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人才爭奪戰」靠什麼勝出

「人才爭奪戰」靠什麼勝出

【新聞回放】

在西安,只要憑藉身份證和學位證網上辦理,花費半個小時左右時間即可完成落戶手續,而且學歷要求不高,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含技校)畢業,或具備同等學歷的人員及留學回國人員均可。

自去年武漢提出「5年內留住百萬大學生」的口號後,許多新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紛紛跟進。放眼全國,武漢、南京、鄭州等20多個城市接連出台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送房、送錢、送戶口,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人力資源儲備是城市發展的關鍵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電影中這句略帶調侃的台詞,佐證了當前愈演愈烈的「人才爭奪戰」狀況。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當今時代的共識。縱觀這場「人才爭奪戰」,北京、上海的人才引進政策有著較高的學歷薪資條件和精確的行業領域劃分,而一些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其人才引進政策門檻大大低於北京、上海,甚至許多地方對大學生實行零門檻落戶。

以西安為例。根據規劃,2020年西安市域人口規模要達到1070.78萬人。現實情況是,從2011年到2015年,西安人口才增長了不到20萬人,平均每年不到4萬人。而在人才新政的影響下,今年前3個月共有23.1萬人落戶西安,接近2017年全年落戶人數的總和。

作為我國大學生最多的城市,武漢一直苦於留不住人才,2015年、2016年人口凈遷移率均為負,人口吸引力較弱。2017年,武漢推出「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百萬校友資智回漢」計劃,在人才爭奪上持續發力。當年,武漢的人口凈遷移率一舉「扭虧為盈」,達到了19.78‰。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鎮化政策對於放寬落戶條件也提出了要求,鼓勵對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留學歸國人員及技術工人實行零門檻落戶。「吸引產業投資,人力資源儲備是關鍵。一些城市放寬落戶條件,實際上是看準了人力資源儲備對增加投資的吸入效應。」李鐵說。

「人才爭奪戰」背後是人口結構壓力

連綿不絕的「人才爭奪戰」,正顯示了我國已進入由「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採訪時表示,「人才爭奪戰」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的不斷發展。

今年初,南京市發布的《「十三五」人口發展規劃》指出,未來南京面臨的挑戰首先就是「人口結構壓力增加」與「人力資本面臨結構性短缺」。為此,南京將積極推進以「寧聚計劃」為代表的人才吸引工作,加快外來人口引入速度,不斷增強對外地人才的虹吸效應。

事實上,不僅南京,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存在相同的狀況: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在緩慢下降,但老年撫養比和少兒撫養比卻雙雙攀升,人口撫養負擔日益加重,傳統的人口紅利已在逐漸消減。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林寶認為,「人才爭奪戰」與人口形勢的變化關係密切。中國15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從2012年開始下滑後,人口紅利也跟著下降,從去年到今年則可能正是經濟活動人口開始下降的拐點。「而這次『人才爭奪戰』的發生,說明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已經開始向二線城市、新一線城市甚至是一線城市傳導。」

大學生就業選擇要著眼長遠考慮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82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

面對「亂花漸欲迷人眼」般的人才爭奪,大學生該如何選擇就業去向?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中國教育報記者採訪時說,嚴峻的形勢會給大學生就業造成一定的壓力。即便如此,大學生在就業選擇時仍要找準定位,著眼長遠考慮,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城市和行業,不能「病急亂投醫」。

專家表示,從深層次上看,讓人才為城市發展發揮作用才是城市搶人才的初衷。但讓人才真正留得下,並不是僅有大幅度的吸引政策就可以解決的,還要考慮能不能用好人才並為他們解決後顧之憂。

「各個城市紛紛向人才拋出『橄欖枝』,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何能夠根據本地特點,因地制宜地實行有效的人才政策配套措施,真正激發人才潛力、挖掘人才紅利,做到人才真正為我所用,仍需深入思考。」劉勇說。

李鐵說,應該根據城市發展的各種行業需求來確定人才引進標準。制定城市政策,要考慮到城市的需求,也要考慮到城市的服務質量。同時要尊重市場規律,重點是進一步放寬條件,尊重市場的選擇,尊重產業投資者的選擇。

「人才去了,所在城市就要創造條件讓他們積極發揮作用,不能造成人才浪費。對於人才爭奪,要實現政策上的一種轉變,從『以食引鳥』到『造林引鳥』,培育適合人才生活、工作的生態環境,營造良性互動的社會關係。只有這樣,優秀大學生才會被吸引、留下,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儲朝暉說。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12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個性作業充滿「人情味兒」
肩負新使命 開創新輝煌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