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入斯坦福醫學院:不同種族不同錄取標準的終極體驗
兒子2017年6月開始了漫長又煎熬的美國醫學院申請和面試過程。申請了25所學校,面試了其中的11個。到今年3月,收到了斯坦福,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和芝加哥大學醫學院3個學校的錄取。
作為家長觀察兒子走過了這個全過程之後,算是對美國醫學院體系和美國醫療行業有了初步的了解,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 ******
以前並不懂,從美國的執業醫生,到培訓中的住院醫,再到醫學院的新生,其實是一個高度被政府和行業監管,控制的領域。醫生和醫學生的數目,人員構成,種族(race)的分布,是有一定布局和規劃的,醫學院對不同種族的申請人有不同的錄取標準,更是公開的秘密,不再遮遮掩掩。
畢竟,醫生這個職業的特殊性是要服務社區和公民的,美國種族的多元性決定了執業醫生種族的搭配。美國的軟體工程師可以一半以上都是印度裔和華裔,但醫生就不太可能。這就決定了醫學院入學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本族裔申請者中的競爭,雖然名校名專業的錄取不同程度地都是這種情況,但醫學院在這一點上是極致。
基於對這種形勢的理解,兒子在申報之前還是比較保守的。他開玩笑地說,即使最差醫學院出來的人,大家也要尊稱他/她為Doctor!算是給我們定了期望值的基調。
美國為維護醫生的地位和收入,嚴格控制醫學院新生人數
美國雖然有5300所大學,但能授予醫學博士學位(M.D.)的學校只有143家。全美每年醫學院新生歷年來都保持在21,000人左右。大一點的州立大學醫學院招200-300人,而像哈佛,斯坦福,約翰霍普金斯這些頂級私立研究型醫學院,每年新生只有100人左右。斯坦福醫學院每年大約7000人報名,其中480人左右會收到學校面試邀請,最終只有150人左右被錄取,錄取率只有2%。
美國醫學院和醫療體系的行業自我管理非常嚴格,也非常科學,為了保障醫生的收入與他們的學識及培訓相匹配,同時又受到政府醫保支付的住院醫名額的限制,美國醫生委員會嚴格控制每年醫學院錄取的學生及投放到市場上的醫生數量,這使得醫學院錄取競爭異常激烈。
上圖出自美國醫學院聯盟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的數據統計。2017年這個最新的申請周期,將近52000申請者競爭21000 的醫學院入學名額,也就是說只有大約40%的申請者能進入醫學院學習。剩下的60%,很多人會在下一年重新申請,或者放棄學醫的想法。
美國醫學院錄取的公開秘密:不同種族不同標準
美國醫學院在本科畢業後才能申請(有少數本科和醫學博士學位連讀的項目,高中畢業時可以申請),4年醫學院,再加上3-8年不等的住院醫培訓之後,獲得行醫執照的醫生可以自己開業,也可以給醫療集團,醫院和科研機構工作,年收入從幾十萬美元到上百萬美元不等。培訓時間最長的專科醫生,比如心臟科,外科,耳鼻喉科,皮科,整形科的醫生收入最高。
用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招生主任的話說:醫生雖然不是每個社區里收入最高的人,但不會為錢發愁,又受人高度尊敬和敬畏。
可以想見考取醫學院對於任何人都很難,而對亞裔來講,以華裔,韓裔和印度人為首的申請人,被歸類為Over-represented-minority (ORM), 也就是在申請人中佔比過高的少數族裔;相反,黑人,墨西哥人是 under-represented- minority(URM),這類申請人不多,往往各種成績也不如其他人高,但各個醫學院都會追求學生的多元化,所以他們進入各個等級的醫學院都相對容易一些。
學生論壇上關於ORM的討論
整個醫學院的錄取過程也像是「黑箱操作」,大家的結論都是錄取過程太主觀而不可控,有時結果也無法解釋。比如說,在醫學院錄取里,很少有人能夠同時被多個頂尖醫學院錄取,即使被某個學校錄取了,在看看自己其它的被拒記錄,往往心有戚戚焉,會覺得任何錄取都是僥倖。
從上表可以看出,每年有2萬左右的人進入美國醫學院,其中一萬人左右是白人,4500左右是亞裔,黑人和墨西哥裔學生各有1500人左右,還有不到300人是國際學生。
亞裔只佔美國總人口的6%,卻佔了22%的每年新的醫學生名額,這個比例在前10名的醫學院可以高達30-40%,這也就是亞裔學生在醫學院申請中被稱為「比例過高的少數民族」 的來由。
所以即使MCAT成績高,大學GPA完美,進入前10名,甚至前20名的醫學院也完全沒有把握。
美國醫學院的教學體系
美國醫學院申請者大學本科可以來自任何專業,並不需要主修與醫學有關的科學專業,只要完成醫預科課程,premed requirement, 就可以報考醫學院。
兒子申請大學時專業沒有確定,一開始是想著走商科這條路,進公司,銀行或者去做諮詢的。他自己在大一時嘗試著拿了一個美國急救的證書-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EMT),在大公司實習過,也在急救車公司打過工之後,他自己在大二確定了走「醫學預科」這條路,並在西北大學確定了要拿神經科學(neuroscience)和哲學(philosophy)的雙學位。
在美國報考醫學院的學生中不乏本科專業是文史哲,音樂,藝術及建築,他們在申請醫學院時有時還會有意想不到的優勢。
兒子修哲學的第二學位,不知是受了誰的影響,說,醫學救人的身體,哲學才能安慰人的靈魂。他後來在芝加哥大學面試時,其中一個面試的醫學院教授也喜歡哲學,兩人聊了很多哲學話題很投機,應該是最後錄取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面試這一關,遇到什麼樣的人,全憑運氣。
美國的醫學院是四年制,前兩年學習醫學專業課程, 後兩年進入各科室輪轉見習。相比之下,中國學生高中畢業後直接進入5年制醫學院學習,前三年學習基礎科學及專業基礎課程,後兩年在各科室輪轉見習。
所以,僅就學制來說,中美兩國的長度差不多,不同的是,兩位未來的醫生同一年進入大學,中國學生會比美國學生提前三年拿到M.D.即醫學博士的學位,中國醫學生缺少的是美國學生本科三年的醫學之外綜合素養的培養和其他專業知識的擴展。
醫學院錄取考核考慮的因素
本科平時成績:美國重視分數的程度絕對不亞於中國,申請醫,法,商等職業學院成績至關重要,尤其是醫學院。他們會讓申請人把四年大學本科所有的課程和成績都一一列出,有個把B的成績都十分乍眼。申請醫學院的有全A GPA4.0 的人很多,兒子的3.89 GPA 也就是個比平均稍微高一點的水平。
對於一心志向學醫的學生,本科的GPA要好好把握好,數據統計說,醫學院申請人的平均GPA都要到3.60,前20名的醫學院要到3.80以上。
MCAT成績:報考人要參加全國統一的醫學院入學考試,The MedicalCollege Admission Test,簡稱MCAT。這個全國統考是用來評估報考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書面分析能力、以及在科學理念與原則方面上的知識。考試分四個部分:
1)化學與物理,
2)生物學與生化學,
3)批判性思維與推理技能,
4)心理學與社會科學
為時7個半小時的考試是對醫學院申請的學生的知識體系,人文素質,學習能力,理解融會貫通能力的綜合考核,體現一個學生的長期積累和閱歷,不是簡單抱佛腳就可以應付的。
MCAT 跟一般的升學考試比如SAT 和 ACT相比,對於學生將來在醫學院的成功有更強的預測能力,所以醫學院錄取時對這個分數更看重。它也是一個相對的分數,所有考過MCAT的人都會有個percentile 的分。大體上,中位數是500分左右,500分以下基本沒有被錄取的希望。
兒子在大三之後的暑假一邊工作,一邊準備MCAT考試,做了很詳細的規劃。給自己設的目標是518分,大約是97%percentile,也就是說要比97%的人的分數要高才行。對於亞裔來說,想進好一點的醫學院,這是必須的。
記得兒子2016年8月考試那天,5點鐘爬起來給他做午餐三明治和小食,否則一天考下來常常有人會頭暈眼花低血糖。考完之後兒子覺得感覺並不是太好,說考到最後一步,電腦屏幕上讓所有人選擇:「你是要放棄還是提交今天的試卷?」如果覺得考得太差,有人就會放棄,重新再考。
一個月後出分時兒子得了524分 (滿分528),比他預想的要好,高於99% 參加過考試的人。直到那個時候,他才覺得,進入前10名的頂尖醫學院,說不定能有一線希望。
個人陳述:醫學院申請的個人陳述簡單來說,就是「為什麼要學醫,Why medicine?」 這是每年50000多申請者都要寫的文章,寫出新意非常難。兒子寫文章,理工男的特點很明顯,第一版我看完枯燥得要暈倒,但他又很反感很做作地寫故事。好在當時他有個在康奈爾醫學院上學的導師給了他一些意見,最後寫得才算比較滿意。
科研實踐:美國醫學院的排名歷來依據兩個標準,科研 (Research)和臨床(Primary Care)。 頂尖醫學院重點在科研,對申請人在本科期間參與科研實踐和取得的成果比較看中。 據說,斯坦福醫學院每年的新生里,有一半以上都發表過論文,有的還是在重要醫學期刊上,甚至是第一作者。很難想像一個本科生怎麼能做到。
兒子比較幸運的是,二年級開學時,在學生中心撕紙條找到了跟西北大學醫學院教授做老年痴呆研究的機會,一做就是三年,並且跟教授一起有論文發表。雖然遠遠沒到「重要期刊和第一作者「的程度,但這種長時間又比較深入的科研經歷對醫學院錄取有很大幫助。
社會實踐及義工:醫學院錄取委員會很看中申請者有致力於醫學發展和醫學服務的公益心及責任心。想進醫學院的學生大都會積极參与社區志願活動,到醫院跟隨醫生出診,觀摩手術,在急診室義務服務等等。讀醫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醫學院希望錄取的學生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和精力儲蓄勝任這個過程。
西北大學醫學院的校友給了兒子很多機會。他進入手術室觀摩過腦外科手術,給他的感覺是手術室里又安詳又有秩序;他還跟著西北大學醫學院急救外科的主任連著上了兩天班,看到急診里槍傷感染的大漢在檢查時疼得哇哇慘叫,嚇得腳下發軟,幾乎暈過去。 他還在芝加哥臨終關懷 (hospice)的機構里,做過義工,陪那些時間所剩無多的人聊天,給他們跑腿服務。
Doctor醫生這個詞,拉丁語詞根的意思是teach,教授傳授知識的意思。美國醫生對於未來醫學生無私的幫助,毫無保留的扶持和精心輔導既讓人意外,又讓人敬佩。
推薦信:申請醫學院要3-5封推薦信。任課教授,跟隨做科研的老師是必須的推薦人。兒子不是一個特別善於和人打交道,建立關係的人,他四個推薦人確定得比較早,最後一個教授比較費勁。我看他在論壇上跟別人分享說,他去找第五個教授時,那個老師說推薦信可以給他寫,但只能是比較膚淺的– (good, but won』t be a great one),因為之前沒有機會深入了解他。兒子也認識到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在論壇上提醒後來人要提早考慮推薦人,並建立深入理解和信任的關係。
面試:如果說美國大學本科錄取的面試是擺擺樣子,醫學院的面試是決定生死的最後一關。首先,很多學校連面試的機會都不給就直接拒掉了,第二,面試之後的錄取率只有25%到30%,也就是說學校一般在面試的三,四個人當中,挑一個,淘汰掉70%以上。
可以想見,等待面試邀請是整個申請過程中最難熬的部分。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去年8月第一個給兒子發出了面試邀請,但之後很長時間沒有動靜。看著兒子鬱悶,我當時曾發愁地想,萬一沒有5個以上的學校邀請面試,從比例上看,一個錄取沒有也是有可能的。
這種完全被動,無能為力的等,讓沒什麼人生歷練的20歲出頭的小夥子很焦慮,那時他就經常出去亂跑步或者騎車去排遣。最後兒子陸續收到了17個學校的面試邀請,推掉了6個,面試了11個學校。
醫學院的面試非常正式,所有醫學院每年花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來面試學生。被邀請去面試的人,前一天晚上有機會住到在校醫學生的宿舍里,第二天除了與面試官聊天,學校還會安排試聽課,並參觀學校附屬的醫院。面試官里有醫學院教授,有執業醫生,也有醫學院高年級的學生。一般都要花一整天的時間。
多數醫學院採用傳統的面試形式,學生與1-3個面試官聊天,但像斯坦福,紐約大學和UCLA這些學校,用一種叫做MMI – multi mini interview 的形式面試學生,大約在2個小時內,學生要過10個「面試站」,每次都會拿到題目,有幾分鐘看題準備的時間,然後進到房間里跟一個或多個面試官交談。最後得到10個考官的綜合評分。
這種面試難度大,要求思維敏銳反應快,有的題目還要和其他學生合作一起完成。對於面試的內容,學生要和醫學院簽保密協議,不能向外界透露。
面試這一關是最主觀,隨機,也是最不可確定的「黑箱。遇到什麼樣的面試官,完全靠運氣。
兒子碰到過特別老的老醫生面試他,說一句話就要閉一下眼睛,似乎要睡過去;也遇到過面試官特別能聊的,沒什麼機會讓他講話;也有不苟言笑,整個面試就讓他講,沒啥反應的。他去紐約大學第一次做10人面試團的MMI時,他中間試圖幽默一下,但說完只有他一個人笑,把自己尷尬的落荒而逃… …
經過11次這樣的面試,等錄取時的心理預期就是 「Anything is possible」 -任何情況都是可能的。
我自己在20多年的職場上被面試過,也面試過各種級別無數人,感覺美國人給自己挑選未來醫生的架勢,比世界級大公司挑選高管還要嚴苛很多。
國際生到底有沒有在美國上醫學院的可能?
在媽媽圈裡經常有人問國際生在美國考醫學院有沒有可能。有可能,但機會很小。全美每年21000名醫學院新生,有200多名是國際生。占醫學生總數的1%多一點。
我記得密歇根大學醫學院在復申請(secondary application)時,會說明他們只收美國公民和有綠卡的學生。但頂級的研究型醫學院,是收國際生的,耶魯大學2017級104個新生里,沒有綠卡的國際生有11個人。應該是所有醫學院里國際生佔比最高的學校。
在醫學生的論壇里,偶爾會看到國際生的帖子。我看到今年一個GPA3.91,MCAT522的國際生,今年已經是第三次申請,申請了25個學校,有4個面試邀請,最後終於被一所學校錄取了。
想想真是不容易。論壇上都是匿名的,但真心為這個孩子的堅持和最後的成功欣慰。有這份恆心和執著,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個傑出的醫生。
美國醫學院的申請過程應該是故意設計成這麼困難的吧,走過全過程的學生,都經歷了忐忑懷疑多於自信,焦慮崩潰多於欣喜,否定拒絕多於接納的心理挑戰。一年下來多數人都是遍體鱗傷,驕傲皆無,但一顆心,卻變得更強大,也更謙卑。
而在人的生命和命運面前有謙卑,應該是做醫生必須具備的心理狀態。
歡迎加入【美國留學媽媽圈】社群:
※1 10歲孩子的心理和認知發展特點,了解它才算認識你的孩子
※前IB總部課研組長:IB生存法則和大學申請策略
TAG:美國留學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