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黑龍江地區的遠古人類及其生活

黑龍江地區的遠古人類及其生活

黑龍江地區的遠古人類是從哪裡來的?學術界說法不一,有的學者認為黑龍江地區的遠古人類是當地土生土長的,有的學者認為黑龍江地區的遠古人類是來自中亞地區,而大多數學者認為他們是來自於中國中原地區的華北古人。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非洲的坦尚尼亞奧杜維谷發現了距今約三百萬年的古人類化石、大量石器及古動物化石,還發現了三百六十萬年前的人類足跡。這是地球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中國是人類起源和發展較早的重要地區之一。目前我國境內發現年代最早的是山西芮城西侯度距今200萬年的文化層和距今180萬年的石器及人類用火痕迹。以後便有距今170多萬年的雲南元謀猿人,距今70萬到80萬年的陝西藍田猿人,距今60多萬年的北京猿人。北京猿人不僅學會了使用火,而且已經能保留火種。火的使用大大加快了猿人經過古人向新人進化的過渡。

中國遠古人類形成後,經過漫長的歷史進程,人口不斷增多,活動地域也不斷擴大。隨著人口的增多和氣候的變化,華北地區的動植物相對日益減少,生長在這裡的一部分古人類便開始離開其發源地,向四周進行大規模的遷徙。距今約15萬年左右,一支華北地區的遠古猿人向東北移動,他們來到今遼寧喀左地區定居下來,留下了鴿子洞石器時代洞穴文化遺址,成為開發東北地區的第一批原始居民。此後,隨著最後一次冰河的向北退去,東北氣候變暖,草原森林植物茂盛,猛獁象、披毛犀等動物增多,這樣居住在華北等中原地區的古人類為了生存,便不斷地翻過燕山山脈,通過遼河盆地進入松嫩平原,來到東北各地。這些遷入東北地區的華北古人類又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繼續北上,遷往與亞歐大陸相聯的北美洲和日本,成為那裡的原始人類。大約距今一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期結束,氣溫升高,冰川溶化,太平洋水位上漲,形成白令海峽和日本海,使亞歐大陸同北美洲及日本分開,遷居到北美洲及日本的華北古人類便分別成為美洲印第安人和日本人的祖先。另一部分華北古人類則留居東北各地,成為當地各族的祖先。

根據近年來的考古研究,黑龍江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許多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石器在製作方法上與中原地區同時期較早一些的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石器相同或相近。如地處嫩江流域的昂昂溪大興屯出土的石器文化傳統與華北舊石器文化有密切的關係。昂昂溪大興屯出土的打制石器與山西下川、薛關、河北虎頭梁的舊石器文化傳統基本一致,其打片修理技術類似,類型大小相同,截斷石葉也相似,說明昂昂溪舊石器文化正是中原地區這一文化傳統的向北延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楔形石核製造技術的北傳。楔形石核是人類處於原始人群時期製造的一種生產工具,它源於北京猿人製造和使用過的兩極石核,稍後在華北地區的一些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楔形石核。至少在大約二萬年前,這種楔形石核的製造技術由華北傳入黑龍江地區,並通過黑龍江地區又傳到了西伯利亞、美洲大陸等地。正如蘇聯學者阿·巴·奧克拉德尼可夫所說的那樣:「從(哈爾濱)顧鄉屯的出土物看來,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或新石器時代早期,就有某種文化因素從亞洲中部出發,經過東北或阿穆爾河流域到達彼得灣沿岸。可能亞洲中部各部落的人也到了這裡,他們帶來了自己習慣了的技術方法和石器勞動工具。同時,這些技術方法和文化特點很可能是經過阿穆爾河下游而遠傳北方,直到白令海峽,繼而越過海峽傳入阿拉斯加。」由此可見,黑龍江地區的遠古人類,是從華北等中原地區遷徒而來的。

在黑龍江地區的遠古人類中,勞動生產是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在同大自然鬥爭的過程中,黑龍江地區的遠古人類就已經懂得製造和使用簡單的石器、骨器、木棒等工具,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狩獵、捕魚經驗和生活經驗。從黑龍江地區的昂昂溪大興屯文化遺址、哈爾濱閻家崗文化遺址等出土的哺乳動物、魚類等骨骼化石、燒骨及骨器來看,這時期的人類已經學會了較好的狩獵和捕魚技術,知道控制和使用火,用火來燒熟食物,用動物的骨骼來加工成工具使用。這些知識和技術當然也是從華北等中原地區傳播而來的。這個時期黑龍江各地,無論是西部、中部還是東部,其相互之間的原始生活是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從出土的披毛犀、猛獁象等野生動物的遺骨上看,各地原始人群以披毛犀、猛獁象等野生動物為主要的狩獵對象,過著以漁獵為主的原始生活。

新石器時代,黑龍江地區生產工具的製造和使用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石器的加工技術,已經由原來簡單的打制發展到較先進的壓制和磨製技術。加工的石器做工精細、實用,而且品種繁多。從各地出土的各種石鏃來看,弓箭已經傳入了黑龍江地區並被廣泛地使用。弓箭的使用和石器種類的增多,使遠古人類的生產力得到較大的發展,因而捕獵的動物也急劇增多。人們將動物的骨、牙、角等加工成工具。這些骨器不僅用於家內的勞動生產,同時用於漁獵生產。

陶器是遠古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器物,是我國古代先民的偉大發明創造。早在八千年前中原地區的先民就發明了陶器的燒制技術。到五六千年前,這項技術傳到了黑龍江地區。當時陶器的製作方法較為原始,各地均為手制,器型也較單一。西部銅缽好賚文化類型出土的陶片極少,為夾砂黃褐陶,陶壁較厚,素麵無紋;而中部昂昂溪文化類型的陶器陶土也未經淘洗,多為灰褐陶,也有灰粗砂陶等,器型為盆、缽、罐等;東部新開流文化類型出土的陶器為夾砂灰褐陶、黃褐陶,均為陶罐。從陶器製造與加工上看,由於當時遠古人類的經濟類型與社會發展階段是相近的,因此其陶器製作的技術也是基本相同的。中部昂昂溪文化類型陶器的凸弦紋、刻劃紋、圓窩紋、器口刻紋等與東部新開流文化類型的陶器相似。安達青肯泡遺址出土的陶器紋飾如凸弦紋、篦紋等特別是魚鱗方格紋與新開流的弧形菱紋相似。儘管如此,各地間的陶器製作技術也存在著日益明顯的差異。這一點從各地出土的陶器的器型上可以得到證實。各地出土的陶器都各有特徵,而相似的器物卻極少。這充分說明了此時各地陶器製作技術已各有不同,為各地不同文化類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遠古人類的狩獵技術和捕魚技術也不斷提高。人們學會了利用弓箭和投槍在離野獸較遠的地方進行射殺。與此同時,人們還可以利用弓箭射殺樹上或空中的飛禽。這就大大增加了獵獲量,也極大地增加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從各地出土的大量石制、骨制漁具來看,當時的人們已經學會並熟練地掌握了用網捕魚和用漁鉤鉤魚及用漁叉叉魚的技術和方法。這種方法在黑龍江東部和中部是較為盛行和先進的。特別是東部的新開流文化類型,從這裡發現的大量魚窖和漁具可以看出,這裡的漁獵技術非常先進。人們已經能夠利用秋天魚汛季節,捕撈大量的魚,並用窖將其儲藏起來,以備食用。

除了漁獵生產外,對植物果實的採集與加工技術,也是遠古先民原始生產的重要內容。儘管這種生產不是主要的,但也是不可缺少的。這種生產主要是由生活在草原地區的古人所進行的。如在黑龍江西部的銅缽好賚文化遺址出土的石斧、石杵和石磨盤,在中部昂昂溪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刀、蚌刀、石盤等,都說明了這些地區存在著採集業及與之相應的加工業,也說明這些地方已經產生了原始農業。

新石器時代,黑龍江地區的遠古人類已經進入了氏族社會階段。這一時期,財產屬於氏族集體所有,人們共同勞動,共同消費,人人平等,民主選舉氏族長,民主議事。在氏族內部,尊敬長輩,聽從指導,照顧孤老,愛護幼小以及發揚團結互助精神等,這些都已成為氏族內的行為規範準則,要求每個氏族成員必須遵守。這些行為規範逐漸形成了傳統習慣。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黑龍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

原載《奮鬥》2018年第6期

審核/劉淑濱 編輯/徐朝 製作/翟繼業(實習)

覺得不錯,請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奮鬥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奮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