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視界 名狀

視界 名狀

梅若梅

本名趙欽,生於70年代末,現居鄭州。2008年拍照至今。作品《界》獲2014年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最佳新人獎,《本命年》在2015年麗水攝影節展出,《虛度》在2016年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展出,併入選「驚蟄」影像中原2016再出發專題展覽。

《名狀》林路 文

135編輯器

攝影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現代科學的工具,用來記錄世界真實和客觀呈現。於是,對攝影本體語言的苛求,自然越純粹越好。好在攝影技術的發展之快,這樣一種求真的語言結構,很快就發展到了非常完美的境地。的確,整個攝影的歷史,在這樣一種主流的觀念支配下,哪怕曾經遭受諸如超現實主義的「破壞」,受到攝影複製的質疑,從而分流走向虛構和超現實主義夢幻,但是核心的語言成分始終為眾人所熱捧。從這一層意義上說,攝影成為世界的「鏡面」無可厚非。

這時候你會發現,那些攝影家所有的努力,都希望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個瞬間,告訴你一種真實的存在,真的就像是生活中日常呈現的那樣,就像是你回眸一瞥看到的那樣。但是,攝影家實際上在指導你,什麼才是你生活中的真實——攝影語言的本體特徵,在這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隱形的力量——幾乎讓你無法察覺!

其實,攝影真實與否,根本上在於拍攝者對世界的態度、對被拍攝者的態度,被拍攝者對於世界的態度,以及日後觀眾對真實的要求和理解。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編碼和解碼的過程,遠非我們簡單的認識系統空間可以容納的。比如,梅若梅在她的實踐中,對於夢境與現實的切換,讓那些看似「莫名其妙」的碎片,構成了觀看的「奇蹟」。

觀看梅若梅那些奇妙的「碎片」,我們必須隨時提醒自己:照片並非是一次偶然的相遇,拍照本身就是一個事件,這裡面隱藏著一種獨斷的權力。尤其是人們眼睛所看到的影像,只是事實的再現,而並非事實本身。而對於梅若梅而言,她的照片不是針對那些社會性、影響性很強的事件而拍攝的,而是調轉鏡頭,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取材,將鏡頭逼近自己生活的每個角落、流經的場所和身邊熟悉的人們,拍攝出充滿個人意味的照片。在她的私人化作品中,有時候是那麼性感,那麼自然,有時候卻是那麼粗魯——那些超乎尋常的私密狀態!這些非常私人化的魔術空間,正是在夢境和現實之間轉換的基礎所在。她對這一切投入了全部的心血,注入了自己的靈魂,反而讓我們感到這些影像的真實可信。或者說,這些照片呈現出一種寫實的極簡,這種極簡是如此的不美、真實和凡俗,與過去那些謹慎構造的完美和極簡完全不同,好像我們拿起傻瓜相機也能拍出來似的。也許正是這份不同,吸引了我們已然適應了精緻的眼睛,然後動了心。一時間的恍惚,也就自然搖擺於現實和夢境之間,無法自拔!

正如梅若梅所言:虛度,無非是人和時間如何相處,以及自然萬物和時間的相處方式,這個相處是多向性的。人類關於時間的取捨和權衡永遠不可能窮盡,自我矛盾和懷疑才會產生。在這個過程中觀看並拍攝,很多不相關的東西聯繫在了一起,陰鬱與輕揚的對峙,夢境與現實的切換,記憶對時間空間的重構,這種聯繫讓人無力反擊又主動投和。

這就對了!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8年·第28期·8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圖片點評 構圖規矩
2018「大美八里河」全國攝影作品展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