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城市戰爭白熱化!一線在關門,二線正搶人三線有陷阱,2018去哪買房?

城市戰爭白熱化!一線在關門,二線正搶人三線有陷阱,2018去哪買房?

房企拿地、個人買房投資,應該去一線、二線,還是三線?這是一個天問。

從2010到2017,許多房企和買房者,經歷了下面這樣一個動蕩變化的過程:進軍一線--------逃離北上廣回歸三四線------再次回歸一二線------再度重倉三四線……

為什麼會這樣?明源君認為,之前各個城市的命運,隨著全國性調控政策的周期起伏,所以很多人看不清楚。

而現在,隨著調控常態化,因城施策成為主基調,長效機制則在路上。

全國性的政策周期已經成為過去,懸念消失,城市戰爭進入了最後的決戰階段。

這次決戰,比拼的是之前積累的實力,成敗已經初現端倪……

1

哪個城市的樓市有前途,

這個數字告訴你!

春運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到2017年為止,春運客流都在持續增長。春運客流持續增長的背後,是越來越多的人從內地去往經濟發達地區,或者一線城市打工,過年時又迴流。

近幾年,春運客流的增速越來越慢,並在2018年歷史性地出現了客流減少的情況,如下圖所示:

也就是說,從三四線去往經濟發達地區或者一線城市打工的人,首次出現了減少。

與此相對應的,則是部分內地省市的常住人口,連續幾年出現增長。

安徽省2017年的常住人口達6254.8萬人,比2016年增加59.3萬人,這已經是安徽省連續7年出現人口正增長現象。2017年也是安徽省連續第五年出現人口迴流的現象,外出人口迴流8.5萬人。

2017年,湖北省流動人口為660萬人,其中流入人口為157萬人,比上年增加8萬人。流出人口為491萬人,比上年減少6萬人。

2017年年末四川省常住人口為830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0萬。從2011年以來,四川常住人口每年都保持增長,最近7年間四川增加了260萬人。而在之前十年,四川常住人口減少了288萬人。

大家看明白了嗎,人口的流動真的在發生變化!一些內地省份的常住人口在增加。

那麼,人口到底去哪裡去了呢?是回歸三四線了嗎?

從常住人口增速來看,三四線及以下城市的人口增速一直處於0.3%左右,低於全國人口平均增速0.5%,也遠低於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人口增速。也就是說,人口並沒有回歸三四線。

人口到底去哪裡了?我們可以看看下面這張圖:

大家看明白了嗎?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在2017年出現了下降,其中上海在2015年已經出現了一次下降。

深圳、廣州的常住人口增長最多。其他增長排名靠前的城市,則都是二線城市,其中大部分是省會!其中,杭州2017年增長的常住人口,是2014年的4倍!長沙的增長也很驚人!

明源君認為,以後,常住人口這個數字,將是影響一個城市樓市的決定因素!甚至唯一因素!

為什麼呢?之前,一個城市的樓市,變數是很多的。因為,當時可以「搶錢」。即使本地常住人口不多,只要外地的「土豪」們相信這裡的房子會漲,也能賣得很好。有的城市的樓市,投資客撐起了半邊天。而現在,調控進一步深化,連海南這樣的旅遊大省,都搞了5年限售……

「房住不炒」的核心就在於,房子要為常住人口服務,而不能為投資客服務。

「搶錢」已經行不通了,樓市的未來如何,只能看這個城市在「搶人」大戰中能否勝出。未來一段時間,常住人口可以持續增長的城市,才有前途……

2

北京上海的門正在逐漸關上

大家首先和明源君一起來看看,2017年,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為什麼會下降!

2017年9月、12月,國務院先後批複同意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和《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里這樣確定規模:「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左右,建設用地總規模不超過3200平方公里。」

而根據統計:2015年上海全市建設用地總規模已經達到3145平方公里。2015年上海的總人口已經達到2415萬人,2016年為2419.7萬。

也就是說,即使按照2015、2016年的數字來計算。剩下的18年,上海的建設用地也只能再增長50平方公里,人口只能再增長80萬。上海人口增長的過程如下圖所示。

而北京的數字,是更嚴峻的……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里這樣確定規模:「到2020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20年以後長期穩定在這一水平;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減少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5年減少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大家注意到這裡面的用詞了嗎?「減少到」!之所以有這種不尋常的表述,是因為目前北京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已經達到2921平方公里,超過了2035年的目標。

也就是說,對比政府規劃,北京的城鄉建設用地已經超了,以後要減少建設用地而不是新增。

而北京的人口,如果按照2015年之前的速度,2020年左右就會到2300萬,如果那樣以後就沒有空間了。想要實現政府規劃,現在必須有計劃地進行控制。

正是因為北京、上海的土地已經如此稀缺、人口增長的空間已經如此之小,所以,北京、上海近2年都出了一些控制人口增長的大招,最終在2017年實現了常住人口的減少。

其關鍵招數有3步:

嚴格控制入戶,入戶非常非常難。

限購、限貸加碼,讓有資格、有能力買普通住宅的人減少。

嚴厲打擊商住,讓沒資格買普通住宅的人曲線買房變得越來越難。

與此對應的是,深圳針對有學習、有技術的人才的入戶政策相對寬鬆,而一些二線城市的入戶便民措施更是驚人。這是因為,這些城市的常住人口還有增長的空間……

3

搶人大戰,

最後可能是「能力房價比」說了算

深圳,全日制本科以上一般都可以直接入戶,而且入戶還會給予1.5萬元的獎勵,碩士入戶獎勵更多。而一旦入戶,也就有了買房資格。深圳入戶如此寬鬆,是因為深圳的特殊情況:

《深圳市人口與社會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預期目標1480萬人,在冊戶籍人口550萬人。常住人口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重達到30%。

2017年,深圳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252.83萬人,比2016年增加了近62萬人,其中在冊戶籍人口為404.8萬人。

也就是說,以後3年深圳常住人口每年還可以增加76萬人,戶籍人口每年還可以增加近50萬人……

不過,深圳、廣州的房價,目前也都已經比較高了,限貸政策則越來越嚴,深圳的「三價合一」堵上了最後的漏洞。

對於沒有足夠經濟實力的人來說,在這2個一線城市買房的可能性也是越來越小,這2個城市的大門,也正在慢慢關上。

其他省會城市,人口上漲空間更大,可用土地更多,所以吸引人的招數也就更多。

以西安為例,今年前3個月,共有24.5萬人落戶西安。西安的落戶政策,越來越靈活:

通過學歷、人才、投資納稅落戶的,即便是落在集體戶上,也可同步完成舉家遷入;只需上傳學歷資料足不出戶即可落戶,戶籍卡直接郵寄給本人;全國在校大學生僅憑學生證和身份證即可完成在線落戶西安。

而長沙等省會城市,落戶政策也是非常寬鬆。

一個人才,到底會選擇哪個城市?為什麼會選擇那個城市?

明源君今天想提出一個概念:「能力房價比」

能力房價比越高,這個地方吸引的人才就越多。

明源君下面詳細闡述這個概念:

首先,一個城市的房價,實際上是由這個城市的綜合資源決定的。

包括這個城市的工作機會、醫療學校商業、綠化公園等。調控常態化以後,一二三線城市的房價,將形成一個穩定的階梯。

一個人才,在不同的城市能獲得的薪水,是不一樣的。

做類似的工作,在一線的工資可能是3萬,在二線的工資則可能是1萬5。所以「房價收入比」很難用來說明人的選擇過程。

2015之前,因為信貸相對寬鬆,調控政策也沒有那麼完備,一個沒有什麼錢的人,只要踏准了周期,通過高評高貸等灰色操作,在一線也可以買得起房。但是現在調控已經如此之嚴,房價不再快速上漲,個人能力成為是否能買得起房的決定因素。

將來,大多數人選擇城市的時候,其實是在進行一個計算:

我在那個城市可能獲得的工資/那個城市的房價=能力房價比

一個畢業生小劉,他畢業的時候分別接到了深圳、重慶2家公司的邀請。

深圳公司開出了20萬的年薪,深圳的房價是5萬/平方。他在深圳的能力房價比就是:20/5=4

重慶公司開出了12萬的年薪,重慶的房價是1.5萬/平。他在重慶的能力房價比就是:12/1.5=8

那麼,如果小劉認為自己的薪資以後許多年都不會變化,那麼他就會斷然的選擇重慶。

當然,如果小劉有一個師兄,之前在深圳的一家創業公司獲得了原始股,畢業8年就有了1000萬,那麼小劉去深圳,就有每年賺125萬的可能,能力房價比有可能變成:125/5=25

這個能力房價比遠高於重慶,所以,即使可能性比較小,只要可能性存在,他也可能會選擇深圳的……

當然,這個風險比較高,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所以:

如果從純理性、低風險的角度來思考,未來,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能力房價比高的二線城市。這個趨勢,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了。

大多數三四線城市,高素質人才找到合適的工作不容易,如果連能力都無法展現,也就不存在計算「能力房價比」的問題了。

二線城市之後幾年的發展邏輯,主要可能還是增量開發的邏輯。

明源君最後想說的是:以後一線的機會到底在哪裡,三線的風險又在哪裡……

4

一線的紅利和三線的風險

一線的相關紅利,主要包括2個方面:

1、存量改造的紅利;2、人口和產業外遷的紅利;

1、存量改造的紅利,主要有5種途徑可以獲得

通過拆遷和一級開發重新入市的土地,通過招拍掛獲得,財務成本低才敢拿

存量房、自有用地改變用途,保留土地使用權

以北京為例,有將醬油廠改造成共享辦公空間,老舊酒店改造成長租公寓等成功案例。這樣一來,存量就從需要清理的一般製造企業等變成了「租售並舉」的新寵。

自帶高新產業或有相關合作對象的房企,替換傳統製造企業

上海松江區的某鎮,用許多高科技、自動化企業,替換了原有的勞動密集企業、日化企業等等。事實上,一些房企巨頭很早就在高科技等領域有廣泛布局,有的本身就有相關產業,有的則有相關合作夥伴,他們有實力替換傳統製造企業。

和政府合作,做公共項目

上海剩餘的40平方公里土地增量空間,要預留約25平方公里作為上海市統籌新增建設用地,這一類公共項目,需要專業的房企來建設,運營,有的也可以成為ppp項目。

發揮想像力,不增加建設用地做新空間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提出「加大存量用地挖潛力度,合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能把地下空間做好的房企,自然就可以獲得大量機會。

2、人口和產業外遷的紅利,去周邊區域做項目可以獲得

以北京為例,其疏解人口和產業的去向很明確,一個是通州,還有一個就是雄安。

根據規劃,形成「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布局。據說通州人口將從90萬人增長到130萬人左右,這當然會帶來需求的增加。

一位房企老總告訴明源君,如果說以前京津冀的城市相對分散,那麼近2年,這個城市圈正在真正形成。

而上海則提出「逐步形成『一主、兩軸、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間結構和『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的城鄉體系……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分工協作,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上海的人口和產業,目前已經向周邊城市外溢。已經開始在上海周邊做小鎮等項目的房企,也會有所收穫。

如何判斷一線周邊的一塊土地、一個社區的前途?

明源君根據自己的心得,給出以下6個判斷標準:

看距離。距離的核心是未來到達城市中心的時間,而不是現在的物理距離。

看產業。本地沒有任何產業,完全依靠一二線城市「外溢」的區域註定沒有前途。

看資源。不可消滅的自然資源、歷史資源才是真正的資源。政策資源、規劃資源則要看城市自己的實力,發展得不好很容易被取代。

看對手。在同樣距離內,如果有另一個定位相同又比你強的城市,你的資源無意義。

看鄰居。一個社區內的居民如果永遠都是1、2年內新遷入的,而沒有老居民,這個社區註定成為低端社區。

看自己能力。有強大定位能力、成本能力、產品能力的房企,能充分挖掘地塊的價值;融資能力強的購房者,能夠挺過調控周期。

3、最大的風險,在沒有搶到人、房價卻被炒起來了的三四線

上面說到的一線周邊的區域,雖然一些是三線,但本質上是屬於一線。只要拿地做項目的時候,按照上面明源君所說的原則來做,並沒有特別大的風險。強二線周邊的區域,也有類似的邏輯。

最大的風險,存在於人口持續流出,房價卻在上漲的一些三線城市。

你可能會問,人口持續流出,房價為什麼還會上漲呢?主要是通過2個步驟:

棚改貨幣化、農民進城推動房價上漲。

地方政府為拆遷居民提供資金購買本地住房,短時間內增加了大量需求,房價上漲。此外,城鎮化進程中,一些農民、鄉鎮居民,到城市買房,以方便子女入學等,也是動力之一。

房價上漲引來投資潮。

很多投資者並不會作深入分析,他們看到一個三線城市房價連續上漲,就衝進去,還有一些在外打工者,看到家鄉房價上漲了就回去置業,構成了房價上漲的第二波動力。

但是,棚改、城市化有放慢和結束的時候。

只要當地人口持續流出,幾年之後,該地房價必然大幅下跌,且不再有翻身的機會。

明源君最後想說:

買地、買房,千萬不能看過去,而要看未來。而決定未來的,就是常住人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源地產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綠城、保利、泰禾這些90㎡別墅太美了,為他們打call!

TAG:明源地產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