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子非魚,焉知吾不知魚之樂
恵施與莊子是一對好盆友也是一對爭吵的老冤家,關於二人爭吵辯論的話,藉以莊子名號的文章中處處可見。這不,一次二人同時站在橋上,莊子先開口了,「魚是很快的啊,你看它游的多自在!」惠子不以為然的說,「去,你又不是魚,你咋知道魚是快樂的啊?」(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是莊子對天地萬物、世界的認知。他的作品中處處體現這樣的大思維,什麼「天下一馬」「什麼小年不知大年,夏蟲不可以語冰」「鼓盆而歌」,「混沌之死」,「材與不材」、「庖丁解牛」等等。要透徹理解明白莊子,要知莊子眼中:本性一如,是謂真人。
《子非魚》的二人對話就是體現了,莊子與恵施的兩種對世界的認知方式。莊子知魚之樂可以說是「神知」,通天合道,所謂「天地大美而不言」,一如老子所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囿見天道。一如佛家所言「心無其心生其心,一沙一佛國,一葉一菩提」。道曰無為、自然、佛曰空。
而惠子所言,你不是魚怎能知魚之樂?顯然是物我而立,思辨邏輯的認知方式,惠子是從我的立場出發思考的,我的中心觀念越強對立越強,眼耳鼻舌身意,各有所欲,持其一就是一端,越隔離破碎。所以,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循其本,返回到本性上,物性亦如人之性,萬物相通;莊子認為,一個人認知自己,然後知人,知萬物知眾生,達觀若莊子,我既是蝶,蝶既是我,物我融一,逍遙。
《子非魚》再簡單譬喻說,就是,莊子對惠子說,你既然知道我不知道魚之樂,那麼,你跳出「你我」的這個小圈,就可以進入「你我魚」這個大圈而知道我知道魚之樂。要是惠子說的是,我不知道你(莊子)知道魚之樂。莊子就可以說,你既然不知道我,怎麼又知道我知道魚之樂?顯然惠子的這一句話就是自我矛盾的。莊子就可以說,跳出自我小圈,進入「你我」的圈,你就可以知道我;破我執,入於空,則可以知萬物,背負青天朝下看,心無其心,以百姓心為心,無礙於物,達到逍遙若夫乘物以游物之境。多快樂!當然原文不是這個表達法,此處這樣說,為了利於,應該更容易明白些吧。總之,二人認知事物的角度與境界不同。或許莊子及原文不止這些意思,望文生義,妄言亂猜,一家之言,
※中醫說經絡肉眼可直接看見,並畫了經絡圖,為何現代人只看見與經絡圖對不上的血管?
※你不了解的歷史,99%的人不了解
TAG:太極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