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萊姆疏螺旋體病即時檢驗方法已研製成功

萊姆疏螺旋體病即時檢驗方法已研製成功

即時通訊

芬蘭已經研發了一種可用於檢測蜱傳萊姆疏螺旋體並(以下簡稱「萊姆病」)的新型基於研究的檢即時檢驗方法(POCT)。該方法可對感染萊姆病的患者迅速開展抗生素治療,減少了與疾病有關的治療後臨床癥狀。同時,患者可以避免接受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療。

萊姆病(一種蜱傳的神經系統感染)的診斷依賴於感染的癥狀、腦脊液檢驗以及檢測被激活的免疫應答產生的抗體。

一家芬蘭公司Reagena研發了一種新的即時檢驗方法來配合上述檢驗方法。該方法加快了診斷速度,有助於正確開展針對性抗生素治療。該方法是由芬蘭圖爾庫大學臨床微生物學專家、細菌學助理教授Jukka Hyt?nen研發,他的研究小組也驗證了該方法。

由於CXCL13較高濃度幾乎完全與未經治療的萊姆病相關,所以新型即時檢驗方法檢測腦脊液中CXCL13的濃度。因此,腦脊液中的CXCL13趨化因子濃度是診斷螺旋體病嶄新和重要的生物標誌物。在萊姆病早期,CXCL13濃度比腦脊液中的抗體濃度增加更為迅速,另一方面,在抗生素治療開始後,其濃度迅速下降。

Hyt?nen說:「我們已經證明,這種即時檢驗方法非常有效。因此,我們建議芬蘭應當重新制定萊姆病的診斷方法,以便在腰椎穿刺腦脊液後立即測量CXCL13濃度。目前的診斷方法,抗體濃度檢驗結果可能需要1周的時間,而新的即時檢驗可快速提供結果。」

萊姆病訪談

隨著新的檢驗方法的研發,可針對那些極可能罹患萊姆病的患者進行抗生素治療。Hyt?nen認為,迅速開始治療以減少了與萊姆病相關的治療後臨床癥狀極為重要。同時,避免了以防萬一的不必要的治療,這對於減少與抗生素有關的副作用,並防止疏螺旋體產生抗生素耐藥性是必不可少的。

醫生通常在沒有獲得實驗室結果的情況下開始抗生素治療

萊姆病的臨床表現從局部皮膚感染至中樞神經系統、關節或心臟的感染而不同。典型的紅疹,即所謂的遊走性紅斑,在蜱蟲叮咬周圍區域發展並四處蔓延,應始終服用抗生素治療,而無需進行實驗室檢查。

萊姆病發現:疏螺旋體隱藏在寄生蟲體內,引起慢性腦部疾病

如果未出現皮疹或是在萊姆病早期未能確診,例如由於它的位置,感染可能從皮膚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Hyt?nen指出,該病的臨床癥狀包括各種神經癥狀,如面神經麻痹以及四肢和身體的不同類型的疼痛。

萊姆病的診斷總是以臨床為基礎的,這就意味著診斷是基於患者經歷的癥狀和醫生的發現,但是實驗室檢查對於支持診斷是必要的。目前,診斷萊姆病最為重要的實驗室檢驗方法是從患者的血液和腦脊液中分離疏螺旋體特異性抗體。

抗體的產生是作為人體針對疏螺旋體免疫應答的一部分。然而,即使以最快的速度,該方法得出結果將需數日,醫生在治療病人時經常需要在未獲得結果時,就要做出開始抗生素治療的決定,Hyt?nen說。

江蘇檢驗檢疫局劉洋翻譯

來源:outbreak news

轉載及版權聯繫:niwei1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口岸檢疫防線 的精彩文章:

TAG:口岸檢疫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