能懷疑他「不廉潔」的初衷呢?這位將星在1588年隕落了,從此世間再無戚繼光。大明王朝也失去了重整軍備的良機,被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八旗軍取而代之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參考資料:

①萬曆十五年:增訂紀念本/(美)黃仁宇著.—北京:中華書局,2006.8(2016.3重印)

②明朝歷史的教訓/吳晗著.——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6

③大明王朝1566/劉和平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5

④君主論/(意)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N.)著;張亞勇編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5

⑤戰爭論/(德)克勞塞維茨著;李傳訓編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5

⑥國史綱要/雷海宗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