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分鐘看懂一座《姑蘇名宅》之三

五分鐘看懂一座《姑蘇名宅》之三

《姑蘇名宅》系列之三

由謝勤國、王家倫、陳建紅合作出版的《姑蘇名宅》於2016年獲「蘇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情語江南文化平台」選擇了部分章節,編輯製作成微信版並配以照片,使讀者足不出戶便可領略到姑蘇名宅的建築特色與人文底蘊。

GIF

今日

話題

潘麟兆故居

蘇州人說,蘇軍橋是一座聯繫著「富」與「貴」的橋。蘇州潘氏是徽商後裔,同時也是著名的科第世家,江南望族。潘氏有「富潘」和「貴潘」之分。「貴潘」,系潘世恩、潘祖蔭一族,他們的宅子主要在蘇軍橋之西的鈕家巷和南石子街,我們本書中有介紹。「富潘」代表性的宅子禮耕堂在蘇軍橋東堍的衛道觀前1-8號。雖距繁華的觀前街只有咫尺之遙,卻有難得的幽雅靜謐。

清康熙年間,安徽潘氏遷吳第九世潘麟兆(1687—1763)改習商賈,開啟了致富的大門。坊間流傳著潘麟兆的第三個兒子潘元純名揚京都的故事。或許是偶然,在京城的潘元純得到了「某宮皇太后將不久人世」的消息,深諳貿易天時地利的潘元純立馬趕回蘇州,貯備大量黑紗、白布運抵北京。幾日後,皇太后去世,舉國哀悼,其店鋪黑紗、白布銷售告罄,潘家在京城也聲名鵲起。

中國人有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在潘家,這種家族觀念如同接力棒,一棒又一棒恰到好處地交接著,並不斷光大。禮耕堂初始規模不大,「富潘」歷史上最興盛時期為乾隆年間潘麟兆的長房長孫潘文起主持之際。潘文起年屆18即承祖業主持家政,勤勤勉勉,與其弟輪流前往京城輔佐叔父治業,家業漸龐,富甲一方。從這點上來說,潘元純的成功絕非偶然。

禮耕堂

如今,禮耕堂門前掛著文物保護標誌牌,上書「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衛道觀前潘宅(禮耕堂) 蘇州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二年」。在東二路的門前,還懸掛著省級文物保護標誌牌。2014年6月28日大運河申遺成功,禮耕堂「搭車」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乾隆四十八年(1783),潘家耗資三十萬兩白銀,歷經12年,翻建衛道觀前宅院,擴建至13畝,建成了五路六進巍峨氣派的大宅子,建築面積達7500平方米。其規模幾乎是山西喬家大院的兩倍。禮耕堂潘宅坐北朝南,東到徐家弄,西抵平江路,後門可通到混堂巷,規模龐大,屋宇高峻,2005年已修復的中路與西路佔地約2000平方米。該宅中路有門廳、轎廳、大廳及後進樓廳,建築群以大廳為中心,但略略偏重於東側,全部粉牆黛瓦,以白灰為主色調,屋宇都為木樑架結構,高大敞亮。

中路前兩廳暫未開放,第三進大廳就是「禮耕堂」,頗為豪華,為巨大的三開間。正間上方高懸著濃縮潘家祖訓「詩禮繼世、耕讀傳家」的匾額「禮耕堂」,白底黑字,為清代書法家梁同書所書。梁同書和劉墉、王文治、翁方綱齊名,紹興魯迅先生的私塾老師壽鏡吾先生正書房上方懸掛的匾額「三味書屋」也是梁同書所寫。上世紀中葉,禮耕堂的匾額流於民間,自此不再露面。現在懸掛在禮耕堂上的匾額,應是集字而來。匾額下方為傳統的六扇白墡屏門,但不知何故,同樣開闊的兩側的白墡屏門卻都為四扇,並可看出這四扇白墡屏門中的每一扇都明顯寬於正間的六扇。大廳的抱柱楹聯大紅底子,陽文篆體,聯語為「心術求不愧於天地;言行留好樣與兒孫」,落款為「吳大澂」,含義並不深奧,僅是對「詩禮繼世、耕讀傳家」的簡單註解。大廳內兩側山牆下半部,都貼著青磚牆裙,就如當今的「護牆板」,磚色斑駁,估計修補過。

據說,「富潘」家鼎盛時曾經有八座磚雕門樓。禮耕堂前就是潘宅目前保存完好的五座磚雕門樓之一,是一座氣勢恢宏、層次豐富的五層磚雕門樓。樓頂為歇山式,四角高翹,為古宅門樓中極為罕見之例證。門樓北面,正對禮耕堂正廳的字碑上面鐫刻「秉經酌雅」四個大字,左右兜肚凸起,雕有線香熏圖,四周以回紋邊裝飾。用料為質地細膩的水磨青磚,深合「綺、妍、精、絕」的江南磚雕風格,充分體現蘇州傳統手工磚雕的高超技藝,堪稱清代磚雕上品,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如今,這座門樓在爬山虎的環繞下透出重重古韻,與禮耕堂正廳遙相呼應。

東側兩路現散為民居,被分割得支離破碎,掛路牌為「民生里」。朝南有兩個門宕,內部相通。東一路中部建築被1947年正月初一凌晨的大火燒毀。東二路最靠南是花園,現況令人心酸,住在花廳的潘氏後裔告訴我們,花園的太湖石被有關方面用吊車裝走了,據說運到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建「明軒」,他們多次抗議,但沒人理睬。

東路尚保存磚雕門樓兩座,其一為雙面門樓,尤屬珍貴。西二路售予許氏,西一路目前已修復開放。

西一路第一進後有一個向北的磚雕門樓,題額為「詩禮繼世」,這座門樓重建的痕迹很明顯。門樓西側為一口古井,再向西是一個圓洞門,典型的蘇州園林風格,額為「觀復」,通向一個小巧玲瓏的花園,這個小花園確實值得反覆觀看。

第二進三開間,前設走廊,有掛落,走廊兩側有通向東部陪弄(弄東就是正路建築)和西部花園的邊門。廳內燈盞高掛,屏風典雅,一桌一椅盡顯端莊大氣,有濃濃的蘇州味道。六角形的案桌上置放著各種名茶,在廳內流連,甚至能聞到一壺清茶的淡雅與芬芳。

第三廳雖為新整修,但頗具古樸味,三開間,當中六扇落地長槅扇,兩側各四扇。廳內較寬敞,抱柱聯曰:「金玉其言芝蘭其室,詩書為友道德為師」。廳中置放著案幾,與一般園林不同的是,此處的椅子可供參觀者休憩。廳後也有一座磚雕門樓,額曰:「耕讀傳家」,也像是重建的。

第四進為樓廳,門楣上掛有「酌雅」的匾額。下層當中六扇落地長槅扇,兩側各六扇短窗。這是一個閱覽室,放著諸多書架,置放著大量的書籍。在這樣的大廳中,手捧一杯「碧螺春」,翻閱書刊,感受吳文化,實在是一種溫馨。樓上是茶室,也有包廂,三五好友,或輕聲細語,或高談闊論,也許,能觸發某一方面的靈感。

最北面是一條上下兩層的走廊,掛著蘇州平江路街區當年一些故宅的老照片,頗能引起參觀者的聯想。

姑蘇百姓津津樂道的是「禮耕堂」樂善好施的傳奇:乾隆五十年(1785)潘家捐銀一萬二千兩賑災,用於修建水利、文廟;1787年拓建衛道觀前潘宅的時候,潘文起終於實現了祖父的遺願,購置義田(含祭田)約四千餘畝,並於嘉慶八年(1803)建造混堂巷內的「滎陽義莊」,嘉慶帝賜「樂善好施」匾額予潘家;1841年,潘家十三世潘筠浩等捐資修建醋坊橋至察院場所需之長條石路;至於日常賑災濟貧、布施財物藥品更是樂而不疲。禮耕堂掩映的大門裡那些升騰的溫暖,曾經瀰漫了半個蘇州城。

蘇州市政府地方志辦公室的張學群先生考證潘氏家譜後說:「從家譜上看不出潘家有多麼富有。過去的生意人都不張揚,他們從窮到富,怎麼富起來的,外人都不得而知。那時候積累財富都要好幾代人的努力,不像現在,可能幾個月就富了。」從潘家的祖宅起名為「禮耕堂」可略知一斑——詩禮繼世,耕讀傳家。

謝勤國

姑蘇區方誌文化建設專家諮詢團成員

蘇州市文物保護志願者團隊001號成員

情語江南文化平台文史顧問

圖片拍攝:黃騁宇

編輯:Selina

感謝您的閱讀

情語江南文化平台

更多傳統文化

敬請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語江南文化平台 的精彩文章:

五分鐘看懂一座《姑蘇名宅》

TAG:情語江南文化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