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活絕不是要一味地逃避痛苦——讀《當呼吸化為空氣》後感

生活絕不是要一味地逃避痛苦——讀《當呼吸化為空氣》後感

生活絕不是要一味地逃避痛苦 ——讀《當呼吸化為空氣》後感

「醫生的工作就像把兩節鐵軌連接在一起,讓病人的生命旅程暢通無阻。」——保羅·卡拉尼什 Paul Kalanithi

As the Deer

 Overcome

David Nevue 

00:00/02:48

這是一本探討生命和死亡的書,伴隨著書中內容的一點點的增厚,換來的卻是一個年輕生命的一步步離開。來自美國的神經外科醫生保羅走了,離開了這個世界,但這本書卻延續了他的生命。他跟死神時間的較量,就像《聖經?創世紀》裡面雅各與天使的較量一樣,同樣地吸引著無數人的眼球,而較量的最終結果卻是留下了一份對生命意義和死亡的精彩見證。

我在真正讀到這本書的前一年,就已經在期盼這本書的到來。有一天,我在老師的朋友圈看到了這樣的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生命不在於逃避痛苦,而在於製造意義》。文章講述的就是《當呼吸化為空氣》(《when breath becomes air》)的作者——保羅。當讀到這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就在期待著保羅用生命的痛苦書寫成的華美樂章。我差不多是用8個小時的時間看完這本書的,期間有很多的感動和體悟,多次為保羅的行為而感動、落淚。你無法想像,一個被癌症深深折磨著的人,面對生命卻是軟弱中透著堅強,坦然的面對著即將到來的死亡,絲毫沒有一點點對死亡的恐懼,而更多的是去履行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和道德義務,無論是作為一位醫生、丈夫,還是一位父親。整本書裡面透露的都是一個即將離開世界的生命,對於死亡的坦然以及對於生命之美好意義的渴望。自始至終,保羅都在思考生命的意義,都在思考如何面對死亡,他的文字帶給我一種親切感,將我帶到他的生命裡面,讓我真切的去體驗他的處境。他就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將自己對於生命的感悟娓娓道來,講故事的他雖然帶著肉體的痛苦,留給故事聆聽者的卻是精神上無法逃避的思考。一段用生命書寫的樂章,終究會帶給人無法隱藏的感動和體悟。

對於生命之意義和死亡的思考,保羅探索了很長時間。他的爸爸是一名醫生,他最開始的想法,並不是成為一名醫生,更沒有想過成為一名神經外科醫生。每當別人問他以後會做什麼時,他總是勉強的回答——或許會成為一名作家。他的經歷其實是很特別的,他讀過文學,讀過哲學,讀過生物科學,當他在文學裡面無法找到對於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答案時,他將自己的思考帶入了醫學,試圖在行醫的過程中找到答案,卻始終沒有滿意的答案。直到死神向他發出警告和提醒時,他終於有了更加深刻的體驗。面對即將來到的死亡,他坦然地承認著自己的軟弱,始終沒有因此而變的驚慌失措。他拿起了手中的筆,將自己對生命之意義的思考和對於死亡之體驗忠實地記錄下來,留給這個世界和他可愛的女兒一筆豐碩的生命遺產。他的生命經歷了」棄文從醫」和「棄醫從文」的過程,也正是這樣的過程,使他更加的明白——生命不在於逃避痛苦,而在於製造意義。

在耶魯醫學院學習的時光里,保羅經歷了很多的挑戰,也學習了很多的東西,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道德上。他在那裡夜以繼日的學習,充滿敬畏之心,探索著那些捐獻者身體的奇妙。他也在那裡碰到了自己的女朋友,現在的妻子——露西。他孜孜以求,學習醫術和道德。特別是在醫院實習期間,他更是經歷了很多,在婦產科,他經歷了兩個嬰兒的死亡,感悟了生命的脆弱,明白了一些生命的啟示。後來,當面臨選擇時,他毅然選擇了神經外科——這個非常辛苦,很少有人選擇,同樣極其考驗人耐心的學科。他在那裡面接受長達十年的培訓,看到了很多病人的康復,也看到了很多病人的離開,他在神經外科肩負著自己的使命,努力思考生命的意義。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明白了作為一名醫生的責任和義務,明白了醫生工作的意義。他說:「醫生的工作就像把兩節鐵軌連接在一起,讓病人的生命旅程暢通無阻。」又何嘗不是呢?作為一名醫生難道不就是為了這個嗎?他努力的鍛煉自己的醫術,一步步成為那個頂尖的保羅,他希望自己成為一名神經外科主治醫生兼神經外科科學家,他在研究院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試圖進行「神經調控」,來開展各樣的實驗。他經歷很多了死亡的故事,用自己的仁慈之心,為每一位病人盡心竭力的治療。他明白只有道德,卻沒有良好的醫術,也是不行的。他知道自己沒有辦法達到完美,但卻不斷的接近完美。因為,神經外科醫生,需要的就是完美,否則,哪怕是1mm的錯誤,都會造成病人以後的種種不良跡象,造成一個家庭和痛苦和哀傷。

然而,他始終沒有想到,就在一切都接近成功之時,死神向他「宣戰」了。他出現了嚴重的背痛,身體日漸消瘦,最終他被診斷為——肺癌。在剛開始的幾個月里,他還是堅持在神經外科繼續完成他的訓練,他忍受著背痛,嘔吐,發昏,依然拿起手術刀為病人治療,卻沒有想到自己已經變了,變成了一個只有技術,而沒有道德的醫生,他調整了自己,直到那個星期五——他在醫院的最後一天。他承擔著醫生和病人的雙重身份,體驗者生命和死亡的變化。他寫下了下面的一段文字——人一旦遭遇頑疾,最需要小心的,是價值觀的變化。何嘗不是呢?身處醫生和病人的雙重身份,他有著更加深刻的體驗。他明白自己的生命將會在不久的未來結束,於是,他跟妻子商量,決定生一個孩子,為了陪伴自己離開後孤獨的妻子。在培訓期間,他埋頭工作,跟妻子的關係十分緊張,當面臨疾病時,他們的關係變得更加的緊密,因為有了妻子的陪伴,他得以開心的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女兒出生了,而死神的腳步卻逼得更加緊,一個生命的開始,卻伴隨著另一個命運的終結和死亡。他在與時間賽跑,為了女兒更好地了解早逝的爸爸,他寫下了這本書——《when breath becomes air》,獻給親愛的女兒——卡迪。他明白女兒的到來,帶給了這個將死之人很多的快樂和滿足,也許這就是一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吧。8個月之後,他離開了這個世界,在肉體的痛苦裡,在女兒與妻子的安慰中,他走了,從此如釋重負。他走了,卻流給了世人一段精彩紛呈的見證。

妻子露西懷揣著深深的悲傷,時常來到他的墓前獻上鮮花,與他交流,希望得到他的安慰。當面臨種種悲傷時,妻子卻變得更加的愛他——無法掩埋的愛,似乎訴說著一段「冤情」。她在痛苦和悲傷中,寫下了後記,她告訴人們自己丈夫的故事,將這段美好的見證交給了出版社,帶給了親愛的你和我。她說:「直面絕症的方法之一,就是深愛——袒露自己的脆弱,滿懷善良,慷慨與感恩」。就像艾米莉?迪金森的詩中講的那樣——他走了,卻留給了妻子兩份遺產:愛情和無邊的痛苦。

《聖經?傳道書》裡面講道: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當面對無盡的痛苦時,保羅說——生命絕不是要一味地躲避痛苦,而在於製造意義。寫到這兒,我看到了很多的場景——保羅在醫院埋頭手術,頭上的汗珠堆積,面對緊張的氣氛,他確實冷靜沉著;深夜,他坐在床上,用手指敲打著鍵盤,面帶微笑,妻子露西的擁抱消散了一切的痛苦;他在家隨意的坐著,腿上是自己的小女兒——卡迪,他發出的美妙歌聲,深深吸引著那個還未懂事的女兒……

似乎,一切都正在發生,如此安詳,如此平靜。

(完)

結尾語: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一句經典的名言,應該是大多數醫學生所聽過的。但是,當真真在實際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之中,去理解和踐行這句話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一切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醫生,應該是最具有憐憫、仁慈和愛心的天使,可是怎麼樣才可以真正達到這樣的目標和生命狀態呢? 這是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願親愛的您,可以在百忙之中花費一點點時間去閱讀這本用生命寫就的作品——《當呼吸化為空氣》,也希望從這本書之中您可以汲取營養!

親愛的朋友,請勇敢地邁出一步,踏上偉大的征程吧!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歡暢,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 神必審問你。

所以,你當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克去邪惡;因為一生的開端和幼年之時,都是虛空的。(傳道書 11:9-10)

歡迎親愛的您與我一同探討和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麥粒重生 的精彩文章:

TAG:麥粒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