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戛納成院線與網飛「決鬥場」

戛納成院線與網飛「決鬥場」

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董 銘

在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即將公布入圍名單的前夕,主辦方與網路流媒體巨頭網飛(Netflix)的矛盾再次升級。據美國《財富》雜誌8日報道,針對戛納今年不允許流媒體平台電影進入主競賽單元的限制,美國網飛公司宣布,撤回5月預計將在戛納首映的5部新片,包括奧斯卡獎得主阿方索·卡隆的新作《羅馬》、保羅·格林格拉斯的《挪威》、傑瑞米·索爾尼爾的《手持黑暗》,以及和已故大師奧遜·威爾斯頗有淵源的《風的另一側》和《死時受愛戴》。

戛納力爭傳統院線保護

由於網飛新片無法在法國本土電影院同步發行,戛納組委會和法國院線聯盟方面堅持立場,各方無法達成協議。去年是網飛出品的電影第一次,或許也是最後一次入圍戛納電影節。2017年兩位成名導演在網飛上線的新作——韓國導演奉俊昊的《玉子》(下圖)和美國導演諾亞·鮑姆巴赫的《邁耶羅維茨的故事》(上圖)——均順利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卻遭到法國院線方的巨大壓力。如果他們首映後立即在網路平台登陸,就無法滿足法國「院線放映36個月後上網」的規定,這無疑損害到影院方的利益,也讓非網路媒體訂閱戶的普通觀眾難以看到影片。

雖然在流媒體、電影節和院線的緊急談判後,這兩部影片保留了入圍和首映機會,但主辦方也宣布了新的規定,2018年後所有參展影片,都必須投放傳統院線放映,更不允許在首映前網路放映。就在上個月,戛納再度公布「不允許網飛電影參賽,但可以參展」「禁止紅毯自拍」,以及「取消媒體提前場觀影」等新規,都是針對電影發展新趨勢所做的調整。這種站在傳統院線立場的保護傾向,與網飛所標榜的「獨創性」和「優先性」大相抵觸。

跳過「窗口期」的流媒體

法國素來有保護本國文化產業的傳統,為抵禦好萊塢的「威脅」,政府常設立各種基金和補貼來維持藝術創作的多樣性。影院上映36個月才能上線的「窗口期」也旨在保證影院利益,同時限制流媒體的推廣,像本土Canal+頻道在約束下的用戶擴展遠不如網飛。

在戛納藝術總監福里茂看來,此舉對網飛已經是折中的讓步。如果電影不進影院,戛納電影節的意義則大打折扣。傳統電影公司幾十年來早已建立成熟的體系,新片在電影節參展參賽、宣傳獲獎,最終效果體現在影院上映和票房上,戛納等電影節的媒介作用則十分明顯。

在線流媒體的新型觀影方式打破了這個產業鏈。去年,迪士尼等各大電影公司收回版權,網飛、亞馬遜加大原創影視劇投入,不惜巨資搶得發行權,招攬名導新銳加盟。作為宣傳,這些公司自然會考慮電影節等傳統舞台,但如果遵守當地「窗口期」規定,則會喪失其原本優勢。網飛此次強硬回擊戛納,或許也是想徹底踢開傳統電影體系,乾脆放棄在戛納的宣傳機會,通過獨特的播放渠道和營收體系,跳過法國本土院線的步驟,直接從個人網路媒體訂戶收取「票房」。網飛創辦人哈斯廷斯甚至諷刺,過去30年傳統院線對電影最大貢獻「只是讓爆米花更好吃了而已」。

導演或需改變創作模式

許多電影工作者認為網飛的電視點播剝奪了電影的基本觀感。「我覺得不應該把金棕櫚獎頒給一部大銀幕上看不到的電影」,去年戛納評委會主席,西班牙名導阿莫多瓦的意見很具代表性。像斯皮爾伯格、諾蘭等好萊塢商業大導,也對流媒體的發行方式不以為然,「我不認為他們有資格角逐奧斯卡」。

戛納與網飛的互斥,既是觀影方式的變革,也帶來創作模式的轉換。電影工作者不得不預見到自己的作品遠離大銀幕,更多出現在電視、平板和手機的小屏幕上,從技術層面到創作理念都需調整。如不少人在家點播的《玉子》,奉俊昊或許下一部作品就因此會專門為移動端定製,雖然在視聽體驗上比不了銀幕,但人們會更關注傳播率和點擊量。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抨擊流媒體平台「蠶食」影院未來這種反應太過激烈。如法國導演波蘭斯基曾經表示,「人們去電影院並不只為了更好的音響和投影,而是因為有種集體參與的感覺;『隨身聽』誕生時,有人預言這會終結演唱會,可如今看來,宏大的演唱會依然流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社會熱點 的精彩文章:

「超越東西」,結婚禮服讓新娘更高貴

TAG:環球社會熱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