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包拯的為官之道

包拯的為官之道

故事中的包拯

包拯包龍圖,是中國文化史上最為百姓所稱道的清官。之所以說文化史而不說歷史,是因為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關於包拯的故事,基本上都是演繹和傳說,與歷史上的包拯幾乎沒有什麼關係,比如《鍘美案》《鍘判官》《探陰山》,都純屬虛構。

偵破和審理疑難案件,在包拯的傳說中佔了很大比重。但歷史上包拯破案審案的記載,現存史料中只有三條。一是北宋人吳奎為包拯撰寫的墓志銘,其中有「代管金子案」之事;二是南宋人鄭克編寫的《折獄龜鑒》中,記載了包拯任天長知縣時的「智斷牛舌案」;三是和包拯同為仁宗朝進士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一件包拯被書吏所算計的案子。

《折獄龜鑒》記載了375個案例,其中207個是156位宋代官員破案的案例,多位宋代官員有一例以上折獄斷案的事例,包拯只有一例。可見在偵破和審理疑難案件上,包拯在宋代官員中並不突出。

在包拯的傳說中,有許多他違抗皇帝旨意,堅持依照法律斷案的故事。但歷史上,包拯只是犯顏直諫。最廣為稱道的,是皇祐二年(1050年)知諫院時,反對宋仁宗任命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為「宣徽南院使、淮康軍節度使、景靈宮使、同群牧制置使」。包拯言辭激烈,唾沫星子濺了仁宗一臉。宋仁宗呢,不慍不怒,用袍袖揩去唾沫,接著聽包拯進諫。但這並非堅持依法斷案,而是和幾位大臣一起,為了宋朝后妃親屬不得擔任宰相和軍政長官的慣例,而堅持進諫的。

參劾貪贓枉法的官員王逵時,包拯也曾犯顏進諫。包拯犯顏進諫,是他知道宋仁宗需要他這樣做,宋仁宗也知道包拯是為了維護趙家和朝廷利益,是君臣相得,而不是拂逆君意。包拯並沒有像漢文帝時的張釋之、漢光武時的董宣、唐太宗時的戴胄那樣,抗拒皇帝的命令和權威,置性命於不顧地要求皇帝要遵守法律,這類的事例並不見於史書。

真實的清官包拯

那麼我們就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歷代會有這麼多關於包拯做官的演繹和傳說呢?

揆諸歷史可以看到,雖然無論是以能吏的標準,還是以政治貢獻的標準來衡量,在北宋仁宗朝的名臣中,包拯都不是最突出的,但是包拯個人品德令人欽佩,為官清廉、愛民,不畏權貴、為民做主,在仁宗朝的官員中極為突出。

包拯的祖父是農民,父親在宋太宗年間考中進士,成為官宦家庭。包拯28歲考中進士。兩個哥哥早夭,他成了獨子,因此不出仕而在家侍奉父母,直到父母相繼去世又結廬守喪後,才出仕做官,前後歷經十年。這在任何時代都極為難得。司馬光讚揚說,「拯進士及第,以親老侍養,不仕宦且十年,人稱其孝」。因此包拯去世後,謚號「孝肅」。「孝」「肅」二字,包拯當之無愧。

包拯入仕後,先擔任天長知縣、端州知府,後來又擔任過瀛洲、揚州、廬州等地的地方官。慶曆五年(1045年)後,包拯約有7年在財政系統任職,先後擔任戶部判官、京東路轉運使、陝西路轉運使、戶部副使等,期間興利除弊,幾次請減免苛捐雜稅。任河北路都轉運使時(1052年),加龍圖閣直學士銜。這是包拯稱「包龍圖」的由來。

在包拯25年的仕途中,三次任職監察系統:1043—1045年任監察御史;1050—1051年知諫院;1058—1059年任御史中丞(監察部長官),彈劾了宰相宋庠、宣徽使張堯佐、三司使張方平、三司使宋祁等朝廷重臣,建立起剛正不阿、疾惡如仇的名聲。

趙宋政權為爭取士人支持,對官員貪腐持寬容乃至縱容的態度。趙匡胤就說,「朕今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趙宋政權還把「不抑兼并」作為國策。因此宋代官員貪腐成風,普遍聚斂大量財物。如傳說中廉潔清貧如洗的名臣寇準,實際聚斂了大量財產,奢華冠一時。即使是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舜欽等真屬於清廉的名臣,入仕後也都擁有精美的園林和許多田地。

而包拯廉潔得近乎一塵不染,如知端州時,自己不取一方硯,也廢止用超過貢品額數十倍的硯台打點朝中權貴的慣例。他官居高位,仍像不做官時一樣簡樸,這在北宋官場中就愈發難能可貴,在當時就被人們傳頌。

他擔任地方官和財政系統官員時,幾次奏請減免苛捐雜稅,減輕百姓徭役。如擔任戶部副使時,奏請廢除了陝西七個州的不合理收費——幾十萬貫的河橋竹索稅。百姓對朝堂大計,未必知曉,即便於國於民有利,也未必有切身感受。而對像減免苛捐雜稅和徭役等等,卻立刻就有切身之感。

他任職地方和開封府時,都整肅吏治,體察民情。如大開開封府門,親自接待告狀的百姓,又不畏權貴來為民做主。知開封府時,還下令拆除了權貴們強佔惠民河地修建的建築。

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到嘉祐三年六月,包拯以右司郎中銜權知開封府(開封府尹如不是親王或宰相等重臣出任,通常加「權知」即代理。右司郎中只相當於副部)。包拯知開封府只有18個月,但他一改官衙舊習,下令打開大門,自己直接受理案件,百姓不須再經過「牌司」——也就是從門房到官員之間的各個關卡機構,可以直接向他告狀。

包拯鐵面無私、不畏權貴、為民做主、依法斷案,使京師的權貴忌憚斂手。當時就贏得民眾「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等頌揚,也奠就了後來種種傳說的基石。此後包拯曾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64歲時,在樞密副使任上去世。

包拯在北宋時就贏得了「青天」的美譽,事迹就開始傳頌。北宋滅亡後,數百年間民族衝突激烈,戰亂頻發,使人民更懷念清廉剛正、為民做主的包拯,也就創造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包拯的故事。

包拯有此福分,是他親民、愛民、清廉、剛正不阿的人格魅力所致。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2018年4月9日第7版

本期編輯:董大偉

關注學習時報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頁面

通訊錄→公眾號→右上角「+」→搜索「studytimes」

文章頁面

文章分享

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習時報 的精彩文章: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豈止只有「桃花源」

TAG:學習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