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洋教士曾卧底景德鎮尋制瓷古秘方

洋教士曾卧底景德鎮尋制瓷古秘方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注壺、注碗

當中國人已經清楚地認識陶與瓷的區別時,歐洲人還簡單地只用一個「stoneware」即陶器或炻器來表達。等他們真正觸摸到中國瓷器,才驚訝地發現世界上竟然有比「stoneware」更加精美的東西,它們來自遙遠的昌南(景德鎮)。

於是,根據「昌南」的中文發音,創造出「china」(瓷器)這個詞,並以此稱呼整個中華大地。

元代景德鎮窯青花鳳穿牡丹紋執壺

中國瓷器外銷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當元代精美絕倫的中國瓷器在歐洲甫一出現,便成為上流社會追逐的目標。昂貴的價格只有王公貴族才有資格享用。

凡爾賽宮

1607年,法國皇太子用中國的瓷碗喝湯,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法王路易十四為了討好他的寵姬旁帕多夫人,專門在凡爾賽宮修建了一座托里阿諾瓷器宮,用來陳列中國青花瓷;

薩克森王國的國王結婚時,為了滿足皇后的願望,不惜用四個配備精良的皇家衛隊到普魯士王國換取12個中國青花瓷瓶;

葡萄牙國王不僅用中國瓷器作為國禮贈送給義大利國王,還特地從中國定製了印有王后肖像的餐具,用來獎勵戰功卓著的士兵;

波蘭王約翰三世在維拉努哈宮修建了一個「中國廳」,展示他的瓷器藏品;

德國奧古斯都大帝在德累斯頓用一座「瓷宮」顯示自己的富有和風雅;西班牙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一年中與中國貿易的商船就多達13艘,皇室藏有中國瓷器三千餘件。

元景德鎮窯青花飛鳳麒麟紋盤

這些外銷瓷起先通過阿拉伯半島轉口賣到歐洲。1517年葡萄牙商船駛入廣州港,成為歐洲第一個同中國進行直接貿易的國家。

自此,從前最遠只運到地中海和東非海岸的瓷器,已能繞過好望角沿南非海岸北上,從葡萄牙的里斯本直接進入歐洲各國。

據不完全統計,18世紀的100年間,至少有6000萬件中國瓷器銷往歐洲,巨大的貿易逆差導致歐洲各國皇室金銀大量外流。為此,歐洲各國不得不謀求「自力更生」,竭盡一切能事仿造中國瓷器以減輕國庫負擔。

歸納起來,歐洲人仿造中國瓷器的思路大致有兩條。一是外觀上的啟發。

中國瓷器光潔透明,似乎和玻璃有牽連。於是,陶藝師們綜合利用玻璃技術,仿造中國瓷器。

15世紀,威尼斯安東尼奧玻璃藍彩陶問世;16世紀,德國紐倫堡玻璃工程師納德·佩靈格在威斯燒制出一批具有玻璃質感的釉陶。這些產品雖然光潔透亮,但仍然缺乏玉的質感。其二是價值上的分析。中國瓷器貴如黃金,似乎又與鍊金術相關。

這就引得無數化學家和煉金士摩拳擦掌,躍躍欲試。1560年,義大利弗拉公爵在山城烏爾比諾搭建鍊金術實驗室試圖煉瓷,最終以失敗告終。雖然此後在法國、英國、義大利相繼燒成紅陶、高溫彩色釉陶、灰色炻器以及白釉藍彩的「類瓷器」,但總難與中國瓷器比肩,以致17世紀以前的歐洲,一直跳不出陶器或軟質瓷的範疇。如何破解中國的制瓷秘訣,成了歐洲業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712年,一個叫佩里·昂特雷科萊的洋和尚卧底景德鎮,花了7年時間終於弄到「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以及全套燒造工藝,徹底破解了這個困擾歐洲的千年謎團。

佩里·昂特雷科萊

佩里·昂特雷科萊(1664—1741),漢名殷弘緒,天主教耶穌會法國籍傳教士,制瓷行家。受羅馬教皇委派,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以傳教為名,來到中國。

歷經康、雍、乾三朝,凡40餘年,傳教於江西、北京等地。1709年,殷弘緒通過曾為康熙皇帝六十大壽建立「郎窯」燒造賀壽御瓷的江西巡撫郎廷極的私人關係,進貢朝廷一批法國葡萄酒獲取天子信任,終於在官方庇護下,得以常駐景德鎮,自由進出大小陶瓷作坊,觀察了解窯場各道工序,並在陶工中培養教徒,通過佈道活動,又從教徒那裡打聽到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

他發現,景德鎮瓷器之所以「聲如磬,顏如玉」,關鍵在於其坯土的配方與眾不同。

康熙五十一年(1712),殷弘緒將其在景德鎮獲得的瓷器製作流程整理出一封萬言信,連同搜集到的原材料樣品,打包寄給了歐洲耶穌會奧日神父。

這封信從陶瓷原料的選配說起:「制瓷原料是由叫做白不子和高嶺的兩種土合成的……精瓷之所以密實, 完全是因為含有高嶺土。高嶺土可比作瓷器的神經。」

然後,他進一步解釋說,白不子顆粒非常微細光滑,而高嶺土是一種微微發光的特殊山土,摻水後黏性大,經過高溫焙燒後變得非常潔白,且不易發生收縮變形。

將這兩種材料加以適當調配,才能達到潔白無瑕、如玉似磬的效果。為了證明這一點,他特別指出:「在這以前,英國人或是荷蘭人曾經把白不子買回去試圖燒造瓷器,因沒有使用高嶺土,終未成功。」接著,又事無巨細地把成型技術、釉料的處理、彩繪的方法、窯的結構、燒窯的燃料及其要領等,橫向地對景德鎮的制瓷訣竅作了一個全景式地揭秘。

1716年,法國人將這封信發表在《科學》雜誌上,引起轟動。從此尋找高嶺土並按照二元配方仿製中國高溫硬質瓷器的熱潮席捲歐洲。

高嶺土是一種白度高、質軟、與水混合後具有高可塑性的黏土,11世紀初由出生在江西浮梁縣高嶺村的一個叫何召一的人在瑤里高嶺山發現。將高嶺土和瓷石按不同比例調配,能在1380℃高溫下,燒制出潔白光潤、如珠似玉、形狀穩定的產品。這種「二元配方」是中國業界的經典發明,秘不外傳。

10年後,殷弘緒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發出第二封信,對之前的報告作了17條補充,對金彩、色釉瓷、紫金釉、龍泉瓷、黑釉、紅釉、窯變等技術特點和製作要領作了詳盡破解。

自此,歐洲瓷界茅塞頓開,紛紛參照所公布的方法燒制「中國瓷」。

第一個獲得成功的是德國。18世紀初,薩克森大公兼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花巨資幫助煉金士博特格及其助手化學家車恩豪斯試製瓷器,經過無數次配方試驗,終於在1708年1月15宣稱成功燒制出了三爐色白透明的中國式硬質瓷器。

1710年,國王命令在距德累斯頓23公里的阿爾布雷希特斯堡建立邁森皇家瓷廠。後來在二元配方的指導下,於1740年,燒制出青花、釉下藍彩、描金、彩瓷等高溫硬質瓷。

聖提勒小鎮

法國中部里摩日附近的聖·依希麗斯山丘上,有一個聖提勒小鎮。1768年的某天,外科醫生的妻子黛萊特偶然發現自家院子里的白色黏土具有增白功能,於是挖來替代洗衣用的漂白粉。

這個消息震動了法國瓷界,寂靜的小鎮一下子湧進絡繹不絕的採礦人。從這裡提煉出的瓷土天然純正、潔白無瑕,是難得的優質制瓷原料。因此,1771年後,里摩日逐漸升格為法國的景德鎮,其燒制的產品質地細膩,款式多樣,題材廣泛,享有「法國白金」之美譽。

喬賽亞·韋奇伍德

1759年,陶工世家出身的英國人喬賽亞·韋奇伍德在斯坦福德郡創辦以自己姓氏命名的陶瓷廠。產品做工精緻,風格簡練優雅,受到維多利亞女皇青睞,成為皇家「御用瓷器」。1793年英國使團曾把韋奇伍德瓷器作為國禮回贈給大清乾隆皇帝。

19世紀初, 或許是受二元配方的啟發,韋奇伍德通過添加動物骨粉的方法研製硬質瓷器,獲得成功。這種晶瑩剔透、質地堅硬的產品即是著名的韋奇伍德骨瓷,餐具中知名度最高的品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鑒定收藏 的精彩文章:

上品紅木傢具最明顯的特徵
托林寺的壁畫藝術

TAG:鑒定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