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紀大災難:比特幣取代美元

世紀大災難:比特幣取代美元

進入2018,中、美、歐等地區對虛擬貨幣的監管日益收緊。然而,看漲甚至篤信的大有人在。本周,推特共同創始人Jack Dorsey宣稱,比特幣將在十年內成為全球貨幣。這也代表著相當一部分人的觀點。過去一年,這個觀點一直困擾著金融界甚至影響市場走向。

然而,對虛擬貨幣「貨幣」價值的認同正在下降,目前的比特幣本質上是一種資產而非貨幣,它跟股票、債券一樣是交易的商品,而不是交易商品的媒介。如果說發揮貨幣價值,那是主要是非法交易和發生惡性通脹的國家。(在辛巴威,一張100萬億元的紙幣不抵10元人民幣,貨幣體系已經崩潰)

比特幣取代美元/人民幣,會怎樣?

傳統經濟體系中,貨幣供應掌握在央行手中,而在虛擬貨幣體系下,政府將不再掌控貨幣的供應,而是由市場決定使用哪種貨幣。此時,美元、歐元、人民幣將被比特幣所取代,這種情況下,經濟和金融體系將會如何運轉呢?

答案很明確:糟糕透頂。現代經濟和金融體系建立在法定貨幣基礎上,它依賴央行對貨幣的管控來調控經濟周期,應對大規模失業和金融危機。在比特幣主導下的經濟體系里政府應對經濟危機的手段極其有限,金融恐慌一旦啟動便難以停止,經濟將更加動蕩。

與你想要的相反

為何會這樣?首先,央行在提供「流動性」方面至關重要。央行通過發行貨幣借給商業銀行、購買資產等方式向經濟體系注入流動性。這在金融危機期間,尤其重要。因為危機會導致商業銀行減少貸款以防發生擠兌。此時,央行作為最後借款人,能夠提供足夠的貨幣支持,確保商業銀行不會大面積倒閉。

在比特幣為基準的經濟體系中,央行將無法完成這些事情。根據協議,比特幣總數被嚴格限制在2100萬個,這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是問題所在。一旦發生危機,經濟體系將無法得到流動性支持,因為央行無法像印錢那樣印出更多比特幣。或許央行會儲備一些比特幣,但不會有多大作用。因為市場清楚知道央行供應的量極其有限。同時,央行的儲備需求會進一步推動比特幣價格上漲。

比特幣也會讓政府更難應對經濟衰退。通常政府通過「反周期」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應對危機,例如削減利率、量化寬鬆、減稅和增加政府開支。比特幣將限制政府的選擇,由於央行無法控制貨幣,也便無法控制利率,對經濟體系的資金注入將極其有限(取決於比特幣儲存規模);為此財政政策也將無能為力。今天當政府出現赤字時,可以「印錢」。在比特幣世界裡,政府不得不借用比特幣來支付。這會讓比特幣更有價值,人們更不願意花錢(比特幣),市場流動性反而更少。

無須擔心,這種狀況不會發生

好在這種狀況不會發生。對數字時代擁躉者而言,他們無比期望比特幣成為通用貨幣,但在實踐中,這毫無意義。現實中,比特幣總量有限,如果你擁有比特幣並看好它的前景,最明智的做法是持有而不是花出去。所以,數量有限的比特幣永遠不可能成為通用貨幣。

反駁者會拿黃金來舉例。但黃金與比特幣是不同的。黃金的供應與需求之間保持大致平衡。當經濟增長帶來更多黃金需求,黃金價格上漲,這促使人們挖掘黃金,擴大了黃金的供應。1800-1900年間,黃金的美元價值保持穩定並小幅上漲。相比之下,比特幣會在一天之內漲跌10%,這純粹是投機的表現。這直接削弱了它作為價值存儲的功能。

比特幣的推廣也有現實障礙。當對比特幣的需求很高時,中介平台將提高交易費用。去年秋季比特幣暴漲期間,單筆交易的成本高達55美元。處理交易的交易系統也顯得雞肋了許多,每分鐘僅支持420筆交易。這跟支付寶的交易系統相比,差了1萬條街。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重要事實——少數早期玩家控制著大多數比特幣,他們可以輕易操縱比特幣價格的漲跌。。

選擇你自己的貨幣

顯然,比特幣並非唯一的虛擬貨幣,目前全球基於區塊鏈技術構建的虛擬貨幣高達幾百種。例如萊特幣,它能支持更多並行交易,還有一些虛擬貨幣沒有總量的限制。甚至,未來可以構建一個一攬子貨幣系統,人們可以自由選擇虛擬貨幣,而不是靠單一交換媒介。

事實上,虛擬貨幣品種的激增也在稀釋它自身的價值,已將這種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同時,在由虛擬貨幣構建的一攬子貨幣體系里,交易成本將大幅增加,甚至不如今天使用的「紙幣」來得方便。

比特幣最好用的地方是非法交易

虛擬貨幣雖然不能作為法定貨幣,但用來洗錢和干非法勾當還是相當方便的。在販/毒、洗/錢、暗/網等黑暗場合,虛擬貨幣能夠輕易逃避資本監管。這是不法分子的福音。

無論如何,想要讓比特幣成為法定貨幣,那僅僅是個夢。

(叉叉快評,改編並翻譯自James Surowieck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叉叉快評 的精彩文章:

這六大巨頭,便是中國集成電路崛起的最大目標和對手
特朗普上躥下跳的背後——還原一個真實的美國產業

TAG:叉叉快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