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面朝維港的花斑大南瓜

面朝維港的花斑大南瓜

香港是個彈丸之地。

雖然開埠以來,因市政需要,造地填海,

極大地縮小了港灣面積,改變了維港的海岸線,

但也形成了山海與都市相擁的

舉世無雙的維多利亞港灣風光。

位於維港南岸,毗鄰中環的添馬公園,

之前是英國駐港海軍基地,

如今改造成一處濱海公園。

今年二月份開始,

草間彌生的南瓜,

連同其他藝術家的雕塑,

進駐了添馬公園。

這個名為「藝游維港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的活動,

是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

周末,帶著我的手機,

我來拜訪面朝維港的草間彌生南瓜,

以及在添馬公園內展示的其它雕塑作品。

從金鐘地鐵站A出口出來,

再上通往政府總部大樓的天橋,

天橋另一端的政府總部大樓左側,

就立有一座紅色扭紋花型雕塑,

雕塑下部是三齒鑰匙的形狀,

在政府所在地插一把鑰匙——

作者、香港建築師戴尚誠想藉此表達,

市民是鑰匙主人,

三齒代表行政、立法和司法,

紅花代表落地開花,香港繁榮。

戴尚誠《城市鑰匙》

距離《城市鑰匙》不遠,

是香港建築師何俊宏、龔翊豪、黃澤源的作品《聲岳》。

看似關於山丘的不鏽鋼寫意,

實際上高低起伏呈現的是《義勇軍進行曲》的前奏旋律,

市民順著雕塑,敲響雕塑的敲擊組件,

便可奏出國歌的前奏音節。

除了奏樂,這座雕塑還可供市民休憩。

公共雕塑,

不僅僅是擺設,是裝飾,是祭奠,

它也可以是便民設施。

何俊宏、龔翊豪、黃澤源《聲岳》

沿著緩緩的坡路往維港海岸走,

是香港藝術家夫婦莫一新、文鳳儀的《迷蝶香》,

以及香港藝術家蘇慧怡、蘇慧婷及蘇智謙的《葉一片?光合動態》,

兩者都是想表現人類與自然的本能關係。

莫一新、文鳳儀《迷蝶香》

蘇慧怡、蘇慧婷及蘇智謙的《葉一片?光合動態》

這幾座雕塑並非「藝游維港」的一部分,

而是2010年從300多件作品中挑選出來,

安裝於政府總部和添馬公園的常設雕塑。

再往前走就是一大片濱海草坪,

最先看到的是

中國藝術家展望的《45度假山石》。

展望是當代中國最負盛名的雕塑家,

「假山石」系列是他的代表作,

其中一件為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開了大都會收藏中國藝術家雕塑作品的先河。

近代以前的中國精英文化,

都有對完美山水的審美想像。

稍有財力的,就會不滿足於吟詩作畫,

而是搜尋山石,

模擬心目中的完美山水於庭院、案頭。

展望的「假山石」是對模擬的模擬,

外面還披上了不鏽鋼鍍鉻的外衣,

且待看客自己去參悟作品的寓意吧。

展望《45度假山石》

幾步之遙的港灣觀景平台上,

擺放的是英國藝術家Antony Gormley的《DAZE VII》。

主辦方的作品說明聲稱:

此作品可以被看作是對西方雕像傳統中對英雄的響應,

表現出不確定、緊張和憂慮。

坦白講,在現場,

我是感受不到所謂的這些。

在我看來,作品造型像是

一位佇立望海的人體,

安然地若有所思。

作品與港灣構成的微妙關係,

讓我也產生一種微妙的代入感,

思緒寧靜而遼闊。

這件作品應該算是當天現場我看到的

最喜歡的作品,沒有之一。

Anthony Gormley 《DAZE VI》

東邊的觀景平台上,

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

花斑大南瓜《Pumpkin:big》。

南瓜是草間彌生的標誌性視覺符號,

也是草間彌生青春期吃得極多

以至於看著就噁心的瓜果。

藝術家的敏感和神經質,

把年少時的厭惡之物,

轉化成如此夢幻、絢爛、

不落俗套的作品,

挑逗人們的視覺神經,

不得不佩服藝術家的超凡。

作品說明提到

草間彌生試圖強調

現代文化中「自然」的神秘本質,

我到覺得,不必如此深究,

你只要能夠盡情

感受花斑大南瓜的

別緻和迷幻,

視覺感到愉悅就好。

草間彌生《Pumpkin:big》

離開擺放花斑大南瓜的觀景平台,

沿著草坪邊上的小道往西走,

西邊草坪上也散落擺放著好些「藝游維港」的參展作品。

英國藝術家Conrad Shawcross的作品《Paradigm(Solid)》

還有英國藝術家的Tracey Emin的作品《A Moment Without You》,

是我喜歡的其中兩件。

Shawcross的作品是抽象幾何,

Emin的作品是極簡寫意。

我尤其喜歡Emin作品中,

那些立於細桿上的小鳥。

飛不走的小鳥,

就是凝固的一段時光,

每個人心裡,

應該都會有這麼一段,

它永遠停留在內心深處。

Conrad Shawcross《Paradigm(Solid)》

散布在周圍的還有

愛爾蘭籍英國藝術家Michael Craig-Martin的作品《Gardenfork (Magenta)》,

英國藝術家Mark Wallinger的作品《White Horse》,

出生於墨西哥定居紐約的藝術家Bosco Sodi的作品《Untitled》,

香港藝術家黃國才的作品《Asterioids & Comets》,

韓國藝術家金泓錫的作品《像熊一樣的形狀》,

香港藝術家曾敏富的作品《Before Collapse》,

巴基斯坦出生定居倫敦的藝術家Rasheed Araeen的作品《Hong Kong Blue》。

Michael Craig-Martin《Gardenfork (Magenta)》

Mark Wallinger《White Horse》

Bosco Sodi《Untitled》

黃國才《Asterioids & Comets》

金泓錫《像熊一樣的形狀》

曾敏富《Before Collapse》

Rasheed Araeen《Hong Kong Blue》

這些作品給我的個人感受,

不如前面提到的那幾件那麼強烈,

反倒是最近放置在添馬公園的兩件常設雕塑(不屬於「藝游維港」參展作品)

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一件是香港藝術家單芷琪、梁肇麟、簡嘉露的作品《觀岸》,

一件是香港藝術家薛凱政、陳劭龍、邱詠恩的作品《山水?逢》。

《觀岸》的造型像個齒輪,

細看才察覺是維港兩岸天際線的合圍,

這個視角富有獨特的想像力,

但維港兩岸的天際線

不正是有超乎想像的魔幻感嗎?

單芷琪、梁肇麟、簡嘉露《觀岸》

《山水?逢》的精彩,

在於造型的流動性,

似浪涌,也似起伏的山脊。

從各個角度來看,

它的曲線都很好地

與城市的背景融合,

在每一個視覺角度,

又幻化出新的一個景觀。

薛凱政、陳劭龍、邱詠恩《山水?逢》

「藝游維港」還有幾件擺放在添馬公園的展示作品,

那天去的時候沒有看到,

大概被收起來了。

還有幾件展示作品,

被放置在位於灣仔的香港藝術中心、演藝學院和中環的香港大會堂,

我也沒來得及觀賞。

這段時間,

香港的藝術活動十分頻繁。

巴塞爾藝術博覽會香港站成了全城熱點,

雖已落幕,但最近扎堆進駐中環

H Queens Building的

數家國際頂級畫廊,

如佩斯畫廊、卓納畫廊、豪瑟沃斯畫廊,

已經開幕對公眾開放。

草間彌生的花斑大南瓜,

隨著「藝游維港」活動的結束,

可能會撤離添馬公園,

但你若對藝術有興趣,

香港或許值得你

為看展專門來一趟。

註:除標註外,所有圖片均為作者拍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瓜 的精彩文章:

他用一把小刀將南瓜變成了藝術品,放在博物館都有人看
經常吃南瓜,好處多多,5項功效,每一個都和你有關

TAG:南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