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梅園與林金泰茶行

梅園與林金泰茶行

在鼓浪嶼內厝澳緊靠原來的廈門造船廠鼓浪嶼車間和廈門第三塑料廠,有一座建築面積一千五百多平方米,連同庭院土地面積三千多平方米的樓房和庭院,現編康泰路5號。這是一座三層樓的紅磚建築,老鼓浪嶼人都知道,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梅園」。在內厝澳一帶,梅園與近旁黃高升建造的四落大厝「九十九間」,在鼓浪嶼都是很有名氣的建築。

據我的學生林力超介紹,梅園是他們家族的財產,「梅園」顧名思義因種植很多梅花而得名,當年林家在此種值的梅花有一千多平方米。可以想像當春暖花開的時節,梅花盛開蜂飛蝶舞,滿園春意盎然,給人予無限的遐思。但是,如今這裡已經沒有了盛開的梅花,只有紅磚建築旁高大的木棉樹盛開著火紅的木棉花,使三月春光中的梅園增添了幾許春意,讓我走進梅園這座已經風采不再的建築,去尋覓梅園那些已經被人們淡忘的人和事。

廈門人愛喝茶,而梅園與中國茶葉的發展緊密相聯繫。在中國茶葉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湧現出無數的茶業商幫,安溪商幫是其中之一。福建安溪的鐵觀音在中國茶葉中佔有一席之地。百年以前,就有無數的安溪鄉親不畏艱辛漂洋過海到新加坡、馬拉西亞一帶從事茶葉貿易,一些商號在發展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或停辦或改換名稱或改營他業,也有一些商號傳續至今,成為百年商鋪。

沒有安溪人林宏德創辦的「林金泰茶行」就沒有鼓浪嶼的「梅園」。「林金泰茶行」由林宏德先生創辦於清朝咸豐年間。林家是安溪新康里羅岩鄉(現在的虎丘鎮羅岩村)的望族。羅岩鄉地處通往漳州的要道,以西坪茶葉出口集中地而聞名,當時號稱安溪縣最大茶市。

安溪羅岩鄉是「黃金桂」發源地,也是當時的茶葉重要產地之一。「黃金桂」其茶樹品種名叫黃棪,也叫黃旦,製成烏龍茶,其商品名通常稱黃金桂(或黃金貴),是一種風格有別於鐵觀音的另一極品名茶。

「黃金桂」的發現和種植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黃棪名稱還來自一個美麗的傳說,大約在1860年,安溪縣虎邱鄉美庄村有一個青年林梓琴,西坪鄉珠洋村有一個女子王淡,兩人結為夫妻。按照當地風俗,結婚一個月,新娘要回娘家「對月」,再回夫家時,娘家在送給新娘帶回的禮物中要有一種東西「帶青」(即植物幼苗),用以象徵世代相傳,子孫繁衍。王淡的「帶青」之物,即為兩株小茶苗,經夫妻精心培育,並經採制成茶,色如黃金,香氣芬芳無比。傳開以後,特以王氏名字諧音簡稱黃棪以表紀念。

一九二五年以後,黃棪開始擴大種植。林金泰茶行將黃棪(用黃旦茶名),運銷東南亞各國,供不應求。為進一步提高此茶的聲譽,又把它別稱為「黃金桂」,茶葉市場多沿用「黃金桂」的商品名。

林金泰茶行的繁榮發展是林宏德家族不懈努力的結果。創始人林宏德是一位傑出的制茶能手,於咸豐年間親自焙制的「金泰茶」遠銷東南亞,名揚海內外;其子林霽峰繼承父業,從事茶葉生產、銷售。林霽峰之子林書國是晚清貢生,富有文墨,曾在家鄉辦團練,維護鄉里安寧。到清末民初傳至林宏德長孫林書國先生,生意迅猛發展,新加坡方面交由榮泰茶行代理。

林書國之弟林詩國,秉承家傳,對茶葉的種植、焙制、品評、銷售均有研究成果,被譽為傑出的茶葉專家。1917年,林金泰茶行為拓展業務的需要,在廈門設立批發處,由林慶年先生的叔父林詩國先生主持,並負責南洋市場業務巡視、研究開發事宜。林力超說,當年安溪及武夷山有不少茶園皆為林家所有。

林詩國先生

1915年,林書國病逝以後,安溪家鄉匪類侵擾,地方治安不寧。1918年的一天夜裡,林詩國率領全家七十餘口逃往廈門。在廈門開設「林金泰」茶行,茶葉遠銷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帶,事業大為發展。

有「百年老字號」之稱的「金泰茶」是福建烏龍茶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銷行最早的商標,當年有「林金泰茶行的鐵觀音商標」、「林金泰茶行的白毛猴註冊商標」、「印有人像,標註有中國廈門的金泰茶商標」等。由於金泰茶的影響非常大,所以一般廣東茶樓即以「金泰茶」作為福建烏龍茶的代名詞,以區別於廣東人所常飲的六堡茶。

林慶年先生曾講過一段趣聞:有一次他和朋友到廣東茶館吃飯,招待員問他們:「要六堡茶還是要金泰茶?」他們自然要了「金泰茶」。結果送來的茶味道不對,他告訴招待員:這不是我要的金泰茶!招待員卻理直氣壯的辯稱「是啊,這就是金泰茶」!大家相視而笑,他們理解招待員所稱之「是」,是指「福建烏龍茶」之意。通過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金泰茶」歷史的悠久和影響。

林書國之子林慶年使「林金泰茶行」的事業發展到一個頂峰,林慶年出生於1893年,青年時就讀於北京大學。1924年,榮泰茶行的股權變易,其時適逢林慶年北京大學畢業,叔父林詩國即派他前往馬來西亞吉隆坡自設「林金泰茶行」,直接經營。第二年,在新加坡設立「林金泰茶行」總行,並經營民信匯款業務。1933-1935年,林慶年當選為新加坡中華商會副會長、會長;1936年,他被選為馬來西亞華僑代表,回國出席在南京召開的國民大會。林慶年先生於1968年12月離世,其後人大多轉行其它生意,數年之後,金泰茶行宣告停辦。

我很想進一步了解,林金泰茶行後代目前的一些情況。林力超告訴我,他父親是比較了解的,但老人已經去世,對於家族的一些情況他也不了解。從林力超的介紹中,只知道他父親林文賜是林金泰茶行的第五代,家中有四個兄弟和一個妹妹,林文賜是家中的老大,曾經擔任過廈門棉織廠的廠長;林力超的二叔林文牧生前是銀行的職員;三叔林文雄,曾擔任廈門打撈公司的經理,已經八十多歲了;四叔林文濤擔任過廈門一中、廈門師範和廈門電大的教師,妻子陳錦碧當過教師和機關幹部,是鼓浪嶼區當年的文藝骨幹。他們兩人我都認識,可惜也已經去世。八十多歲健在的姑姑林華麗原來是部隊的軍醫。可以說林金泰茶行的後輩已經與祖輩經營的茶葉生意沒有任何關係了。

梅園,現編門牌為康泰路5號。這座樓房建於1924年,是鼓浪嶼重點歷史風貌建築,應為林詩國先生帶領全家從安溪遷移廈門時所購買的。林力超說,鼓浪嶼的梅園就是由當年總部匯款在鼓浪嶼購買的。當年的房產面積達到六千多平方米,原來林家靠近原廈門造船廠這裡有一個碼頭,廈門造船廠及廈門玻璃廠的部分用地也為林家所有。2002年10月23日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補發的梅園房產證標明:總用地面積3049.33平方米,房產證所有人是林宏德,房屋產權來源是1928年購買。從林宏德到林力超這代己是第六代,梅園屬於家族產業。

梅園是一座三層樓的建築,整座建築坐南朝北,背對筆架山,面朝內厝澳塢內海濱。由於現在建築的南立面朝向內厝澳路,中間隔著一個寬大庭院與道路相連,一道圍牆離樓房很近,使人產生錯覺,將背立面誤認為是樓房的正面。實際上朝向塢內海濱的北立面才是樓房的正面。

現在從筆架山上的觀彩石俯瞰,梅園的整座建築盡收眼底。整座建築呈近似長方形平面,南北立面中部陽台凸出設置,兩側成對稱結構,樓房正立面左右兩側為對稱的八邊形角樓。

三角形窗楣的窗套鑲嵌在紅磚牆上,窗戶裝有玻璃窗和百葉窗。中部凸出的陽台為橫樑式柱廊,二樓和三樓柱廊採用鐵藝欄杆裝飾,橫樑有精緻的大象和花草牆飾,方柱柱頭下方有雙獅和花環的牆飾,十分精美細膩。

整座建築如今已經顯得破舊,但是八邊形角樓的窗套、百葉窗和牆面裝飾仍然保存著當年的風韻。

比對林力超提供給我的梅園老照片發現,原來橫樑式柱廊欄杆採用「X」形構件裝飾,交叉點部位雕刻著菊花圖案。

樓房的柱廊欄杆已經損壞嚴重,南立面只剩三樓中間柱廊還保存著幾個「X」護欄的裝飾構件,北立面只剩三樓中部凸出柱廊西側面的一個。如今有的用綠色琉璃花瓶或水泥柱式作為欄杆,甚至封堵成矮牆。有的橫樑式柱廊陽台被封閉使用,窗戶用方鋼做護窗,破壞了整座建築風格的統一性,影響了整座建築的美觀。

梅園樓房一層東西兩側設置兩個側門,花崗岩製作的石箍門保存比較完整,配套的鉄制門扇已經不見,側門內寬大的木製樓梯連接二樓和三樓。

一二樓中部大廳花磚鋪地,三樓大廳為六邊形紅磚鋪地。三樓大廳木製槅門鑲嵌著彩色玻璃,應該都是進口的物件,雖年久失修,許多彩色玻璃已經破損,但仍可讓你追溯當初的五彩繽紛。

站在梅園大樓前,庭院正中原來有一個圓形噴水池幾乎不見,與周圍的菜地融為一體,仔細觀看才發現噴水池中間的雕塑噴嘴還立在地面。屋頂是採用當地閩南民居的瓦片鋪設的四坡面屋頂,置於樓房中部,四周圍有方磚鋪設的平面屋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兩種茶最講究春天喝,科學沖泡注意這3點
沙發後面放塊木板,作用比茶几還大,趕緊回家找木工做一個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