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小鎮:濮院古橋志
風景秀麗的杭嘉湖平原,河網如織,古橋密綴。一座座古樸滄桑的老橋,既是意味深長的文化景緻,又是解讀鄉土的文史密碼。
古鎮濮院,是春秋時期御兒一草市,古稱槜李墟、幽湖、梧桐鄉、永樂市、梅涇、濮川。歷史上以濮綢名揚海內,向來商貿發達,人文薈萃,肆廛櫛比,華廈鱗次,是為明清時期江南五大織造名鎮之一。
鎮境乃水鄉澤國,古時津梁以渡。迄今為止,尚存古橋十一座,其中,語兒橋、棲鳳橋、定泉橋、秀桐橋、大有橋、大德橋、大積橋、眾安橋、橫板橋這九座古橋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十錦塘之昇平橋為跨界濮院與洪合的古橋;永越村之雙賢橋為桐鄉市文物保護單位。
語兒橋
語兒橋由來已久。南宋德祐中(1275—1276),里人濮振重建語兒亭,並修葺語兒橋。清嘉慶二年(1797),里人重修了語兒橋。橋面兩側皆施石椅,橋頂望柱淺雕如意頭,拱圈石以縱聯分節並列式砌置。
據歷代濮院地方志記載,語兒亭、語兒橋的來歷說法各異,《濮川志略》記云:「濮氏嫁女涇東,特築是橋,以利往來,故稱娜兒橋。鄉人呼女為娜。」清乾隆《濮院瑣志》記載:「語兒亭,在梅涇上語兒橋左。越王夫人入吳,產女於此,三年歸國,女已能言,故創此亭。蓋指今之娜兒橋也。」《濮川所聞記》記曰:「春秋時夫差督兵拒越,此地有生子能言者,因名。」
而把語兒橋、語兒亭與西施故事相聯結的,則是濮院的民間傳說。相傳,吳越春秋時期,范蠡護送西施、鄭旦由越赴吳時,寓居槜李墟,在語兒橋畔學習吳儂軟語,爾後梅涇乘舟,自幽湖出長水古道,北上赴吳。
清代濮起賦詩《語兒亭》:「語兒橋畔語兒亭,聞說雕欄繞綺欞。吳越興亡成往事,只今惟見草青青。」清代沈濤詩曰:「語兒橋下女兒家,南北蘇家盡浣紗。王謝堂前春燕去,滿街桑影夕陽斜。」
隨著時代變遷,語兒橋的橋名,演變為「女兒橋」。
棲鳳橋
棲鳳橋由南宋濮鳳始建。濮鳳,字雲翔,山東曲阜人,入仕在北宋靖康初,官著作郎,兼羽林中尉、護聖軍右騎尉。建炎元年(1127),濮鳳扈駕南渡。建炎三年(1129),濮鳳自安徽廣德赴浙,當他看到梧桐鄉西柵一涇小河,兩岸梧桐成林,綿亘數里,心中大喜,不禁喝彩道:「鳳棲梧桐,事有適府。」遂定居於此,悉心經營家業,他既築梧桐橋,又建棲鳳橋,寓意「鳳棲梧桐」。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里人唐氏等募資重建棲鳳橋。橋跨西市河,東接卧龍街(北橫街延伸段),西抵龍灣街。
橋為三孔石樑橋,豎壁形橋柱,有望柱、欄板。光滑的石階上,刻有精美的紋飾。橋長19.8米,寬2.18米,跨度12.3米,東西各13級石階。
棲鳳橋兩側有橋楹。
南側:彩認璘彬人語千家諸竹實,聲聞節是溪流一徑福桐蔭。
北面:橋跨西河紅枝標題棲鳳古,坊聯北里碧油逸映曉江青。
定泉橋
定泉橋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六十年(1895年)重建。
橋跨北市河,東西向,橋長17.2米,寬2.75米,跨度6.2米,矢高3.4米,為18級石階,上有供路人休憩的小石靠椅式欄杆。
相傳,橋下有泉,大旱不枯,故名。東面北廊棚,西接鶴棲街(今費家場)。
元代,定泉橋一帶有濮家的吉藹堂,百客樓,叢桂園,知止堂,桐香室。元至正十年(1350),嘉禾豪右、濮鑒之子濮允中發起規模宏大的「聚桂文會」,東南文士五百餘人以文赴會,坐館桐香室的元末文壇領袖楊維禎擔綱主評裁。清代,定泉橋西有書法家陳梓的定泉書舍;當代,則有畫家岳石塵居此繪畫。故此一地,洵為風雅之勝境。
秀桐橋
橋跨北市河,為秀水、桐鄉兩縣的分界橋。橋東西向,三孔石橋。橋長19米,寬2.25米,跨長7米,為18級石階。
橋兩側石壁上各有橋聯。
南聯:星移秀水珠繪彩,日照桐鄉玉蘊輝。
北聯:鳴鳳翔來占運泰,卧龍蟄處頌時平。
「星移秀水珠繪彩,日照桐鄉玉蘊輝」這則橋聯描述了舊時濮院的地理歷史: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漫長時期里,秀桐橋北為秀水縣(嘉興)所轄,秀桐橋南為桐鄉縣所轄。
大有橋
橋跨廟橋河,南北向,為三孔石橋。元濮鑒始建。濮鑒,字明之,乃濮院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儒商,他建立了四大牙行,即絲綢交易市場,開創了海內爭誇的「濮綢」品牌,使濮氏家族的財富迅猛增殖,然而濮鑒積而能散,富而行德,如救濟貧苦、體恤孤寡、修橋鋪路、辦學興教、創建寺觀等,其所為皆善舉、義舉也,深得民心與百姓擁戴。濮鑒與元代藝壇大師趙孟頫及其夫人管道昇交情深厚,在他病逝八年之後,趙孟頫專程來濮,撰寫《元故將仕郎淮安路屯田打捕同提舉濮君墓志銘》。
大有橋於清宣統年(1911年)重建。橋長19.5米,寬2米,跨度11.7米,為18級石階。
南接南大有橋街,北抵北大有橋街。
舊時以廟橋河為界,河北為嘉界,河南為桐界。
大德橋
橋跨廟橋河中段,南北向。元濮鑒始建,民國九年(1920年)重建。為單孔石橋,橋長35米,寬2.65米,跨度7.5米,無級階。
南接廟橋街,北接寺灣街。
大德橋之所以稱「廟橋」,蓋因濮鑒在建築大德橋時,在橋北建了一座土地廟,此乃宋時濮氏后土祠。
土地廟在元末毀於戰亂,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建,清康熙甲子(1684)、乾隆癸亥(1743)重修,乾隆已巳(1749)建財神殿。據舊志記載:「廟凡三殿,後有真武樓。」
土地廟已毀不存,但舊時對濮院百姓影響極大,從大有橋始,至大積橋終,這一段河流稱為「廟橋河」,而居中的大德橋則俗稱「廟橋」。
大積橋
橋跨廟橋河東端,俗稱新橋,南北向。元濮鑒始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為單孔石橋。
新橋漾北迤之水為東市河,南流之水經語兒橋、聚星橋之涇為南市河,即著名的「梅涇」。
【附記】元皇慶(1312—1313)中,濮允中疏浚河道,在兩岸植梅成林,花開如雪,是謂一鎮勝景。元代「濮川八景」中,宋濂有「梅涇花午」,鮑恂有「梅涇雪霽」。桐邑舊志則有「梅涇機聲」「梅涇濯錦」諸景。濮院古稱「梅涇」,來歷緣此。濮允中之子濮彥仁賦詩《梅涇即事》:「涇居風味倍蕭森,常有流鶯送好音。一夜雨余梅子熟,小庭香滿伴清吟。」
眾安橋
橋跨東市河,東西向,為單孔石橋。始建年代不詳,清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橋長16.9米,寬2.2米,跨度5.8米,為18級石階。東接孟家園,西抵花園街。
橋東堍有施全廟。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 農曆臘月廿九(除夕夜),抗金英雄岳飛因「莫須有」的罪名而冤死在大理寺獄風波亭,其子岳雲與部將張憲被殺於杭州眾安橋。南宋殿前司小校施全對主和誤國、謀害岳飛的秦檜極為憤恨,時隔八年,他伺機在紹興二十年(1150)正月藏刀伏於眾安橋下,行刺秦檜未成,在眾安橋受磔刑而死。後來,杭州百姓在眾安橋畔修建忠烈祠、施全廟,祭祀岳雲、張憲與施全。
濮院所建的眾安橋也不例外,供有施全廟,濮院百姓稱為「石爹爹廟」,昔日香火甚盛,以紀念抗金義士施全之英靈。
一九八七年春浙江電視台開拍電視劇《春蠶》時,濮院是主要的拍攝基地,而獨具特色的眾安橋成為攝製組的取景拍攝點。
橫板橋
橋跨東市河,南北向,為單孔石拱橋。建造年代不詳。橋長17米,寬2.4米,跨度5.8米,18級石階。南為孟家園,北為花園街。
舊時,每年二三月間,翔雲觀舉行香市,熱鬧異常。香客大多是來自姑蘇的信女,她們前往杭州天竺拜觀音道場,自運河而來,折行至濮院,上岸到翔雲觀燒香。所以,在橫板橋西寬闊的河面上,停滿了樓船畫舫,這個河港便稱為「香船灣」。
昇平橋
昇平橋在十錦塘。橋北為秀洲洪合,橋南為桐鄉濮院。
舊時濮院有十景謠:一里墩,二里橋,三官堂,四轉寺,五聖堂,陸(六)家橋,七老太,北(八)橫街,九曲弄,十景塘。
十景塘即其中一景。舊時的十景塘,春則桃李爭艷,秋則蓉菊並茂,四季風景,各擅風華。
昇平橋之橋聯:
東側:濟壽敦仁,鄉稱永樂;機聲漁唱,人共昇平。
西側:桐水西來聯十景,梅涇南望慕雙賢。
雙賢橋
雙賢橋,地處永越村岳底里。清光緒十五年(1889)重建。
此橋原名桑園橋。元末,一代文宗宋濂前來濮院,在桑園橋南的讀書台潛心治學。在此期間,宋濂寫下了《濮川八景詩》,為濮院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當時,青田人劉基與宋濂相會於濮院,兩個滿腹經綸的書生經常漫步於桑園橋上,傾心交談,指點江山。後來,他們輔助朱元璋打江山,為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宋濂是明朝開國文臣之首,而劉基是明朝開國功勛。濮院的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就把桑園橋更名為「雙賢橋」,一直延用至今。
清代沈濤詩曰:「雙賢橋下水瀠洄,鏡面芙蓉鏡里開。自古英雄起漁釣,教郎還上讀書台。」
(文/王立 圖/陳瀅)
TAG:聚桂文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