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內衣是女性的「枷鎖」嗎?

內衣是女性的「枷鎖」嗎?

原標題:內衣是女性的「枷鎖」嗎?


如果排除外界目光,女孩,你還會穿內衣嗎?


內衣作為爭議的時尚物品,痛苦與時尚並存的尤物,褒貶不一。尤其是歐洲維多利亞時代的緊身胸衣,更在女權主義者中的桎梏:「那是男權社會壓制女性的變態方式,解放女性從內衣開始」。內衣到底在古代社會具有何種形象和地位,是否它的出現天然地同「壓迫」女性掛鉤?我們不妨追溯到最早的內衣——公元前14世紀在米諾斯文明壁畫中的「比基尼女孩」。


在米諾斯壁畫中的女孩身穿類似條狀「比基尼」參加運動,無論是內衣相似度還是手中的啞鈴亦或奔跑的姿勢,像極了現代人。


現代內衣一般有遮蔽、固定、提升、時尚四個功用,但古代內衣往往不具備遮蔽功能,這與女性生殖崇拜有關。至少「比基尼女孩」以前的米諾斯女性,內衣是以「不遮胸」的形式存在,比如最著名「蛇神」裝束,胸衣的作用是收緊並提升胸部,同一時代的埃及和印度對內衣的態度也幾近如此,不約而同地體現了古代身體觀念,「胸部」是女性美麗而自豪的象徵,無需過分掩蓋。


「蛇神」胸衣


埃及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內衣,女性一般身著貼身的「kalasiris」,形似連衣裙,無論從腰部中間的窄肩帶、深U領口亦或斗篷式的演變,胸部都不是需要特意遮蔽的部位。



埃及舊王朝初期到新王國末期的長袍(kalasiris)


身份不同的女性在長袍材質上有所區別,貴族薄如蟬翼的長袍更加透明,天氣變涼時,她們隨意的搭上披肩。而窮人家的女孩穿的材質粗糙些,剪裁可能不太精緻。


古代印度女性也毫不畏懼胸部袒露,她們直到近代殖民時期才開始遮蔽上身。


17世紀荷蘭代表威廉·范尼霍夫訪問了印度,他將這次旅行記錄在書中,詳細描述了與皇后的會面。

「我由皇后引薦到陛下面前,她有一個700名以上的士兵守護著她,……皇后的服飾只不過簡單的布料包裹在她的中間,上半身的絕大部分都是赤裸的,那塊印花布隨意地掛在她的肩上。」

但在3世紀以後的羅馬帝國,胸部不但不能外露,還以「太平公主」為美,他們認為D cup絕對是滑稽的,那是衰老或缺乏吸引力的特徵,年輕女孩戴「胸帶」緊緊固定防止下垂和發育,也許阻止發育不僅僅為了免於下垂的危險,其根源也跟早期基督教禁欲主義有關。



羅馬衰落後,中世紀對女性身體的看法更略顯保守,簡單的布條或皮革纏繞在上身,使之盡量看起來扁平。


(夫人的肖像 荷蘭畫家Rogier van der Weyden,1460年,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藏)


但奧地利城堡發掘的四件亞麻紡織品,與現代內衣驚人地相似。經檢測它們居然是1390年和1485年的製品,根據史學家猜測,女孩們可能自己縫製,被稱為「breast bag」,而且它們具有不同的型號,有的飾有蕾絲裝飾,我們不敢斷定中世紀的所有女性都穿上了它,但至少這是一種可能。不禁想像,外表最為平凡禁慾的裝扮下,女孩們對身體與時尚的關係早有自己的看法。



內衣的重大轉變是在16世紀,一度風靡歐洲又被唾棄的「緊身胸衣」出現了。緊身內衣的起源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出現在西班牙王室,也有人說最早在時尚之都法國流行,逐漸其他國家的貴族女性紛紛效仿。他們認為這種胸衣可以體現完美身材——倒圓錐型,甚至傳言凱瑟琳(1519年至1589年,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的妻子)曾在法庭上要求禁止寬腰,建議女性穿著鋼骨架緊身胸衣。




「蜂腰」


緊身胸衣是用一些鯨骨(鯨鬚)或其他堅硬材料製成的,這樣才可以如同「裹足」一樣達到重塑形態——「蜂腰」的效果。S型身材在當時是身份的象徵、也是自我約束的氣質體現。這一過程無疑是痛苦的,許多女孩肋骨斷裂,內臟受損。「完美身材」不僅對女性有所要求,其實貴族男性的盔甲也是另類的緊身衣,「美體」訓練是貴族男女通用課程,女人更凹凸有致,男人更挺拔強悍,而「服飾文化」也越來越強調堅固耐用,直立堅挺。


喬治斯·瓦伊格雷洛在分析美體訓練時就指出,人們對自身行為舉止要求越來越苛刻。所以我們不難想像社會風尚越來越追求「極端美」。但結果總是差強人意,其實並不是每個女孩都能實現「蜂腰」。


18世紀威廉斯堡中,最小腰圍在24寸(約61厘米),最大則超過30英寸。除此之外,緊身胸衣也成為社交文化的一部分。最初上層通過這種「得體」的打扮體現自己與王室宮廷密切的關係,而隨著這種潮流的蔓延,普通女孩的壁櫥中也發現了它的存在,實際勞作中,緊身內衣顯然會成為她的負擔,也許只有重要場合,她們才會穿。



戴維·孔茲:時尚與戀物主義


200年後,這種備受推崇的極端身體觀在19世紀出現轉折。隨著醫療水平增強,人們逐漸意識到緊身胸衣帶來的健康問題,醫生指出噁心,腸道紊亂,飲食失調,呼吸困難,暈厥和婦科問題皆來源於它。而女性主義者展開服裝改革運動,她們認為女性如果更多地參與社會,就需要從緊身衣中解放出來。


她們成立了諸如理性服裝協會、國家服裝改革協會、改革服裝協會。女性對體育運動特別是自行車的興趣,也迫使她們重新思考內衣的改良,伊麗莎白·斯圖爾特·菲爾普斯在1874年敦促女性「燒掉緊身胸衣!」於是就有了現代更加輕薄的內衣,但有人仍然認為內衣是女性的「枷鎖」,是不平等不自由的象徵。甚至20世紀初,丹麥時裝史學家魯道夫·克里斯提安就大膽預測內衣即將消亡。



內衣是否會消亡,也許還不能定論。而縱觀內衣的演化,我們發現,時尚的潮流彷彿隨著歷史的層層剝繭輪番上演。事實上每個時代背景下,內衣都蘊含著特殊的美學與身體概念。維多利亞時代的穿著從緊身胸衣,下襯裙,裙箍,過襯裙,最後禮服的層層包裹,領口不應低於鎖骨下方的三指寬度,擺裙長度不低於腳踝,這些因素仍影響著西方主流宴會的穿著,而婚紗難道不是近代風尚的文化遺留嗎?


內衣帶給女性的也許並不是男權社會下可悲的「犧牲品」那樣簡單,如何解讀它似乎取決於每個人的觀察視角。社會賦予的是風俗與潮流,健康與美麗卻屬於你自己,希望每個女孩活在包容的世界裡自我愉悅。


本文首發真知社


如有轉載需要,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罕見紀錄片《摩登北平》:1935年的北平像個大公園
既可防身也可傳情,歐洲人曾這樣使用傘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