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是心教

佛教是心教

佛教是心教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從表面上來看,佛教是關於「遙遠的彼岸世界」的文化,是一種神秘玄妙的文化。從實際上來說,佛教則是關於「當下的本真自我」的文化。按照佛教的說法,彼岸不在別處,就在每個人的當下,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也就是說,彼岸不在遙遠的地方,只要回過頭來,找到了這個「本真的自己」,回歸了這個「本真的自己」,便是到了彼岸。可見,彼岸是當下的,而不是遠方的,所以我們說,佛教是指示我們找回「本真的自己」的文化,佛教所謂「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達摩大師云:「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1]惠能大師云:「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2]鑒於此,我們也可以說,佛教是一門特殊的「心智科學」,或曰佛教是一門特殊的「心性哲學」。佛教的特殊性,就在於它用「宗教隱喻」的表述方式,表述了我們「本真的自己」,以及歸回「本真的自己」的方法。所以我們說,佛教是關於「本真的自己」的一門學問,是關於人們的心靈世界的一門學問。

佛教是關於「本真的自己」的一門學問。這個「本真的自己」,就是人人本具的這個「了了常明、一塵不染的妙明真心」。這個「本真的自己」,這個妙明真心,就是佛教所說的廣大無邊的「佛」,就是佛教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我」,也是儒教所說的「萬物皆備」的「我」,也是儒教所說的「一以貫之」的「道」。或曰「道」,或曰「我」,或曰「佛」,或曰「心」,或曰「自性」,或曰「本真的自己」,或曰「本來面目」,皆是一事而假多名,若論其實,只是我們當下的這個了了常明、一塵不染的妙明真心,儒家稱為良知心體。《楞嚴經》七處征心,八還辯見,只是向們人指示這個妙明真心,令人識得這個妙明真心,令人回歸這個妙明真心。釋迦佛令羅睺羅撞鐘,只是令大眾及阿難,見這個「聞聲的人」。這個聞聲的是什麼?釋迦佛令大眾觀外面的景色,只是令大眾及阿難,見這個「見色的人」。這個見色的是什麼?唯此一心,是見色的人,唯此一心,是聞聲的人。唯此一心,是起心動念的人。除此一心外,更無第二人,是故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3]是故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4]

人人皆有這無相真心,或曰妙明真心。這個無相真心,現天現地,現青現黃,隨一切緣,現一切相。這個無相真心,與心中的種種萬相,便是當事人的大千世界。我們也可以說,這個無相真心,與心中的種種萬相,便是當事人的心靈世界。譬如,生活在同一個城市裡的人,每個人皆有一個心靈世界,在每個人的心靈世界裡,各有自己的那個城市的具體圖像,各有自己的那個城市的具體內容,某甲有某甲的那個意義上的城市,某乙有某乙那個意義上的城市,乃至所有的人,皆有他自己那個意義上的那個城市。各人意義上的那個城市,各人心中的那個城市,皆是依照各人的「心」而顯現出來的。沒有某甲的「心」,則沒有某甲那個意義上的那個城市。某甲心中的那個城市,只是某甲心中的一個現象。陽明先生有個問答,頗顯心學的根本大義。

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5]

未見花樹,未想花樹,這時,我們的心中是沒有花樹的。心中雖無花樹,然而,這個了了常明的心,卻是始終有的。這個了了常明的心,它不因未見花樹而無,也不因見到花樹而有。這個能見花樹的心,這個能見萬相的心,它不因某一現相的有而有,亦不因某一現相的無而無。

我們見天時,天相便在我們的無相真心裡。我們見地時,地相便在我們的無相真心裡。當下的一色一香,一動一靜,皆在我們的無相真心裡。從心性哲學的角度說,我們的無相真心,是顯現天地萬物的主人。某甲的天地萬相的具體樣子,是某甲的心顯現出來的。某乙的天地萬相的具體樣子,是某乙的心顯現出來的。乃至無數人的天地萬相的具體樣子,也只是當事人自己的天地萬相的具體樣子。

四季交替,日月輪轉。妙明真心,永恆常在。妙明真心,既不隨春花而去,也不隨夏風而來。妙明真心,既不隨秋月而去,也不隨冬雪而來。我們的妙明真心,月來現月,雪來現雪,花來現花,風來現風,了了常明,永恆常在。這個永恆常在的妙明真心,就是佛教里所說的佛,亦名法身如來。這個永恆常在的妙明真心,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本真的自己」。佛教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也只是這個「我」獨尊,而不是某個生命個體獨尊,而其他生命個體皆賤。

諸人的妙明真心,不生不滅,故名無量壽。諸人的妙明真心,恆常寂照,故曰無量光。諸人的妙明真心,圓覺十方,故名阿彌陀。無量壽,無量光,阿彌陀,是個比喻,喻諸人「本真的自己」,喻諸人本具的這個妙明真心。或曰阿彌陀,或曰無量壽,或曰清凈法身,或曰妙明真心,名雖有異,實際不二。蕅益大師云:

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6]

蕅益大師所說的「本覺理性」,就是這個妙明真心。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是個名號,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所指的那個實際,就是我們的「本覺理性」,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我們持名念佛,就是念我們的妙明真心,回歸我們的妙明真心。一念與妙明真心相應,則一念佛,念念與妙明真心相應,則念念佛。可見,念佛不是向外喊他,而是念「本真的自己」,而是念我們的妙明真心,所謂「覺悟自心」是也。

延壽大師云:

欲發心入道,先須識自本心。心者,萬法眾生之本,三世諸佛之祖,十二部經之宗。雖即觀之,不見其形,應用自在,所作無礙,洞達分明,了了無異。若未識者,以信為先。信者信何物?信心是佛。無始無明,輪迴生死,四生六道,受種種形,只為不敢認自心是佛。若能識自心,心外更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乃至舉動施為,更是阿誰?除此心外,更無別心。若言別更有者,汝即是演若達多,將頭覓頭,亦復如是。千經萬論,只緣不識自心。若了自心本來是佛者,一切唯假名,況復諸三有?[7]

自心是佛,佛是自心,除此心外,更無別佛。若離心外,向外覓佛,正是騎牛覓牛。

既然佛即是心,心即是佛,那麼,佛教即是心教,心教即是佛教,心教與佛教,同實而異名。若不向人指示此心,若不令人回歸此心,即使說得天花亂墜,開口閉口,皆是個「佛」字,那也不是佛教,而是附佛外道。佛教是教導世人覺悟自心、回歸自心的,而不是令人著相外求的。蓮池大師云:「自性彌陀,惟心凈土,為一經大旨也。」[8]

可是,不懂佛教的人,他們把佛教當作「偶像崇拜的教」,把佛教當作「向外追求的教」,而不知佛教是尋找「本真的自己」的一門學問。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皆是令人歇下狂心,找回這個「本真的自己」,回歸這個「本真的自己」,教下所謂「往生凈土」是也。其實,往生凈土,即是回歸自性,就是回歸「本真的自己」。回歸自性,回歸「本真的自己」,即是往生凈土。

佛教所說的世界,就是這個妙明真心與心中萬相的統一,而不是具有特定疆域的物質世界,既不是地球,也不是太陽系,也不是銀河系,也不是更大的物質系統。

(二)聖人所說的世界

從物理世界的意義上來說,聖如孔子,佛同釋迦,他也不能建成一個天下太平,他也不能建成一個極樂凈土。然而,從心靈世界的意義上來說,人人皆可實現天下太平,人人皆可實現極樂凈土。孔子實現了天下太平,或曰實現了極樂凈土。釋迦實現了天下太平,或曰實現了極樂凈土。歷代祖師,諸聖先賢,皆是實現了天下太平的人,或曰皆是實現了極樂凈土的人。天下太平,即是大中至正的至善境界。天下太平,即是究竟解脫的極樂凈土。天下太平,即是極樂凈土。極樂凈土,即是天下太平。天下太平與極樂凈土,同實而名異,皆是指人們的清凈光明的心靈世界。

天下太平,是悟本達源後的自心境界,是返本還源後的本然之樂。太者,極也,源頭也,大道也,良知心體也,妙明真心也。平者,相也,用也,無住之境也,本然之樂也。天下太平,或曰極樂世界,這是心性學意義上的自心境界,而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物質環境。

儒教所說的天下,佛教所說的世界,究竟是何義?《楞嚴經》云: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位方有十,流數有三。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9]

世有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的事,現在的事,未來的事,皆是心中的事。界有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東方的事,西方的事,乃至十方的事,皆是心中的事。可見,三世十方的事,皆是我們心中的事,我們的良知心體,或曰妙明真心,就是三世十方,就是世界,就是宇宙。陸象山云:「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後,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還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10]這便是心性學的世界觀,而不是物理學的世界觀。

心性學所說的世界,是以「心」為本位的心與萬相的統一。每個人的無相真心,與心中的萬相的統一,便是這個人的大千世界。

物理學所說的世界,則是不同範圍的物質系統,譬如,我們說這個地球是一個世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系統。可是,在心性學的眼界來看,這個地球只是無相真心中的一個現相,或曰這個地球只是妙明真心中的一個現相。以藍天為例,從物理學的眼界來看,我們每個人都在藍天之下。可是,從心性學的眼界來看,藍天卻在我們的心光含攝之中,是我們心中的一個生滅變遷的現相。下雨時,藍天便隱去,雨過後,藍天便顯出,晴天與雨天,只是我們心中的兩種生滅變遷的相。

佛學與心學所說的根源,便是我們的良知心體,或曰妙明真心,或曰無相真心。良知心體,人人皆有,個個不缺,然而,世人卻未曾識得。不識之故,即是百姓。識得之故,即是聖賢,亦名為佛。惠能大師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11]我們也可以說,迷了良知心體即是百姓,悟了良知心體即聖賢。譬如有人,家中有寶,價值天下,然而,他卻不知。不知之故,向外求索,到處流浪,便是窮人。偶遇智者,智者指示窮人,寶貝所在之處。窮人當下見寶,頓成大富。世人皆有此寶,皆有此佛,皆有此心,不見之故,是名眾生。偶遇知識,向他指示,豁然見得,頓悟成佛。識得自性的人,見得自心的人,便是知了「天命」的人,便是致了「良知」的人,儒家稱為聖人,佛家稱為佛。

悟此心體,順心體而發用,是名中節,是名聖賢。昧此心體,乘習氣而行,違背天理,亦名違背自性,是名百姓,亦名眾生。

佛教文化的宗旨,只是要人回歸這個良知心體,回歸這個妙明真心。回歸了良知心體,回歸了妙明真心,這時的自心境界,便是大同世界,便是凈土世界。大同世界,或曰凈土世界,這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而是心性學意義上的,是故經云:「欲凈其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12]我們也可以說,欲平天下,當平其心,隨其心平,則天下平。



[1]《少室六門》。《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六九頁下。

[2]《六祖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四八頁下。

[3]《妙法蓮華經》卷三。《大正藏》第九冊,第八頁上。

[4]《大正藏》第十二冊,第三四三頁上。

[5]《王陽明全集》。

[6]《凈土十要》卷一。《卍續藏》第六十一冊,第六五一頁中。

[7]《宗鏡錄》卷九十八。《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九四三頁中。

[8]《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二。《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六二四頁上。

[9]《大正藏》第十九冊,第一二二頁下。

[10]《陸九淵全集·雜說》

[11]《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第三五二頁中。

[12]《維摩詰所說經》卷一。《大正藏》十四冊,第五三八頁下。

佛教是心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不是有心,不是無心
心與境可以獨立存在嗎?它們之間到底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呢?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