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創新要進車間才有生命力

創新要進車間才有生命力

關鍵詞

創新要素集聚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人工智慧、物聯網、3D列印、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領域的新興突破性技術集中出現,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動資源向優質企業和產品集中,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聚集,使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高質量發展需要完善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有效結合。高質量發展需要完善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充分調動全社會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如何推動各種優質的創新要素和創新資源的高密度聚集,實現與產業、企業、市場的有效對接,鮮活的實踐樣本在廣東處處可見。

見聞

南方網紅

南方名記

鄭佳欣工作室出品

【時間】 4月8日至9日

【地點】 佛山高新區,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佛山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

在佛山高新區的桃園東路上,在工廠企業遍布的製造業腹地,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工大研究院」)的建築顯得與眾不同。作為研究院的院長,楊海東見證了這裡的蝶變:從四年前的無名小山坡拔地而起,成為佛山科技創新驅動的重要載體之一。

這個研究院從成立之初就肩負著不一樣的使命:對接企業需求,讓高校科研落地,推動創新要素加速流向廣袤的產業腹地……楊海東告訴調研組,目前研究院有60多個團隊,研發創新產品超過60項,服務地方企業超500家,帶動產值超過50億元。

在工廠旁成長壯大的研究院,站在產業發展浪潮的風口浪尖上,如何整合對接創新要素、打通產學研「最後一公里」……帶著疑問,我們走進佛山高新區展開調研。

教授進車間

科研團隊站在產業前沿

走出教室,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管貽生馬不停蹄趕到他在佛山高新區內創立的機器人企業。這位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的「海歸」博士,此前專註於高校內科研教學,如今則要每周至少3次往返於廣州與佛山高新區之間。

在廣工大研究院的數字化展廳,管貽生站在白色的機械臂前,拎起一個爐灶架模型向我們展示他的科研成果。「通過我們自主研發的機器人離線編程系統,打磨出來的鑄件去毛刺效率高,更加環保安全。」在佛山,已經有南方風機等30餘家企業用上了管貽生團隊的機器人和技術。

「在學校里做研究往往不接地氣,創新需要走進工廠車間、走到企業生產一線,才能有生命力。這裡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發展工業機器人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在管貽生看來,科研成果不能躺在實驗室里「睡大覺」,而是必須對接合適企業,使之儘快產業化。

在研究院的「輕子精密」研發實驗室里,一台造型特殊的「紡絲機」正不斷「吐絲」。廣工大教師王晗是負責人,這是該企業開發的國內第一款環境控制快速響應的靜電紡絲設備,精密程度接近國外高端產品,製造成本卻低了七成,紡出納米纖維薄膜薄如蟬翼,可應用於高效環保過濾、人造皮膚等。

「我現在是全職出來創業,學生們都做股東。」王晗的名片上印著佛山輕子精密測控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的頭銜。他說,學校鼓勵技術和專利帶頭人出來和市場接軌,並且有機制保障老師們把專利轉讓市場。

在調研中,一些企業家告訴我們,雖然許多地方和企業都在推進產學研合作,不少企業因此嘗到「甜頭」,仍然有些產學研合作實際效果並不理想。究其原因,就在於掌握技術的教授與企業之間缺乏細緻了解,合作起來就難以找到、找准主攻方向,雖然能拿出科研成果,但在工廠短時間內難以成功轉化。

在製造業腹地拔地而起的研究院,讓越來越多像管貽生、王晗這樣的技術帶頭人站到市場最前沿,也為我們探索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楊海東還向我們亮出這樣的成績單:目前研究院有60多個團隊,研發創新產品超過60項,申請專利近400件,服務地方企業超500家,已實現技術服務收入超億元,帶動產值超過50億元。

現在,佛山正在打造貫穿五區的「一環創新圈」,建立跨行政區域的創新平台。楊海東和團隊也準備擼起袖子大幹一場。

他表示,目前,研究院正探索「科學家團隊+對接企業+學生創業基地+人才券科技券」模式,為先進裝備製造業科技創新安上強力發動機。

為企業「定製技術」

9秒生產一台小家電

當我們走進佛山市迪賽納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映入眼帘的是這樣的場景:一台機器「吐」出一定長度的鋁合金,被切斷後「排著隊」送往下一階段,經過機械臂抓取被摺疊成四方形,隨後打磨、附上鋁合金底部,人們在宜家常見的菜籃子就完工了。

從事傳統五金產業的迪賽納是眾多世界500強企業的產品供應商。該公司總經理胡亞軍說,企業用上了120多台機器人,通過生產線的智能化改造,公司員工從2006年的3000多人減少到2017年的650人,產值卻逐年遞增。

「我們要把研究院建在產業鏈上。」廣工大研究院副院長熊薇表示,目前,研究院為50多家客戶「量身定製」所需關鍵技術,包括為企業開發新型感測器等核心裝置,研發滿足各行業不同工藝需求的機器人。

產學研的精準對接,帶來生產效率的快速提升。

在機器轟鳴的生產車間里,佛山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星和團隊研發的智能製造產品線忙碌運轉。由佛山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佛山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聯合小熊電器打造的「中國製造2025」生產示範線——小家電智能裝配流水線,從原材料上線到成品下線,每個產品完成時間只要大約9秒,比以前快了11秒。周星說,這解決了家電行業面臨的招工難、成本高的困難,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質量更有保證。

與市場的快速對接,反而倒逼技術的升級、創新效率的提升。對這一點,周星感觸很深。他舉例說,研究院與華數機器人聯合研發的HSR-BR6雙旋系列機器人,打破傳統的機器人結構,佔用空間小,可應用於搬運、焊接、噴塗、裝配等領域。「像這樣的機器人過去光研發就需要半年時間,現在我們直接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僅僅兩個月就完成研發,三個月後推向市場試用,迅速贏得市場認可。」

當前,佛山正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製造業向高端躍升。就在一周前,美的庫卡智能製造產業基地正式動工,預計將帶動當地形成新的千億級產業集群。

「廣東要在整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浪潮中走在前列,這裡有著廣闊的技術應用資源,我們將整合全國各地的創新資源,落地實現產業化。」周星信心滿滿。

面對快速變化的產業浪潮,為企業「定製技術」的專家教授,如何鏈接整合最前沿的技術,是新的課題。廣東昭信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梁鳳儀就在思考:企業要搶佔產業制高點需要前沿技術,需要和國際信息對接、根據需求研發,高校和研究院能不能滿足國際化的新需求?

加速鏈接全球創新創業資源,促進當地產業、技術的更新換代,可能將是擺在專家、研究員面前的新任務。

聲音

我們運作的一個特點是鏈條式創新。經過調研,我們發現企業所處的產業要轉型升級,可能要對整個生產系統進行改造,這時我們就扮演整合各方資源的角色,承接一家企業轉型升級的任務,然後制定一個標準,將升級任務分包給入駐企業,讓研究院服務的企業在尋求升級時不再迷茫,研究院發揮平台的作用。

——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楊海東

「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正在推動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我們加快智能製造技術和裝備在傳統產業領域的應用,實際上就是為了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機器的穩定性、效率、性價比更高,通過智能製造,我們把人解放出來,去做更有創造性、更高質量的工作。現在,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迅猛,我們相信,未來我們國家有可能在這一領域實現在全球的領先。

——佛山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星

現在,各級政府對產學研合作和項目支持力度很大,不缺資金。但是,我們一些項目沒有從企業需求和行業痛點出發,往往沒有實現應有的效益。現在,我們與企業展開深度的合作,激發了團隊的創新研究熱情,開發出更多滿足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產品。

——廣東工業大學「百人計劃」特聘教授管貽生

過去,學校的研究成果產權不清晰,制度上沒有保障。生產要素要流動,前提是必須要有完善的法規支撐。現在,地方政府、高校等的規章制度逐步明確,技術研發人員能夠拿著專利出去創新、創業,享受到創新的紅利。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廣東工業大學博士、佛山輕子精密測控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晗

我和合作夥伴現在落戶在廣工大研究院創業,主推虛擬模擬軟體、課程資源包以及全媒體移動課堂等產品。我們在眾創空間中發布相關信息,發布的對象包括在眾創空間創業的團隊、周邊高校老師和學生團隊,大家都可以到這裡爭取項目。把市場擺在這裡,誰能承接就給出方案。

——廣工大研究生陳泊濤

奮力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深調研「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調研小組成員

南方日報記者 鄭佳欣 張素圈  馬藝天 許曉冰 李慧君

策劃統籌:段功偉 謝思佳 劉江濤

執行:盧軼 何勇榮 鄭佳欣 張西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日報 的精彩文章:

用戶可在遊戲中 暢遊天文地理

TAG: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