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本草養脾胃:梅雨季節腰膝酸痛,試下這款軟糯的「白珍珠」-芡實
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療養。自然的產物是最適合脾胃的「補品」,草木蟲魚,瓜果菜蔬,無分貴賤,皆可成為有益於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學活用,當自己的「調養師」。
醫學指導: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學術流派學術帶頭人 盧傳堅 教授
又到一年梅雨季,永遠濕噠噠的衣服本來就已經讓人很鬱悶,再加上瀰漫的濕氣特別容易讓人透不過氣,更是悶上加悶。多日的連綿陰雨之後,常有人突然覺得腰膝酸痛不已。這種痛不能算是很劇烈,而是一種綿軟軟的隱隱作痛,常常還伴有下肢關節的酸軟乏力,而且胃口也不好,但各種檢查又沒查出實質性的問題。有經驗的老人會說這是感受了「濕氣」,並且煮上幾碗「祛濕湯」,而湯里常常會放一種白珍珠似的材料,也就是我們葯食兩用的祛濕本草——芡實。
細
解
本
草
芡實的名字和一位叫「倩倩」的女子有關,傳說有一年某地發水災,淹沒了大片農田,糧食都被糟蹋掉了,剩下來的只有水草。有個叫倩倩的寡婦因為上有老下有小沒法逃荒,只得每天在水邊尋找可以吃的野菜。有一天她餓暈在水邊,迷糊中看到不遠處有幾隻野雞,趕過去一看卻是一種長在水裡,形狀像雞頭的野草。她把「雞頭」採下剝開後,發現裡面是飽滿的白色果實,而且味道清香,口感軟糯。於是她們一家就靠這種果實捱過了饑荒,並且把它介紹給了鄉親們,因此後世便叫它芡(倩)實。
《本草綱目》中說芡實「味甘澀,性平」。芡實能夠化濕,和它生長在水裡的習性密切相關。芡實長在深水中,它的莖稈比荷葉還要長,長長的莖能破水而出,故有「克水化濕」的功效。同時它的果實嚼起來質地粘牙,又有「收斂精華」的作用,因此有些脾虛腹瀉的情況下也可以用上它。
本
草
功
效
為什麼濕性腰痛特別推薦用芡實呢?《本草綱目》中強調芡實主治「濕痹、腰脊膝痛」,中醫說「腰為腎之府」,而「腎主水」,因此水濕過重時常常先影響到腰部和膝蓋,表現為局部的酸重不適。在梅雨時節,不僅外界濕度大,人體也很容易積累過多的水濕,沉積在腰膝導致酸痛。芡實本來就長在水裡,特別能「化水」,能夠幫助脾胃把局部的水濕向上方運輸,減輕腰膝部的負荷。且它味道甘淡可口,不礙脾胃運化,特別適合在潮濕睏倦的雨季里來上一碗。
活
用
本
草
芡實的用途廣泛,可炒可蒸可煮,還可以打粉做糊或者做糕點。而芡實的質地比較緻密,因此它的「吃法」一定是以細嚼慢咽為佳,消化功能差的更應該少量慢嚼,細細吞咽。
芡實鯽魚豆腐湯
材料:芡實30g,鯽魚1-2條,豆腐300g、生薑數片、芫荽一小把、精鹽和油適量。
做法:芡實同樣提前泡發,豆腐切塊,鯽魚則去腮及內臟,刮鱗洗凈,用適量的鹽先腌下;熱鍋放油,先加入薑片爆香(可去味),再放入鯽魚煎至兩面金黃,加入適量水及倒入芡實,大火煮開後轉小火慢熬,熬至湯呈奶白色,倒入豆腐,最後撒上切段的芫荽,用鹽調味即可。鯽魚也有利水化濕的功效,如果是脾胃偏於虛寒或寒濕較重的,可多加些薑片或加入胡椒。
TAG:脾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