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粵港澳行記之十九:萬木草堂

粵港澳行記之十九:萬木草堂

01

2018年2月28日。廣州。

回烏魯木齊的飛機是下午三點半的。也就是說,上午我們還可以在市裡選個景點轉轉。頭天晚上,我和玲兒就合計好了,早餐去「點都德」吃早茶,然後去「萬木草堂」看看。

為什麼選「萬木草堂」呢?因為今年是戊戌變法120周年,挺有紀念意義的。

(玲兒正大踏步地走進廣式早茶的世界)

02

廣州中山四路長興里3號,就是「萬木草堂」的最初遺址,原名叫「邱氏書室」,因為我也姓邱,看著就倍感親切。

站在門口留影時,我知道,我又一腳踏進了歷史的深處。

1891年,34歲的康有為租借「邱氏書室」講學授徒,取名「萬木草堂」。資產階級改良思想於此傳播,並很快成為「戊戌變法」之策源地。說起來,這個「邱氏書室」和「陳家祠堂」的功用相同,是廣東邱氏子弟赴省城應試趕考的落腳地兒,論資歷,比「陳家祠堂」還早半個世紀呢。

順帶說一下,「邱」與「丘」同源,本是一家,後避孔子的名諱而加的右耳旁。也就是說,我的名字寫作「丘曠」也是對的。聽父親說過,我家祖上也是廣東人,大約是康熙年間「湖廣填四川」那會兒填到四川的。

這段歷史也順帶說一下,張獻忠據蜀和清軍三次大規模屠川後,前後差不多三十餘年,四川從千萬人口銳減到不足十萬。古人以「十不存一」形容劫後慘況,誰能想到當年的四川竟是「百不存一」,真的是無法想像!過去都說是張獻忠殺人太多,最近我看了一些史料,真相大約是清軍屠川太凶,而歪曲歷史,讓張獻忠背這個黑鍋。

李白在《蜀道難》中寫道,「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竟然變成了準確的預言!嗚呼哀哉!嗚呼哀哉!都說中國是「多難之邦」,我看,四川就是「多難之州」吧!

03

遙想當年,邱氏書室主人在那一紙租契上用毛筆簽下自己的名字時,他絕不會想到,中國近代史著名的段落將由此埋下最重要的伏筆。但康有為也許會自負地想到,他將創造歷史。因為,他一直是一個極其自負的人,自負到以「聖人」自居。

(康有為像)

1888年,康有為在北京參加科考,如果不是因為寫了以「鼓吹變法」為主要內容的五千字《上清帝書》,他當年可能就中榜了。朝廷頑固派視其為洪水猛獸,抽去了他的試卷,但這卻讓康有為在落榜的同時名震天下。

倒是另外一位廣東青年,早在17歲就中舉了,主考官青睞之餘還把親妹妹許給了這個年輕人。照理說,這位青年是事業愛情雙豐收,等待他的是一帆風順的人生。當然,如果不是在次年秋天,他見到了康有為的話。

這位廣東青年,名叫梁啟超。

(我讀過的最好的梁啟超傳記)

1890年秋,在陳千秋的引薦下,年僅18歲的梁啟超和33歲的康有為會面了。這是一次偉大而迷人的遇見。此後的中國歷史遂以「康梁」並稱,而「戊戌變法」也常常被表述為「康梁變法」。

每每及此,我都會無限神往地想像那些偉大而迷人的會面。當俞伯牙遇見鍾子期;當管仲遇見鮑叔牙;當孔子遇見老子;當阮籍遇見嵇康;當杜甫遇見李白;當黃庭堅遇見蘇軾;當辛棄疾遇見陳亮;當唐伯虎遇見祝枝山;當陳獨秀遇見蔡元培;當豐子愷遇見李叔同……

事實上,梁啟超遇見康有為,確是其人生之一大轉折。

在《三十自述》里,梁啟超以其「筆鋒常帶感情」的一貫文風描述了此番「康梁會面」的情形:

時余以少年科第,且於時流所推重之訓詁詞章學,頗有所知,輒沾沾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師子吼,取其所挾持之數百年無用舊學更端駁詰,悉舉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見,及戌始退,冷水澆背,當頭一棒,一旦盡失其故壘,惘惘然不知所從事,且驚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懼,與通甫(陳千秋)聯床竟夕不能寐。明日再謁,請為學方針,先生乃教以陸王心學,而並及史學、西學之梗概。自是決然捨去舊學,自退出學海堂,而間日請業南海之門。生平知有學自茲始。

字裡行間,完全是粉絲遇見偶像的口氣。事實上也是如此,梁啟超當即拜康有為為師。

04

梁啟超覺得,康有為老師應該影響更多的年青人,他和陳千秋請求老師開館授徒,傳播新學,於是就有了「萬木草堂」。

一路詢來,「萬木草堂」遺址的牌子,就這樣素樸而挺拔地矗立在丁字路口,彷彿杜甫筆下的「佳人」,「幽居在空谷」,許是在等我這般的後人,在天寒袖薄時分,來細數日暮修竹的落花往事。

「萬木草堂」,多好的名字!「萬」字有氣勢,寓意多也;「木」者,樹也,棟樑也;「萬木」者,以樹喻人,倘衰弱中國有千萬萬萬新青年之棟樑,何愁華夏沒有振興的一天?!我想,他們在為草堂命名時,腦海中也一定閃過了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名句吧?

05

此後的故事,稍微有點兒近代史常識的中國人都耳熟能詳了。

在梁啟超遇見康有為的四年後,中日甲午海戰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次年,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

康有為在北京組織千餘名熱血讀書人,上書光緒,直言變法,史稱「公車上書」。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康有為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畢竟書生能救國」。

茲後,維新派大半報紙,宣傳變法,啟蒙民眾。

1898年夏,光緒皇帝下詔變法,歲次戊戌。6月11日至9月21日,變法只推行了103天,史稱「百日維新」。慈禧政變,六君子人頭落地,康梁先後出逃日本。「六君子」者,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也,名垂青史。

(楊參軍油畫作品《戊戌六君子祭》)

有一個人必須要提一下:

1895年,《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有個叫丘逢甲的詩人在台灣組織義勇軍抗擊日賊,次年事敗,渡歸「邱氏書室」,大力支持康梁變法。其《春愁》詩正是這段史事和心路的記錄: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

「萬木草堂」遺址大門左側,即為愛國詩人丘逢甲的塑像,金剛怒目,提刀威立,十分傳神。難怪今天的台灣有所「逢甲大學」,原來也是虔誠的紀念。

以後,可以這樣介紹自己的姓,我是「丘逢甲」的「丘」。

06

「六君子」中,湘人譚嗣同本可與梁啟超一道遁於日本,然譚嗣同決意赴死,欲以一腔熱血喚醒民眾,可惜吃過袁崇煥肉的百姓又接著在譚嗣同就義時扔爛菜幫子。

在中國,死是尋常的,而啟蒙才是最難的。惟其最難,故譚嗣同最為光耀千秋。

(譚嗣同像)

梁啟超寫過一篇《譚嗣同傳》,我在高中時學過,極好的課文,不知為何,後來的高中語文課本中再也不見其蹤影。我疑心,後來編教材者可能就是扔菜幫子者之後代。

在《譚嗣同傳》中,梁啟超描寫了兩個真男兒之間的訣別:

君(譚嗣同)竟日不出門,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則於其明日入日本使館與余相見,勸東遊,且攜所著書及詩文辭稿本數冊家書一篋托焉。曰:「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遂相與一抱而別。初七八九三日,君復與俠士謀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數輩苦勸君東遊,君不聽。再四強之,君曰:「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於難。

譚嗣同最後說與梁啟超的話,用了中國和日本的兩個古典,讀來令人動容。其執意赴死之堅毅,讓我聯想到蘇格拉底之死。蘇格拉底也是本可逃走,卻選擇了甘心赴死。在情節層面,蘇格拉底和譚嗣同非常相似,雖然二者赴死的理念大不相同,但他們面對死亡的磊落與坦然卻如出一轍,二者之死本身就是極為豐厚的精神遺產!

關於譚嗣同之死,很多年之後,梁啟超的弟子吳其昌在《梁啟超傳》中有過這樣一段生動的記述:

這壯烈史跡,民國十六年(1927年)夏,梁先生親和其昌再講一遍,從黃昏直講到天亮。已經隔著三十五年了,梁先生還是老淚縱橫,其昌也不覺熱淚奪眶。

譚嗣同在百忙中間,還代他的父親譚繼洵,先上一個「黜革忤逆子嗣同」的奏片,使他的老父免於罪戾;他真是忠孝兩全。他在獄中,又題一詩於獄壁,曰: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這首詩,立刻電傳到日本,日本立即為它譜出曲調來,令學生們歌唱。因為這件事的本身太可感動人了。

說起來,這譚嗣同,還真是奇男子。五歲時,得重病,昏死三日,家人都已經開始準備後事了,豈料他竟又「復活」了!所以,譚嗣同又字「復生」。按照中國人的老話講,這是天意。

「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消息傳到日本,康有為不勝悲痛,提筆為譚嗣同寫下了著名的輓聯:

復生不復生矣;

有為安有為哉!

07

聯繫康有為的後半生,他挽譚嗣同的下聯,倒是有一語成讖的味道!

如果把康有為的一生比作一條拋物線的話,戊戌變法就是其最高點,此後便都是下坡路了。我個人認為,如果不是康有為的過於自負和急進,維新運動或許會有不同的走向,或者也可以稍微偏激一點地說,維新運動成也有為敗也有為。

簡單地說,康有為在自負與自戀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最終成為了十足的「保皇黨」,從而在一個岔道上與歷史的列車漸行漸遠。這漸行漸遠的結果,就是康梁的決裂。

較之於康有為,我更欣賞梁啟超。梁啟超作為一個舊時代人物,能不斷地「以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宣戰」,不斷對其思想系統進行升級和補漏洞,實在是那個時代的幸運。

讓我們把歷史時鐘的指針撥回梁譚「一抱而別」的那一天,譚嗣同的「好死」是不容易的,而梁啟超的「賴活」也是不容易的。或者說,梁啟超的「活」必然包含著對譚嗣同的一份莊重承諾。梁啟超自號「新民」,取《大學》之宗旨,辦《新民叢報》,繼續啟蒙民眾,其影響或許更加深遠。

胡適後來回憶說,「三十歲以上稍能讀書之人,無不受其(梁啟超)影響」。

有一個湖南青年,自打讀了《新民叢報》之後,就對梁啟超特為尊崇,梁啟超號「任公」,這青年就給自己取了個筆名,叫做「學任」。這位湖南青年,名叫毛澤東。

和康梁故事何其相似!梁啟超最初也是康有為的粉絲,但粉絲成熟進步以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打碎偶像。毛澤東對梁啟超從尊崇模仿到反思批判,也是一樣的邏輯。

今天的我們,盡可以喝著清茶,點著滑鼠,挑出梁啟超的一大堆毛病與局限,但在我眼中,梁啟超仍然是難以超越的巨人式的存在。

多年以來,我在高中的語文課堂,一直穿插著講民國文化名人系列,第一個人物就是梁啟超,我起的題目是《啟民以智 超然卓如》。

(梁啟超書法)

08

坐在萬木草堂中堂木椅上時,我彷彿又聽見了南海先生的「大海潮音」,猶然在椽梁間嗡嗡作響。感恩上蒼,這草堂最初的遺址究竟是保留了下來。初春薄薄的日光,柔柔地照進天井,照進這一方天地,照進我的雙眸。

中堂門口右側,有一面「授課鼓」。想聽聽鼓的聲音,沒有鼓槌,亦不敢造次。如果,你靜下心來,潛回歷史的深處,一定會聽見這鏗然的鼓聲,激勵著一代代的青年求真求新,求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

「授課鼓」正對著康梁的塑像,康著長衫,梁穿西裝,意味深長。1927年春天,康有為於青島病逝,時在北京的梁啟超聯合康門弟子,設靈公祭,以紀師恩。不過,在悼詞中,梁啟超仍然一板一眼地批評康有為的錯誤思想。這就是梁啟超,較真的梁啟超,多年以後,在徐志摩和陸小曼的婚禮上,梁啟超祝詞時,居然大罵新郎官用情不專道德敗壞,如此真性情怕是廣陵散絕了!

想要到草堂後面兩進再參觀參觀,一根紅線封住了去路,管理人員告訴我們,是有人在開會。想要在草堂里在細細看看,多拍幾張照片,管理人員又前來告訴我們,要關門了。

下台階時,我發現石縫間有一株小草冒出,新綠翠然,讓人陡生憐愛之情!

一百二十多年前,初創中的萬木草堂,可不就是這樣一株飽含生命與希望的小草嗎?

2018年2月28日上午拜謁萬木草堂

2018年4月10、11日寫於烏魯木齊家中

時距萬木草堂初創127周年

時距戊戌變法120周年

時距戊戌六君子就義120周年

(粵港澳行記結束了,謝謝大家的關注與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點傳統 的精彩文章:

粵港澳行記之九:旺角旺角
粵港澳行記之三:繁體漢字

TAG:一點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