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想要說外語更流利?喝一點酒試試

想要說外語更流利?喝一點酒試試

人們喝下低劑量的酒精飲品後,在外語口語上的表現的確更加流利,即使他們本人並不這樣認為。

文 | Octavia 編輯 | 林欣煮

一個年輕男子用一門他不太熟的語言把妹之前,往往要灌一點酒,電影里的爛俗橋段也許自有它的道理:酒不光能壯慫人膽,還能讓你在說外語時捋順舌頭,尤其是對初學者而言。2017年10月發表在《精神藥理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顯示,人們喝下低劑量的酒精飲品後,在外語口語上的表現的確更加流利,即使他們本人並不這樣認為。

這項研究的對象是50名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學習的德國人,所有人都承認自己平時至少喝一點酒。為了能聽懂用荷蘭語講授的課程,他們都在近期通過了一項初級語言能力測試,也就是說他們的荷蘭語能力基本相當(都是菜鳥)。

在研究中,來自利物浦大學的心理學家克斯伯根(Inge Kersbergen)要求每位被試與一名面試官用荷蘭語進行五分鐘的日常會話。在參與對話之前,他們隨機地喝下水或者酒精飲料,其中的酒精含量依照一定比例根據被試體重算出。比如對於一名體重70公斤的成年男性,他需要喝下460 mL酒精含量為5%的啤酒。

所有談話錄音由母語為荷蘭語的考官評分,而考官也無從得知每位被試是不是喝了酒。同時,被試也會根據評分標準和自身表現打一個自評分。

結果顯示,喝了酒的那部分人自信心並沒有提高,他們的自評分跟沒喝酒的那些人基本無差。但在評分考官看來,他們的表現的確更優,主要表現在流利程度、尤其是發音準確度上,其他諸如語法、辭彙和邏輯方面則與喝水組持平。看來,語言能力的提高是客觀事實,而不是個別酒鬼借醉胡侃一番之後出於錯覺的自吹自擂。

該研究使用的酒精劑量非常低,畢竟一瓶啤酒遠遠不能把人灌醉,對於大多數人,你根本沒法分辨出TA到底喝了還是沒喝。但研究人員指出,更高的劑量也許會起到反作用,因為喝太多只會麻痹舌頭、讓人口齒不清,而且損害認知、注意力、控制力和短期記憶功能。

由於被試清楚地知道自己喝的是水還是啤酒,所以很難說他們表現更佳到底是因為酒精的生理作用,還是出於一種心理暗示。和酒精相關的安慰劑效應早已不算新鮮事,就拿2003年來自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的一項研究結論來說,當人們以為自己喝了伏特加但實際上沒喝時,就會開始產生「微醺」的反應,比如更容易被誤導性信息左右,以及對自己記憶的正確性表現得更為自信,好像他們真的喝了酒,開始有點神智不清、自我感覺飄飄然一樣。

當然我們還想知道,酒精是不是只對初學荷蘭語的德國人有效。至少還有一項其他研究支持這個結論:發表於1972年的一篇論文顯示,低劑量的酒精能改善美國人的泰國語發音

雖然該研究並沒有考量被試的精神或情緒狀態,但論文共同作者、來自荷蘭的維特曼(Jessica Werthmann)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跟酒精幫人們克服了拘謹、壓抑和緊張情緒有關。如果是在社交場合,一點酒精還能提升自信、緩解社交焦慮。這項研究給我們的啟示大概在於,要想流利地說一門外語,除了勤學多練之外,提高膽量和放開自我也是非常重要的

來源|南都周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起跑線》:印度國情一吹風,中國家長膝蓋痛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