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後世敬仰的關二爺使得兵器竟然不是青龍偃月刀

後世敬仰的關二爺使得兵器竟然不是青龍偃月刀

關羽(161-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蜀國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而真實的關羽真是我們所熟知的形象?小編看來不是,最起碼武器就根本不是青龍偃月刀。

青龍偃月刀與丈八蛇矛相媲美,它們在小說中,先後通過主人戰績成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揚名於天下。《三國演義》小說中第一回中描述:「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由此展開,作者在《三國演義》中還圍繞著青龍偃月刀設計了一系列情節,讓人們真正把這把武器與關羽放在同等高度上。

在漢初,人們還是以劍為主,隨後的西漢時出現的厚重尖利的「環首刀」在軍事武器中的地位逐漸的代替了劍。所以,《中國兵器史稿》中提到:「重刀之習,起於漢代」。到了三國時期,刀已經成了當時軍隊裝備的短兵器中最重要的武器。

三國時期人們主要使用的是窄而直的刀具,長1米左右,刀背堅厚,帶有不易分辨的少許內彎和血槽,尾部有整體鑄造的鐵環,環首可纏布條於手腕,防止刀從手中脫落。軍隊中大量使用的短兵器只有刀,步兵的常見裝備便是環口刀配長楯。所以在三國時期,並沒有名為「偃月刀」的形制兵器。

《刀劍錄》有很多關於鑄刀劍的記載:「孫權在黃武五年造刀一萬口,劉備造刀五千口,司馬炎造刀八千口。」但這裡所言的刀,只是如上文所述的單手刀,而非「青龍偃月刀」。事實上,當時的鑄造技術也無法支撐工匠們打造一把寬刃大刀出來。

真正的偃月刀在唐代才出現,同時偃月刀的名字也是從「掩月刀」中演變而來,作為重型兵器,偃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但因太過笨重且製造成本昂貴,在格鬥戰場並不普及,更多用在演武、陣列和操練時顯示軍威,或成為宮殿侍衛和鹵簿的儀仗兵器,在清代早期甚至變成了武舉考核臂力的道具。

另外,在《三國志》中關於關羽武器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這其中的一個「刺」字讓人琢磨不透,如果關羽使用的是刀具的話,更常規的用詞應該是「劈」或「砍」。但動作是刺的話,大多則為矛類兵器,而非大刀。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國時期,矛類兵器因為簡單實用始終在改良,所以軍隊配置量很大,只不過由於當時步兵作戰比較多,所以戟的應用範圍要比矛高上不少。

這些都說明了,關羽當時可能使用的不是青龍偃月刀,而是另外的武器。在冷兵器時代,一般而言,戰場對敵時使用的武器,要以輕便趁手,利於使用者發揮武藝為大原則。所以,就這一層意義上來說,青龍偃月刀雖符合英雄人物的定位,卻未必適用於戰場對敵。

資料、圖片均來源網路,如侵刪

本平台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宸邦帶你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宋江,你不後悔嗎?
段譽是天龍八部中的最大贏家嗎?

TAG:宸邦帶你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