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血液黏稠度高怎麼辦?一招幫你稀釋

血液黏稠度高怎麼辦?一招幫你稀釋

人的血液在血管中循環流動,血液過於黏稠,血流速度必然減慢,嚴重時可影響人體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引發心臟病和中風。因此,人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原因使血液黏稠?有什麼辦法讓它「稀稠」適宜?

水是血液黏稠的即刻因素,眾所周知,水是人體中的重要物質,流動著的血液,90%以上由水組成。大量出汗、服用利尿劑、腹瀉等引起的身體失水,都可使血容量減少,此時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紅細胞等)相對增多,血液黏稠度自然增加。一旦飲水充足,體內水分得到補充,黏稠的血液便立刻被稀釋。

有形成分是血液黏稠度的物質基礎,能使血液變稠的有形物質有血液中的紅細胞以及蛋白質等。紅細胞數量越多、脆性越弱,血液黏稠度越高;血漿中的蛋白質、脂肪、糖越多,血液越黏稠;血液中纖維蛋白原的含量,對血液黏稠度的影響不容忽視,當纖維蛋白原增高時,血液黏稠度會明顯升高。

血液變稠的非血液因素,在同樣條件下,有些環境因素可以影響血液的黏稠度,如夏季血黏稠度高,冬季低;清晨和上午高,傍晚和下午低;陰雨、悶熱、低氣壓時高,風和日麗時低;厚味飲食後高、清淡飲食後低;腹瀉、出汗後高,足量飲水後低。

這些因素中,有些與水平衡有關,有的與血液有形成分增加有關,有的則與人體生物鐘的運行規律有關。了解這些規律,有利於防治血液黏稠,預防發生有關疾病。

速效稀釋劑——水一夜沉睡後的失水、消化食物時耗用的水,都是血液變稠的相關因素。科學飲水可使血液立刻變稀。

飲水首先要掌握時機。早晨起床後、三餐前(飯前1小時)和就寢前,最好飲水200毫升。

還應飲用稀釋效果好的水。鹽水會促進細胞脫水,不足取;冷水會刺激胃腸血管收縮,有礙水吸收進入血液,不宜飲;純凈水,因為太「純」,其低滲狀態會使水很快進入細胞內,對稀釋血液也不理想。理想的稀釋水是20~25℃的白開水或淡茶水,其張力、密度等都接近血液和組織細胞。

多吃具有稀釋血液功能的食物醫學家推薦以下具有血液稀釋功能的食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有黑木耳、洋蔥、柿子椒、香菇及草莓、菠蘿、檸檬等;具有類似阿司匹林抗凝作用的食物有西紅柿、紅葡萄、橘子、生薑;具降脂作用的有香芹、胡蘿蔔、魔芋、山楂、紫菜、海帶、玉米、芝麻等。

血液過於黏稠的人,日常飲食宜清淡,少吃高脂肪、高糖飲食,多吃些魚類、新鮮蔬菜和瓜果、豆類及豆製品。上述醫學家推薦的能稀釋血液的功能性食物,可根據情況選擇食用。也可服用阿司匹林40毫克,一日1次;維生素C100毫克,一日3次;潘生丁片50毫克,一日3次;中成藥復方丹參片3片,一日3次。上述藥物有改善血管壁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降低血液黏稠度,從而增加血液流速,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精、氣、神的葯養

中醫認為精、氣、神乃構成人體的三大要素,代表一個人的氣質象徵。神是人的思維意識活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中醫把神放在首要地位,是因為神最能夠反映心腦功能,而且同整個機體興衰與共,步調一致。所以《醫學衷中參西錄》說:「人之元神在腦,識神在心,心腦息息相通。」《醫門法律》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不僅與形體同在,而且是機體的主宰。隨著年歲的推移,神也逐漸衰竭以至消亡。就象《靈樞·本神》的記載一樣:「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神如此重要,難怪養生家把神同精、氣一道合稱三寶了。精是生命的原初物質;氣由精與飲食營養化生;神來源於先天之精。精、氣、神這三大生命支柱,相互資生,三位一體,既能自身調節,又可人為調養。

神的葯養,也就是精、氣、神的葯養。

養精重在養腎。因腎是藏精的臟器,先天的根本,《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精不足常有精神呆鈍,動作緩慢,發落齒松,耳鳴耳聾,腰膝酸軟,性慾早退,舌光脈細等症。葯養應當補腎填精,宜服左歸丸。該方由山茱萸、熟地、山藥、枸杞、菟絲子、牛膝、龜膠、鹿膠組成,每味6~12 克,水煎溫服,龜鹿膠兌汁,2日1劑,每服7~8劑,間隔數日,連服6~9月,多有效驗。作預防性葯養,每月緩服3~5劑。如用中成藥葯養,可服補腎丸,每次1~2丸,1日3次,淡鹽湯送下,療程與湯劑相同。

養氣重在養脾胃。因脾胃是後天的根本,氣血生化的泉源。《靈樞·平人絕谷》說:「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足見養脾胃就是養氣,養氣就是養神。氣不足常有面色白光白,少氣懶言,肢體倦怠,腹脹食少,大便稀薄,舌淡脈虛等症。葯養應當補中益氣,可服參苓白朮散。該方由人蔘、白朮、山藥、砂仁、茯苓、桔梗、苡仁、扁豆、蓮米、甘草組成,每味3~10克,水煎溫服,2日1劑,每服7~8劑,間隔數日,連服2~3月即能獲效。作預防性葯養,每月緩服3~5劑。如用中成藥葯養,仍服參苓白朮散,每次3~6克,1日3次,棗湯調下,療程與湯劑相同。

養神重在養心腦。因心是藏神的臟器,腦為元神之府。腎臟能夠生成骨髓,脊髓上聚於顱腔而形成腦。《圖書編·臟腑諸論》說:「人之神發於目,寤則棲心,寐則棲腎。」足見養心腦實際上就是養心腎,養心腎就是養神。神不足常有精神不振,頭暈健忘,聲低懶言,動作遲緩,怠惰乏力,舌淡脈弱等症。葯養應當補益心腎,須服安神定志丸合歸腎丸。二方由人蔘、茯苓、熟地、枸杞、當歸、杜仲、菟絲子、茯神、遠志、龍齒、菖蒲、山萊萸、山藥組成,每味5~12克,水煎溫服,2日l劑,每服7~8劑,間隔數日,連服3~6月,常有良效。作預防性葯養,每月緩服3~5劑。如用中成藥葯養,可服安神補心丸,每次2~3克,1日 3次,白開水送下,療程與前述湯劑相同。

總之,神就是生命,就是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神旺是健康的象徵,神衰是病老的原因,神宜強而不宜弱,宜調補而惡耗損。根據精、氣、神三者不足何多何少的情況,分清主次,側重調治,就是精、氣、神的葯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之家 的精彩文章:

人得病及康復的根本
40條人生經驗,現在知道還不算晚……

TAG:道醫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