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麥積回望梵音寂

麥積回望梵音寂

「麥積煙雨」被譽為秦州八景之首,只是我去的時間不對,終歸是沒有欣賞到。

(麥積煙雨 圖片來自《中國石窟藝術 麥積山》)

(麥積山雪景 圖片來自《中國石窟藝術 麥積山》)

在2015年去過雲岡石窟,2018年2月去過龍門石窟之後,因為敦煌在數千公里之外,所以麥積山石窟便順理成章的成為我四大石窟行的第三站。其實在2017年我便曾有過去麥積山看石窟的計劃,但因了一些原因最後擱淺了,在一年之後,終於得以成行。

在經過了走走停停的近八個小時車程之後,我們一行終於於4月5日下午3時多抵達麥積山下的麥積村,安頓好住宿,因為天氣突變,加之勞累,便放棄了當天上山。但在所住宿的農家樂的院子里,已經可以看見遠處的麥積山了,只是由於天氣不好,所以總覺得隔了一層東西。在看見遠處的麥積山之後,女兒就一直要去看「大佛」,在得知要第二天才去時,小姑娘還表現的有點不開心,好在農家院落陳置的盆景和其中的小魚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6日8時多,早餐之後一行人便上山,停車、購票、換乘電瓶車,9時不到抵達石窟景區的入口處,這個時候景區還沒有開門,在經過昨晚的風雨之後,雖然此時太陽已經升起,但還是冷的有些發抖。

景區資料介紹:「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因其形『如農家積麥之狀』而得名。位於秦嶺西段北麓,山巒迭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稱。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峰崛起,山高142米。據史料記載,麥積山石窟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384—417年)。著名禪僧玄高、曇弘聚積僧人300禪修。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洞現存窟龕221個,泥塑、石刻造像7000餘件,壁畫千餘平方米,北朝崖閣八座,素有『東方雕塑陳列館』之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據記載,當年開鑿石窟時,從下堆積木材,達到高處,然後施工,營造一層,木材拆除一層,直到山腳。直到現在,當地還流傳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民謠。麥積山石窟,原是一個完整的山體,唐開元二十二年,天水一帶發生強烈地震,使崖面中間部塌毀,整個窟群便分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東崖現存洞窟54個,西崖140個。由於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宜精雕細鏤,所以大多採用泥塑和繪畫。麥積山塑像,主要題材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儘管各代塑像同處一堂,但並不因襲模仿,而是保持著各自的時代特色,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

(麥積山崖面 圖片來自《中國石窟藝術 麥積山》)

(圖片來自《中國石窟藝術 麥積山》)

在景區開門之後,我們一行大小7人便隨著人群進入石窟景區,順著崖壁的棧道開始行進,走走看看,但由於棧道較窄加之遊人眾多,此外如今的石窟群,都加了各種的防護措施,也只能是隔著圍欄、鐵絲網或柵欄來走馬觀花的掃上幾眼,細細欣賞是不可能的,這樣的觀賞對於一些較大的雕像還可以,對於精美的壁畫和一些體型較小的雕像基本就基本只能是看個大輪廓了。還有一些被稱之為特窟如135窟的石窟更是大門緊閉,根本無法一睹其中的樣子的,因此對於「小沙彌」和涅槃變壁畫等我們是沒有看到的。

我們一行從東崖開始遊覽經13號窟、3號窟(千佛廊)、4窟(散花樓、上七佛閣)、5窟(牛兒堂),順著棧道的走向走去,然後到達西崖,散花樓和牛兒堂拒介紹是麥積山石窟位置最高的石窟,而「散花樓」又是規模最大的窟,當然,還是只能看個大概,倒是窟龕外面牆上浮雕的天龍八部引起了我的興趣,有些真的是有點「萌萌噠」的感覺。

(古人的亂刻亂畫)

在西崖,繼續沿著棧道行進,然後漸行漸低,直至下山。下得山來,又來到了瑞應寺前的廣場。在整個過程中,女兒的表現還是很不錯的,雖然在部分陡峭的地方都是我們幾個輪換抱著她行進,但大部分地方都是小姑娘自己行走的,而且對於雕塑,小姑娘也表現出了相當的興趣,全程沒有表現出不願意看的情緒,一直和我們看到下山,要知道我在動身直至上山之前最為擔心的女兒是否能堅持下來,畢竟她年齡尚小,而且諸多雕塑和壁畫,也實在是超出了她的感受範圍。

站在廣場上,回首望去,看著那些凌空飛架,層層相疊,「之」字形相接的棧道和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密如蜂房"的洞窟,我無法想像古人開鑿石窟時是怎樣的一個場景,又是怎樣的一種力量使得前後延續千餘年將一座孤峰凸起的山體營造為一座佛陀的世界。相傳,北周保定、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時,就動用人工40萬個,40萬人,幾乎是我所在的小縣城全縣總人口數的近兩倍,在那樣一個沒有任何現代化大型機械的年代,在麥積山陡直甚至有些地方還呈傾斜角的岩壁上開鑿石窟,其艱辛是可想而知的,《玉堂閑話》中對此有相應的記載「六國共修,自平地積薪,至於岩顛,從上鐫雕龕室神像,功畢,旋旋拆薪而下,然後梯空架險而上。」

整個遊覽過程中,我沒有看見一個僧人,也沒有聽到梵音,瑞應寺的寺門也一直緊閉,和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一樣,麥積山石窟作為曾經的佛教聖地已經是過去了,曾經的僧眾雲集、梵音迴響、香火繚繞已經隨著歲月的變遷而走入了歷史,如今更多的是一個集文物保護、展示、遊覽為一體的景區。

因為要兌現對女兒的承諾,妻子等從另一條路線下山,我和女兒則原路步行下山,一路上小姑娘並沒有走多少路,大部分時間不是在我肩上就是背上,及至到停車場,當時並沒有多少感覺,及至第二天早上醒來,才感覺腿部的酸痛,看來是平日疏於鍛煉了。

從東崖上,西崖下,一趟看下來,用時約兩個小時左右,基本都是粗粗一過,遺憾是在所難免的,就像發圖在朋友圈後,有朋友留言「仙人崖,亦頗值一去。」我回復說「帶著孩子,放棄了仙人崖,人生嘛,總得留點遺憾」。但總算是了了一個心愿,或許,再過若干年,等我的女兒長大之後,她如果再來,看到的比我們此次看到的將會更少,有些東西,不論怎樣去保護,總是無法改變歲月和自然的力量對其的改變的,就像許多在多年前習以為常的東西如今都已經要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來進行保護了。

2018年4月9日

(又記:從景區出來,行至麥積村時,我前面的一輛車硬生生的被從旁邊岔道出來的車撞了上去,而三天的出遊中一共遇見了7起肇事,好在看起來都只是車輛受損,不由得又想起以前在陸幼青《死亡日記》中看到的一句話「慢慢走,欣賞啊。」)

(註:圖片除註明外皆為原創)

————分割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魚堂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木魚堂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