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為什麼比其他六個戰國大得多卻總是挨揍?吳起告訴你
一直以來大家都把雄踞南方的楚國當成是強國。作為一個諸侯國,從國土上看,楚國比其他六個戰國加起來還要大!楚國不僅地大,人口還特多,是諸侯國中唯一能夠調集百萬大軍的,從春秋時期便是一支雄踞南方的強大力量。但是,就這麼一個國家卻每次都給人家送人頭,多次慘敗在與中原戰國的對攻中,自齊桓公開始,中原戰國都以戰勝楚國為光榮事,挑戰楚國、戰勝楚國、當上霸主似乎就是一條標配的軌跡線。距離戰國時期最近的,在吳王闔閭時代,伍子胥與孫武率領三萬吳軍,直搗黃龍,攻克楚國國都,後來在秦國的幫助下,楚國王室才得以復國,但由於政治腐敗,經濟落後,國力從此一直萎靡不振。楚悼王繼位後,魏國已經完成了變法,國力強盛,連年聯合魏、趙、韓三國聯軍對楚進攻,不斷喪失失地。在極其窘迫的形勢下,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禮賄賂秦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才和魏、趙、韓講和。
這是強國應該有的歷史地位么?沒天理啊!只能算是一個大國,充其量也是偽強國而已。
從楚國的國力來看,從來就不是一塊容易啃的骨頭,比如,在戰國末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前期,秦國名將王翦都不敢小覷楚國,這牽扯到很複雜的地緣關係。但是,楚國也有楚國自己的難處,楚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政治制度落後,有很大一部分地區還施行著部落制度。因此,楚國從國土面積上看,很大,從人口數量上看,很多,但是,要從其中凝聚出一支紀律嚴明的軍事力量卻大大困難。這種情況直到吳起逃亡到楚國之後才有了改觀。
吳起是魏國的名將,在魏國歷經魏文候與魏武侯兩個最強盛的時代,對魏國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也耳濡目染了魏國崛起的前因後果。楚悼王為其送上了相國的印信!
吳起為楚悼王分析楚國的弊端說,楚國貧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眾」,即大臣的權勢太大,威脅著國君的權力;受封食祿的貴族太多,影響著國家的財政稅收。要扭轉這種局面,只有打破現有的平衡朝局,重新締造一個秩序。這便是著名的吳起變法。
一、均爵平祿。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吳起認為楚國積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眾」。他們對上威逼君主,對下欺凌百姓,導致國貧兵弱。吳起實行"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減百吏之祿秩「的政策,廢除舊貴族世官特權。不難說,吳起的這個變法是很有針對性的,一旦變法成功,楚國的國力將變得非常的強大,但是,從這個條例來看,也體現了吳起的強軍有餘,強謀不足,吳起畢竟只是一個軍事家而不是魏文侯一樣的政治家,在法令施行上有點逼之太甚,致使執行力度上有欠缺,因為楚國一直落後的原因就是人才的儲備不足,在短時間內無法搜羅到足夠的人才力量下達到基層主持變法工作,在新的支持者誕生之前,無疑會逼得貴族們狗急跳牆。顯然,吳起從執政的第一天起便已經給自己埋下了隱患。
二、 廢除無用、無能的官職,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剝奪王室貴族的威權,使他們不能徇私情,因私廢公。削減無用的開支,以獎勵真正為國出力報效的戰鬥之士。精簡政府機構,降低百姓的負擔,重用賢能之士,整治官場腐敗。
三、制定法律並將其公佈於眾,使官民都明白知曉,主要是為了讓百姓監督官員的行為,起到一個牽制地方官員反對朝廷的作用。
四、統一楚國風俗,禁止私人請託;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使楚國群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家效力。這一點是整個吳起變法中最為重要的一點,也是吳起變法後,延續下去的政府法令。風俗的統一其實就是一種教化民眾的一種方式,等於將國土內各個民族,各個縣郡都置立於王權的統治範圍之內,這樣一來,楚國在編製軍隊的時候就不需要採用以前各個部落各自上陣的弊端,而可以真正的建立各種建制來編統軍隊。自此,楚國真正的走上強國道路的根本,正是吳起的這一條舉措讓楚國成了一個真正的國家而不再是部落聯盟。
五、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建設楚國國都郢。
六、加強軍事力量。吳起早年在魯,魏都以軍功見長,吳起認為強國「要在強兵」。而「強兵」的開支,吳起則用「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的方法來解決,用財政提高士兵待遇,增強戰鬥力。
吳起的改革很快便得到了施行。由於吳起是武將出身,他在軍中的威望高,因此,楚軍最新得到了整改,吳起為楚國注入了強國強軍的基因,他讓楚國軍隊覺得,在楚國這樣強大的國力支持下,楚軍打敗仗是一件很恥辱的事,在吳起的變革之下,楚軍迅速脫胎換骨,跟上了中原戰國的腳步。至於政治方面的改革則由於楚悼王的英年早逝以及元老大臣射殺吳起而結束。
※神龍兜霸氣,四星球兜回憶,戰國小悟空手辦
※戰國時期,楚國和趙國哪個厲害?
TAG: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