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與鴿子」的戀情:僅有藝術是不夠的
盛鑫煜
藝術家國際推廣平台
國際藝術大獎賽 雙年展 藝博會 境外展覽
弗里達·卡羅與迭戈·里維拉
里維拉的妻子是著名女畫家弗里達·卡羅他們二人於1929年結婚,1939年離婚。1940年二人復婚,直到弗里達·卡羅1954年去世為止。
他們的婚姻被形象的稱為「大象與鴿子」的結合——因為里維拉又胖又大,而弗里達嬌小瘦弱。事實上,他們的結合,最深刻與契合的,並非感情,而是藝術。在他們戀愛時,弗里達開始模仿里維拉的風格,但里維拉說:「你必須專心於自己的表達方式」。里維拉意識到,她繪畫中採用的淳樸的民間風格,正好掩飾了她技巧經驗上的不足。里維拉是真正深刻理解弗里達的人,他在一封信中對朋友說:「她的畫尖刻而溫柔,硬如鋼鐵,卻精緻美好如蝶翼;可愛如甜美的微笑,卻深刻和殘酷的如同苦難的人生。」
弗里達·卡羅( 1907年7月6日-1954年7月13日)是一位知名的墨西哥女畫家。弗里達的本名是Magdalena Carmen Frieda Kahlo y Calderón,她出生在墨西哥城南部的科瑤坎(Coyoacan)街區。父親是德裔猶太畫家與攝影師,家族來自羅馬尼亞的歐拉地Oradea(二戰前是匈牙利屬地)。
人們在她的日誌里發現她寫到:我希望死是令人愉快的,而且我希望永不再來。
2002年,茱莉·泰摩(Julie Taymor)執導了傳記影片《弗麗達》,記述了弗麗達和里維拉的傳奇生涯。
弗里達的肖像畫是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收藏的第一幅墨西哥畫家作品。弗里達一生共留下150多幅作品,其中三分之一是自畫像。她說「我畫自畫像,因為我經常是孤獨的,因為我是自己最了解的人。」 在這些作品裡,弗里達經常把自己畫成穿著墨西哥傳統服飾,時而冷漠,時而思考,而畫的背景通常是荒蕪的田野和空蕩蕩的屋子。她的作品總是非常強烈,有時寫實,有時夢幻,既是奔放的也是悲劇的。有些人因此說她的作品是超現實主義,她拒絕了這一標籤。她說「我不畫夢,我畫我的現實」。
人物經歷
弗里達·卡羅1907年生於墨西哥城,是家裡的第三個女兒。她父親是一位有匈牙利猶太血統的攝影師,生於德國;母親則是西班牙與美國印第安人的後裔。她的一生長時間受到身體損傷的侵害。6歲時就得小兒麻痹,從此成了拐子。然而,少年時期的Frida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假小子,這也使得她父親特別鍾愛於她。父親對於她的教育有著開明的理念,1922年時將她送進Preparatoria就讀,這是一所墨西哥最好的預備學校,當時才剛剛開始招收女生,Frida就是2000男生中35位女生其中之一。
也就是在這所學校里Frida認識了她將來的丈夫迭戈·里維拉,他是墨西哥壁畫運動三傑之一,當時剛從法國回來,受託在此做壁畫。Frida深深被他吸引了,由於不知道如何面對突然降臨於她的感情,她就戲弄他,和他開玩笑,並試圖激起畫家妻子的嫉妒。
1925年,弗里達·卡羅經歷了一生最大的一次事故,這件事改變了她的命運。9月17日,Frida乘坐的巴士與一輛電車相撞,她的脊椎被折成三段,頸椎碎裂,右腿嚴重骨折,一隻腳也被壓碎。一根金屬扶手穿進她的腹部,直穿透她的陰部。這次事故使她喪失了生育能力,並且一生都要與銘心的痛苦為伴,儘管她花了很長時間才能正視這一切。她後來以典型的黑色幽默方式描繪這次使她失去了生育能力的事故:「讓我失去了童貞」。多年以後,她當年的男朋友回憶起來仍是不寒而慄:「劇烈的衝撞撕開了她的衣服。車上有人帶著一包金粉……那金粉撒滿了她血淋淋的身體。」整整一個月,她渾身打滿了石膏,躺在一個棺材一樣的盒子里,沒有人會相信她會活下來。1926年在病癒過程中她畫了第一張自畫像,從此她開始以繪畫記錄自己和生活與情感。
1928年弗里達·卡羅再次遇到婚姻剛剛破裂的迭戈·里維拉。他們發現除了相同的觀點外,兩個人還有如此多的共同之處,於是在1929年8月正式結婚。弗里達·卡羅後來說:「我一生經歷了兩次意外的致命打擊,一次是撞倒我的街車,一次就是遇到迭戈·里維拉。」
由於墨西哥形式逐漸惡化,許多壁畫項目被迫停止,1930年,迭戈·里維拉夫婦來到美國,先到SanFrancisco,然後又到紐約舉辦由當代藝術博物館組織的迭戈·里維拉回顧展。在這一時期,弗里達·卡羅僅被看作一位偉大畫家的迷人陪襯,然而情況很快發生了變化。
1932年,迭戈·里維拉受託為底特律博物館創作壁畫,而在此期間弗里達·卡羅流產了。休養中弗里達·卡羅畫了《底特律的流產》,首張真實而敏銳的自畫像。她從此發展出來的風格完全不同於她的丈夫,主要從墨西哥民間藝術以及小型祭壇畫中汲取營養,而Rivera對此表示理解和尊敬。自此弗里達·卡羅著手於一系列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藝術形式的創作,它們莊嚴地表現著女性真實、現實、殘忍、苦楚的品質。以前還從來沒有人像弗里達·卡羅一樣將如此痛楚的詩歌寫在油畫的畫布上。她至少經歷了32次大小手術。她有整整一年躺在床上一動不能動。在此期間,她就穿著由皮革、石膏和鋼絲做成的支撐脊椎的胸衣。生命暗淡到極處時,她從自己的藝術創作中找到了安慰。她寫道:「我的畫是對我自己最坦白的表達。」
1936年,她畫了一幅自己家族的油畫,她的祖父母渾身佩帶著大像章飄於雲彩之中,她自己則出現在三個地方:一個還是個受精卵,一個是系在她媽媽白色鑲邊結婚禮服的腰帶上的胎兒,還有一個是小孩,手拿一條繩子,把一家7口緊緊系在一起。她的畫幾乎都是自畫像,她說:「因為我經常孤獨一人,所以我作自畫像,因為我自己最了解我本人,所以我作自畫像。」是繪畫把她的災難變成了戲劇,這成為她典型的自我意像。
——痛苦的哭喊和對關注的渴望。而在現實生活中,她總是竭力為她的朋友們營造出輕鬆愉快的氛圍。她常常把自己畫成「兩個弗里達·卡羅」,一個在忍受痛苦,另一個才是人們所熟悉的她。不管她身體上的痛苦多麼可怕,她那嚴肅的表情和莊重的眼神都帶著堅定的尊嚴面對著觀者。
這對夫婦於1935年返回墨西哥,之後迭戈·里維拉與弗里達·卡羅的妹妹開始偷情。雖然最終他們停止了爭吵,但此事成為二人關係的轉折點迭戈·里維拉從未忠情於任何女子,弗里達·卡羅也從此與眾多男女開始了紛繁複雜的戀情關係。其中有一位是超現實主義者布雷東。他1938年到墨西哥,他驚訝於這個國度,稱之為「自然的超現實主義國家」,並且驚訝於弗里達·卡羅的繪畫。
弗里達·卡羅畫於1938年末在紐約舉辦展覽,布雷東親自寫前言。展覽獲得巨大成功,半數作品售出。
1939,布雷東又建議在巴黎再舉行一次展覽。這次展覽在商業上不是很成功,但評論非常好。盧浮宮收藏了一張,而且獲得了來自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讚揚。然而弗里達·卡羅畫非常不喜歡她稱之為「一幫母狼的瘋狂兒子」的超現實主義者,她說:「他們認為我是個超現實主義者,但我不是。我從來不畫夢境,我畫的是自己的現實。」
40年代早期,弗里達·卡羅畫與迭戈·里維拉離婚,原因至今是個謎,儘管他們還成雙入對出入與公眾場合。不到兩個月,他們又在美國復婚。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迭戈·里維拉認識到弗里達·卡羅畫的健康將無情地惡化,一定需要有個人來照顧她。後來兩人又走在一起,迭戈·里維拉重新向弗里達·卡羅畫求婚,直到弗里達·卡羅畫的生命終點,迭戈·里維拉一直陪在她身邊。
弗里達·卡羅畫的死至今仍眾說紛雲,最普遍的說法是她在1954年7月13日自殺,方式是在一場社會運動當中自焚而死。而後被葬在科搖坎,目前弗里達·卡羅的家LaCasaAzul已成為了博物館。
個人生活
1932年芙烈達的畫作吸引了墨西哥很有地位的著名壁畫家迭戈·里維拉注意,造成了他們兩個糾纏的婚姻,芙烈達初時與迪亞戈學畫,後來陷入熱戀,隨即結婚。婚後,迪亞戈的風流行為並沒有因承諾而稍微收斂,卡蘿卻因為深愛他而一忍再忍,直到迪亞戈同她親生妹妹發生關係,才導致兩人分居。弗里達·卡羅也以一幅《一些小刺痛》芙來記錄此事。
這段期間卡蘿到巴黎辦個展,才發現自己對丈夫的愛意勝過愛自己。後來,迭戈·里維拉重新向弗里達·卡羅求婚,直到弗里達·卡羅走到生命的盡頭,迭戈·里維拉都一直陪在他的身旁。
創作特點
她畢生的畫作中有55%是一幅又一幅的、支離破碎的自畫像(如器官分離、開刀、心臟等具體的表徵、代表畫家的痛苦),此外,芙烈達也深受墨西哥文化的影響,她經常使用明亮的熱帶色彩、採用了寫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的風格。
雖然弗里達·卡羅的作品有時帶有超現實主義的色彩;她也以超現實主義畫家為名義開過幾次畫展,但是她不認為自己是超現實主義畫家。她寧可稱自己為20世紀末的女權主義畫家,因她的畫作全神貫注的集中在公正的畫出女性題材與比喻。她是崇拜女性的,而非超現實的。此外有相當多的記載指向芙烈達是一位雙性戀者。 弗里達·卡羅的自畫像相當有特色,以她的一字眉en:Unibrow(左右眉毛連在一起)和嘴唇上薄薄的髭聞名。她的畫作是法國羅浮宮博物館收藏的第一幅墨西哥畫家作品。
在弗里達·卡羅的作品中,從未出現崩潰或失控的表情,其實畫中的身體上有無數傷口,它仍然是一幅冷靜堅毅的表情。它直視無畏的眼光,卻隱藏了畫家內心不願承認的脆弱。如《兩個弗里達·卡羅》一作中,眼淚與漠然的神情,這不單是觀者感到衝突之處,也是弗里達·卡羅作品裡充滿張力的地方。
墨西哥藝術家迭戈、里維拉(1886—1957)創作的大型公共空間壁畫舉世聞名。里維拉在歐洲學習時曾見過畢加索,而且和畢加索 期,但是風格成熟後,主要以大型人物壁畫為特色。迭戈、里維拉和何塞、克 萊門特、奧羅斯科、戴維、阿爾法羅、西凱羅斯等其他重要墨西哥藝術家一 道 以創造一種新的墨西哥國家特色藝術為目標。他在義大利學習了濕壁畫 並將該技法應用於自己的壁畫創作,例如他為國家創作的墨西哥歷史畫等,在這幅作品中,他將歐洲、瑪雅和阿茲特克風格融合 起來,色彩鮮艷明亮,畫中形態都經過簡化處理。
愛倫堡派駐巴黎那些年,立體派餘威尚在,很多人受其影響,里維拉自莫能外。從風格上說,這也還算邏輯自洽,考慮到此前他的偶像是塞尚。他常在不知不覺中追隨畢加索。某次畢老師畫了一張帶酒瓶的靜物。很快,酷愛靜物的里維拉也畫了一張。他後來為此痛心疾首,大罵巴黎藝術圈。
1934年里維拉回到了墨西哥城,在重新創作了相同壁畫。里維拉也創作了很多架上畫,例如《薩帕塔的風景——游擊隊和花日》(Zapatista Landscape—The Guerilla and Flower Day)。1948年在墨西哥城普拉多大廈畫《星期日下午的夢》,在畫上寫了「上帝不存在」的口號,引起了激烈鬥爭。1951年從事大學城運動場的鑲嵌畫、浮雕等創作,但未完成。1952年完成巨幅壁畫《戰爭的夢魔與和平的理想》及油畫、版畫作品等 。
1922年至1953年,里維拉在墨西哥城、查賓戈、庫埃納瓦卡、舊金山、底特律、紐約市等地畫壁畫。他的作品還多次在英國展出。2006年4月,「墨西哥現代美術展———戰後至20世紀末擷珍」在上海美術館開幕,展出了里維拉的多幅畫作。
○
○
盛鑫煜當代藝術
雙年展 藝博會
國際藝術資訊
國際藝術大獎賽
藝術家國際推廣
END
盛鑫煜▼當代藝術
敬 請 關 注 盛 鑫 煜 新 號 上 線
※富爾維奧.里納爾迪:心靈風景
※伯恩·瓊斯:充滿浪漫主義情調的傑作
TAG:盛鑫煜當代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