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堪稱水滸最衰之人,武力卻直逼林沖?他身世背後,還暗藏秘密!

此人堪稱水滸最衰之人,武力卻直逼林沖?他身世背後,還暗藏秘密!

文:都頭鄆哥(作者原創授權)

說起《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最倒霉的一個,相信大家都會想起那個「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的青面獸楊志。在《水滸全傳》中,楊志先是失陷了花石綱,又丟了生辰綱,征方臘結束返京時悄無聲息地死在了丹徒縣,最終也沒有實現「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蔭子,也與祖宗爭口氣」的願望,真可謂「生的偉大,活的憋屈。」《水滸傳》裡面的楊志,雖名列天罡,但星號為天暗星,或許這個暗字代表了他的一生。但推究起來,楊志作為水滸中一個很重要的人物,無論是在歷史記載還是稗官野史中都有他的身影,那麼在小說外的其他記載中,楊志是個怎樣的形象呢?

一、小說戲劇中的楊志形象

1、排名靠前。現存以宋江為主要人物的水滸故事的最早資料,或可看作《水滸傳》藍本的《大宋宣和遺事》一書記載:【「先是朱勔運花石綱時分,差著楊志、李進義、林沖、王雄、花榮、張青、徐寧、李應、穆橫、關勝、孫立十二人為指使,前往太湖等處,押人夫搬運花石。那十二人領了文字,結義為兄弟,誓有災厄,各相救援。李進義等十名,運花石已到京城;只有楊志在穎州等候孫立不來,在彼處雪阻。……那楊志為等孫立不來,又值雪天,旅塗貧困,缺少果足,未免將一口寶刀出市貨賣。終日價無人商量。行至日晡,遇一個惡少後生要買寶刀,兩個交口廝爭,那後生被楊志揮刀一斫,只見頸隨刀落。楊志上了枷,取了招狀,送獄推勘。結案申奏文字回來,太守判道:『楊志事體雖大,情實可憫。將楊志誥札出身,盡行燒毀,配衛州軍城。』斷罷,差兩人防送往衛州交管。正行次,撞著一漢,高叫:『楊指使!』楊志抬頭一覷,卻認得孫立指使。孫立驚怪:「哥哥怎恁地犯罪」。楊志把那賣刀殺人的事,一一說與孫立。道罷,各人自去。那孫立心中思忖: 『楊志因等候我了,犯著這罪。當初結義之時,誓在厄難相救。』只得星夜奔歸京師,報與李進義等知道楊志犯罪因由。這李進義同孫立商議,兄弟十一人往黃河岸上,等待楊志過來,將防送軍人殺了,同往太行山落草為寇去也。……又把開天書一卷,仔細觀覷,見有三十六將的姓名。那三十六人道個甚底?智多星吳加亮、玉麒麟盧(黃丕烈本作李)進義、青面獸楊志……」】

可見這就是《水滸傳》楊志押運花石綱、東京賣刀殺牛二故事的藍本,在《大宋宣和遺事》中,宋江等最終聚義的導火索可以說就是楊志賣刀,而且在《大宋宣和遺事》的天書中,楊志排位僅次於吳加亮(吳用)、盧(黃丕烈本作李)進義(盧俊義),排在第三位。(宋江統領三十六人,不在天書之數內)

2、有獨立故事。此外在南宋的小說中,青面獸就已經作為單獨的一種朴刀類小說流傳了,可見在早期的小說中,青面獸楊志是有自己的獨立故事的。

【宋代羅燁的《醉翁談錄?甲集?卷一?舌耕序引?小說開闢》記載:「夫小說者,……有靈怪、煙粉、傳奇、公案,兼朴刀、桿棒、妖術、神仙。……論這《大虎頭》、《李從吉》、《楊令公》、《十條龍》、《青面獸》、……《燕四馬八》,此乃為朴刀局段。」】

3、地位較高。通過對目前尚存世的水滸雜劇進行檢索,楊志出場的共有三部。分別為《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豹子和尚自還俗》、《魯智深喜賞黃花峪》。其中《豹子和尚自還俗》、【此劇中楊志排第四名,僅次於吳加亮(吳用)、晁蓋、李義(盧俊義)。宋江不在三十六人之內,與宣和遺事相同。】《魯智深喜賞黃花峪》【此劇中楊志僅在宋江派頭領打探水南寨時出現,且表現不佳。「俺哥哥傳將令三四番,可怎生無一個承頭的?這一個燕青將面劈,那一個楊志頭低。」】兩部只提及名字,楊志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並無對白和故事。而在《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中,楊志作為重要角色出場,與宋江、盧俊義同去見宿太尉,並被授予征遼先鋒一職。【吳用云:「宿太尉,這先鋒非比其餘,要逢山開道,遇水迭橋。不是吳用僭言自主,論俺梁山眾將,惟有楊志英雄,可做前部先鋒也。」】之後布陣破遼軍,生擒戴真慶,表現很是出彩。

由上可見楊志在小說戲劇中大體上是一個重要角色,在宋江等三十六人中佔據特殊地位。

二、歷史記載中的楊志

歷史記載中的楊志,充滿了悲情色彩,是個普羅米修斯式的悲劇英雄。

【南宋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中對青面獸楊志的贊語是:「聖人治世,四靈在郊。汝獸何名?走壙勞勞。」】

翻譯過來就是:「聖人治理國家的時候,四靈獸龍、鳳、麟、龜出現在郊外。你這個青面獸叫什麼名字?在曠野上奔走勞碌。」這句話是對楊志一生極好的註解,武藝高強,志向遠大,然身處渾濁亂世,一生奔波勞碌,終究壯志難酬,可謂一場辛苦為誰忙。

楊志在史籍中的記載,余嘉錫曾在《宋江三十六人考實》中有過專門考證,並推斷此楊志即為歷史上宋江部下頭領之一的楊志。

據【《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宣和四年,六月,……童貫至河間府分軍。貫至河間府,分雄州、廣信軍為東西路。以种師道總東路兵,屯白溝。王稟將前軍,楊惟忠將左軍,种師中將右軍,王坪將後軍,趙明、楊志將選鋒軍;辛興宗總西路之眾,屯范村。楊可世、王淵將前軍,焦安節將左軍,劉光國、冀景將右軍,曲奇、王育將後軍,吳子厚、劉光世將選鋒軍。並聽劉延慶節制。」

《宋會要輯稿?兵八》:「宣和四年,三月二十七日,……遣童貫為陝西、河東、河北路宣撫使,勒兵十五萬巡邊。……五月十八日,續遣少保、鎮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蔡攸為河東河北路宣撫副使。於是西師稍集。种師道總東路之眾屯白溝,王稟將前軍,楊惟忠將左軍,种師中將右軍,王玶將後軍,趙明、楊志將選鋒,辛興宗總西路之眾屯范村,楊可世、王淵將前軍,焦安節將左軍,劉元國、冀景將右軍,曲奇、王育將後軍,吳子厚、劉光世將選鋒,並聽劉延慶節制。」】

根據上述記載,我們知道楊志在隨宋江受招安後,【筆者按:《東都事略》載「宣和三年五月丙申,宋江就擒。」】曾隨童貫平定方臘殘部和東南其他叛亂。【筆者按:方臘於宣和三年四月被擒,方臘余部和東南其他地區造反者仍堅持戰鬥一年多。】為什麼宋江等其他頭領沒有隨同伐遼?因為據折可存墓志銘記載,平定方臘後,宋江再次造反,不過一個月即被鎮壓,很多頭領可能在這次造反中戰死了。【《宋故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墓志銘》:「公諱可存,字嗣長,……臘賊就擒,遷武節大夫。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繼獲。」】而楊志應該是沒有參加這次造反的,所以最終躲過了大清洗,並且憑藉南征軍功,繼續擔任宋軍將領。童貫在平定方臘後,奉旨率領平亂軍隊伐遼,因此楊志隨行,這是合乎情理的。

伐遼失敗後,又過了幾年,金兵入侵,楊志又隨种師中馳援太原。但是由於楊志統領的先鋒部隊不戰而逃,最終導致名將「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戰死。

《三朝北盟會編?卷三十》:「又以七事獻綱,……二曰:楊志昨在燕,曾受高托山賕賂。志貪財色,今聞在軍,可說之要擊。」

《三朝北盟會編?卷四十七》:「節要曰:『自賊入寇,兩河、河北更無一戰,河東大小雖有數戰,惟孫翊、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至於敗也。誠可惜哉,故臣皆有說焉。其餘焦安節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盂縣,解潛敗於南關,范瓊敗於介休,劉韚合敗於平定,張灝敗於郭柵,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紀也。』……靖康小雅曰:『公諱師中。始斡離不既盟城下,擁眾北還。詔遣公將精甲三萬,尾襲其後。賊迄出塞,不敢肆暴,因令公留屯真定。……翼日,賊遣重兵迎戰。招安巨寇楊志為選鋒,首不戰,由間道徑歸。前軍參謀官黃友戰沒,胡騎四集,官軍潰散。公獨與親兵小校數百搏戰,左右以名馬援公,請俱遁去。公謝之曰:『吾大將也。事至於此,不當求生。爾曹亟去,無攖賊鋒。』公遂力戰而死。』」

如果按照上述記載,那麼楊志就是一個曾為「巨寇」,後受招安,貪戀財色,且目無法紀,臨陣脫逃的「無端草寇」、「宵小之徒」。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通過仔細檢閱其他記載,我們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

同樣是《三朝北盟會編?卷四十七》記載:「未幾,趣公援太原。時許翰同知樞密院事,昧於兵機,以峻文繩公,不容頃刻。公方欲規畫所宜,並待餉饋稍給,方乃鼓而西。翰督責益急,公太息曰:『事之不濟天也。吾何愛一死不以報國耶?』乃由土門下井陘。至榆次,金人先屯兵縣中,公遣擊走之,遂入縣休士。時軍中乏食三日矣,戰士日給豆一勺,皆有飢色。……傳信錄曰:『粘罕圍太原,詔种師中率兵由井陘道與姚古犄角應援太原。師中進至平定軍,乘勝復壽陽、榆次諸縣。不設備,有輕金人之意。又輜重犒賞之物,悉留真定,不以從行。金人乘間衝突,諸軍以神臂弓射卻之。欲賞射者,而行司銀碗祗數千枚,庫吏告不足而罷。於是士皆憤怨,相與散去。師中為流矢所中,死之。其餘將士退保平定軍。』」

可見,造成种師中戰死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未等糧草準備充足,許翰即催逼种師中進兵,導致供給不足;二是种師中在幾次小勝後,產生了輕敵心理,沒有將輜重犒賞隨軍攜帶(也可能是為了輕便行軍)。結果立功未賞,導致士卒不滿,不再捨命殺敵,最終臨陣脫逃;三是與种師中互為犄角的姚古沒有按照約定配合行動,陷种師中於孤軍無援的境地,最終戰死。而楊志身為選鋒軍將官,士兵逃散固然負有責任,但是如果尋根究底,許翰、姚古、种師中都難辭其咎。

此外,楊志在救援太原等戰鬥中是立有戰功的,並得到了嘉獎。華山在《宋史論集》中對此有詳細的考證。

據李綱《梁溪集?卷五二?奏知賞罰董有林、冀景等札子》:「武節郎楊志昨隨种師中先次收復榆次縣;大兵既潰, 志不免退師;諸將散逸, 志獨收集殘兵, 保據平定, 屢次立功, 殺退敵馬, 理須激賞。……楊志與免合降官,更轉一官訖。」

《梁溪集?卷五十三?奏知賈瓊等功狀札子》:「臣據劉韚、王狀申,賈瓊、楊志於壽陽縣界,節次攻擊戎馬及殺獲近上首領, 赴墜崖谷, 死者甚眾, ……楊志功狀見取會保明,謹具奏知。……御筆:『……賈瓊、楊志疾速保明功狀,當優與推恩。』」

《梁溪集?卷五十四?奏知劉韚欲由壽陽進兵札子》:「臣據劉韚申,欲令王淵與劉竧、劉士元等合軍由壽陽進, 及楊志、賈瓊等出奇搗虛, 與土豪秦中寶等乘夜會合, 直趨太原。……御筆:『……不可令孤軍深入,決致敗事。……王淵若孤軍又敗,愈難下手。』」

由上可知,楊志曾隨种師中收復榆次縣,在大兵既潰、諸將散逸、主將戰死的情況下,仍能獨收集殘兵, 保據平定,屢次立功。之後楊志又隨劉韚等在壽陽打敗金兵,更計劃與王淵等突襲太原。上述記載均出自李綱寫給皇帝的奏章,在當時的情境下,可信度當是極高的。可見楊志並不是一個貪生怕死之徒,反而是一個智勇雙全的大將。

但之後楊志竟如人間蒸發一般,史料中再也未見其身影。有關他的下落, 余嘉錫在《宋江三十六人考實》中推測,「志倡逃陷帥, 為一時罪魁,殆已與王從道同時處斬。縱或倖免,亦必例降五官不得敘復。宜其後來不見於史也。」從《梁溪集》的記載來看,余嘉錫的推斷是錯誤的。楊志因為「隨种師中先次收復榆次縣;……諸將散逸, 志獨收集殘兵, 保據平定, 屢次立功, 殺退敵馬」的緣故,不僅沒有受到處罰,反而升了官職。(「楊志與免合降官,更轉一官訖。」)

楊志既然沒有被處罰,反而升了官職。那麼下落如何呢?華山在《宋史論集》中,根據《宋史?卷四四六?劉韚傳》:「韚遣別將賈瓊自代州出敵背, 且許義軍以爵祿, 得首領數十, 既復五台而潛, 可求敗聞, 遂不果進」和《梁溪集》楊志、賈瓊並肩上陣的記載,推測:「自河北淪陷後, 史料中找不到有關楊志的記載, 原因可能是他在戰鬥中犧牲了。」

上述觀點仍然是推測,並沒有直接證據。那麼楊志的下落究竟如何?最新的考古發現或許給我們提供了最終答案。2014年5月14日,河南省濟源市文物工作隊考古人員在龍潭湖片區建設工地,挖出一座金代磚室墓,在墓內發現了一塊「故贈登州防禦史楊公墓碣」,對墓主人楊志的生平作了詳細記述。墓志銘全文如下:

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公姓楊氏,諱志,鄧州淅川人。世業耕桑,性剛烈,年十六因傷人亡命充軍伍,後以戰功補官至武德郎、閤門宣贊舍人。公勇敢超絕,收勛有素。上皇嘗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可尚,獨領雄兵敢戰,遇敵無不先鋒』。靖康初,大軍攻太原,都統王淵率師往援。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秦是時忝預麾下,同諸將火其屍,倍骨而歸。後聞朝廷,知淵以私隙見害,就死無辜,後復降淵罪。贈公前件官。公無嗣。夫人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虜,不知所在。至齊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護公柩歸葬淅川道,過甘陵,聞鄧路梗,欲還宋州,而無親舊可投。於是秦重念素出門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無歸,因請卜葬公於城東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禮事之。後六年夏大水,屢遭湮沒,即改葬東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齊廢后,秦奉命權知孟州,既而圖居濟上,於大金天眷二年歲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遷公柩葬於龍潭寺之西原,為夫人身後祔葬計也。

嗚呼!公事宋日,竭節盡忠,毅氣凜然。前聖語所稱諒匪誣矣,餘不復具載。

儒林郎知孟州濟源縣事劉謙益書。

門人武義大夫、閤門宣贊舍人、前權知孟州防禦使馬秦立碣。

曹寶刊。

由墓志銘可知,墓主楊志(1073-1127)與宋江是同時代人,為河南省鄧州淅川人。妻子馬氏,生有一女,為金人俘虜,下落不明。楊志十六歲的時候因為傷人致死而充軍,【筆者按:此事與《大宋宣和遺事》中楊志殺二少後生配衛州軍城、《水滸傳》中楊志殺牛二疊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的故事頗為相似,很有可能是前後遞進原型關係。即「年十六因傷人亡命充軍伍」「 楊志殺二少後生配衛州軍城」 「楊志殺牛二疊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後因為在戰鬥中勇敢超群,屢立戰功,官至武德郎,曾受到皇帝的召見讚譽。靖康元年,金兵攻打太原,都統王淵率師前往支援,楊志當時隸屬王淵指揮,【筆者按:援救太原等事《梁溪集》等相關記載可為之佐證。】因王、楊私人之間存在過節,上下不睦,導致交戰失利。靖康二年,王淵假公濟私,以軍法的名義將楊志殺害。楊志死後,幸得其部下馬秦與其他將士火燒其屍首後將骨骼帶回,費盡周折,最終將楊志安葬在濟源龍潭寺旁。朝廷後來得知楊志蒙冤而死之事,對王淵治罪,並追贈楊志登州防禦使之職,沉冤終得昭雪。

至此,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楊志隨种師中救太原,种師中戰死後,因表現出眾,並沒有被責罰,反而升了官職。之後隸屬王淵麾下,繼續與金軍戰鬥,救援太原。但因為二人之間存在矛盾,楊志又受制於王淵,【筆者推測王淵或許故意委派給了楊志難以完成的任務,結果楊志交戰失利。】最終王淵攜挾私報復,將楊志冤殺。

當然,墓志銘與《水滸傳》等記載還存在一些出入,如楊志為鄧州淅川人,娶妻生女,並非「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也沒有曾為「招安巨寇」。但筆者認為,《水滸傳》中的青面獸楊志無疑是有歷史原型的,而小說的創作,正是在將歷史的真實事件加以篩選、取捨並進行藝術化創作和再加工後形成的,所以二者存在出入是合乎情理的,也是必然的。而無論是小說《水滸傳》,抑或史料記載,有一點是共同的,楊志「人強命不強」,最終也沒能擺脫悲劇性的命運。讀罷其人其事,不由得教人掩卷沉思,抱膝浩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馬晉一 的精彩文章:

此人霸氣對決呂布孫策,曹操劉備視為亂世豪傑,華佗卻說他必死無疑
封神時代,此神身份超神秘?曾對決最強妖王,師父實力堪比老君!

TAG:白馬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