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本然之定,是名真定
自性本然之定,是名真定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佛教最高的禪定,不是有出有入的禪定,而是無出無入的自性本然之定。自性本然之定,不是用功夫修成的,而是本來如是的。若是用功夫修成的,那麼,修成還壞。就像四禪八定,各有不同的定境,進入這種定境,就必然地出了那種定境,就像人的兩種狀態,進入了這種狀態,就必然地出了那種狀態,譬如,進入了快樂的狀態,就必然地出了痛苦的狀態,即使所謂的悲喜交加,那也不是兩種狀態,而是一種狀態。人是不可能同時在兩種狀態的,就像拳掌之相,是手的兩種狀態,拳時非掌,掌時非拳,或拳或掌,不能同時。人的心態,人的定境,亦復如是。進入此定,便出了彼定。進入彼定,便出了此定。此定彼定,乃至無量定境,定境之間,即使轉換得極快,那也不是一個定境,而是出此入彼的定境轉換。入定出定,不是大定,大定無出入。無出無入的定,是自性本然之定。永嘉大師云:「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惠能大師云:
師曰(慧能):「汝師若為示眾?」
(志誠)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靜,長坐不卧。」
師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
卧
,死去卧
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1]
自性之定,即是楞嚴大定。自性之定,即是華嚴大定。自性之定,即是金剛大定。自性之定,即是彌陀大定。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一法者,自心也,自性也。諸佛之定,千名萬名,只這一定。這一定,即是自性本然之定,不須修整,不須造作,本然如是。一切萬法不出此心,四禪八定,無量定境,不出此心,百千變化,無量神通,不出此心。
自性之定,無出無入,無成無壞,此是諸佛之定,此是自性之定。菩薩知有此事,心誠求之,不惜身命,而勤求之。二乘不知有此事,努力造作,造成某種定境,一定一萬年,終歸落空亡。
證得自心,明了自性,則一切禪定,一切境界,悉自具足。《大乘起信論》曰:
依如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
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三昧。[2]
一行者,一心行也,正行也。三昧者,一心定也,正定也。百千三昧,無量妙義,一心之所印。一行三昧,或曰一心三昧,能生百千萬億三昧,能生恆沙無數妙義。此一心體,是諸佛法身,是眾生本來。此心此佛,具足萬德。既然具足萬德,豈能不具四禪八定、無量境界?四禪八定,無量境界,盡在諸人一心中。
二乘之人,不知自心是佛,更不知反求自心,他只管一味地做功夫,入寂滅,試圖用寂滅的功夫而跳出三界。結果,造成一個定境,於此定境上,一住八萬劫,待得定境破壞時,依然落空亡。若欲再回到那定境上,那時,定境已壞,更回何處?
二乘做功夫,所經歷的種種定境,種種快樂,娑婆世界,所未曾有。然而,登地菩薩觀之,猶如牢獄。二乘之人,於有為定境上,動用不得,出離不得,被有為定境所困。諸佛菩薩,生大慈悲,憐憫此人,令其回小向大,發菩提心,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菩薩初見此心,舊習尚在,不能無為,故常須覺察,覺破迷情,是名度眾生。惠能大師云:「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儘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3]如是而度,久久如是,則漸漸於紛擾中而如如不動,漸漸於日常應用中而如如不動。如是而如如不動,是名楞嚴大定,亦名自性本定,亦名諸佛如來之定。
若不明心,則不知念空,是故認念作實,極力消滅,以為一念也無,便是無了妄念。其實不然,有念是念,無念也是念,即使入了四禪八定,若不明心,則每一定境,每一境相,皆是妄念。即使入了滅受想定,猶如一個大死人,那個無受無想的狀態,也是個大妄念。若不明心,動念是妄,不動念也是妄,微細種子,猶如瀑布,每個種子,皆是妄念,所謂舉心動念,悉皆是妄,一念不生,也在妄中,遍地是妄,無一微塵許而不是妄。如此無量無邊的妄,又如何消得盡呢?恰如古德所說:「夾路桃花風雨後,馬蹄何處避殘紅?」可見,依靠功夫,消除妄想,恰如按下葫蘆起了瓢,究竟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是故有志學人,當鬚髮願,明心見性。見性之後,全妄即脫,縱有餘習,不能為害。若不明心,盡未來際,而做功夫,總出不得這夢幻輪迴。
[1] 《六祖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2] 《大乘起信論》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二冊,第五八二頁中。
[3] 《六祖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五四頁上。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