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居正做內閣首輔時,為何與太監馮保走得那麼近?

張居正做內閣首輔時,為何與太監馮保走得那麼近?

文/陳德方

在明代,將內閣權力做到頂峰的是張居正。張居正是萬曆皇帝的老師,萬曆皇帝登基後,他做了內閣首輔。很多人認為,內閣首輔就是宰相,所以張居正無宰相之名,但是普遍認為他是有宰相之權的。這麼一個權臣,竟然與太監馮保保持親密的關係,讓人費解。

很多人並不理解張居正與馮保交好的意義。其實,這並不是兩個人的問題,而是明代制度中兩種機構的問題。張居正即便是貴為內閣首輔,離開了馮保這種內廷官,他也並無實權。一旦與內廷結合,張居正才具備了真實的大權。為何是這樣呢?

內閣與內廷

明代初年延續的了前朝的宰相制度,以宰相領導六部,向皇帝負責,來統一整個帝國。這種制度是漢唐以來基本制度的延續。朱元璋時代,因為宰相胡惟庸造反,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覺,於是他罷黜了宰相,並要求子孫後代,不再設立宰相。

罷黜了宰相後,皇帝親自領導六部。六部成了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六部尚書是二品,也是掌權的最高官銜。六部尚書是六個獨立且不互屬的衙門,六部尚書統一向皇帝負責。朱元璋、朱棣都是強勢君主,個人精力以及能力都能做到,但是後世子孫就不好說了。

建文年幼即位,所以開始設立大學士做他的秘書,到明成祖時設置內閣,這些大學士分在於文淵閣等地辦公。大學士是五品官,而政府長官尚書是二品官。大學士僅僅是皇帝的秘書和顧問,不具備行政權。然而,這種現象到後來逐漸改變了。

中國幅員遼闊,事務繁多,皇帝不可能有時間處理所有的事情,於是內閣就協助皇帝做決策,把決策的意見遞交給皇帝,然後皇帝根據意見進行批複。由於內閣官員地位較低,所以無法體現內閣的權威性,於是皇帝就選六部尚書等重臣進入內閣。

內閣學士多數由尚書兼任,於是內閣便成了政府部門之上的決策機構。內閣中的首輔變成了國家行政中的最高長官了。不過,首輔依然是建議權,而不是決策權,最高決策權在皇帝手裡。不過,皇帝也未必有這麼多精力來做決策。

於是,偷懶的皇帝就將批複內閣意見的權力給了太監,讓太監代為批複,於是形成了內廷的制度。內廷最高的太監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如果皇帝年幼或暗弱,掌印太監就相當於同時具備了皇權與相權。

張居正的政治運作

萬曆即位時時尚未成年,司禮監的大權在馮保手裡,而內閣的大權很快轉移到了張居正的手裡。張居正以禮部尚書兼大學士,同時擔任內閣首輔。張居正是皇帝的老師,是大學士,是內閣首輔,是禮部尚書,但是他輕易見不到皇帝。

萬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懶政皇帝,連續二十年不上朝。內閣首輔見不到皇帝,行政決策無法完成,內閣首輔也形同虛設。此時的皇權、相權全部掌控在馮保手裡。然而,馮保是無法左右六部的,必須尋找一個人來合作,最終他選擇了張居正。

馮保與張居正的合作模式是內廷與外廷互動,一起將所有的權力掌控了起來。在馮保的支持下,張居正無限擴大的內閣的權力。終明朝一朝,內閣的權力在萬曆皇帝時期是最大的。馮保掌控了皇帝的時間與意志,實際上操控了皇權。

張居正掌控內閣,與馮保配合,相當於掌控了相權。在這個時候,明代的政治運轉達到了文官制度的頂峰。在此基礎上,張居正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最終推行了一條鞭法,為明代的中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萬曆皇帝實際上被文官制度徹底架空了。他娶什麼女人,每天晚上去哪兒過夜,文官都會過問。儘管他們見不到皇帝,但是言官會不停地將張居正的意志傳達給皇帝,約束皇帝的行為。儘管馮保是太監和奴才,但是他掌控了皇帝的硃批和大印,與張居正一起做了很多勾當。

張居正之所以必須與馮保聯合,是明代制度的一個問題。到明代後期,宦官從內廷干政,一度成為皇權的實際掌控者,如魏忠賢。這給大明王朝帶來了非常壞的影響。這是朱元璋廢除宰相,過於集權造成的惡果。

結語

明代是皇權專制的時代,廢除丞相後,政治的優劣取決於皇帝的素質。皇帝的素質是不可控的,所以導致了明代很多皇帝庸碌無為而影響了國家治理。宰相制度容易形成權臣,但是宰相的整體素質可控,代謝能力強,所以是較為合理的政治制度。讓張居正必須與馮保合作才能施展抱負,這是明代很大的悲哀。

參考文獻

1.《明史》;

2.《萬曆十五年》;

3.《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4.《中國大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怪譚 的精彩文章:

宋代以文治國,為何凌遲之刑那麼普遍?
諸葛亮的最後幾年,為何選蔣琬做他的接班人?

TAG:文史怪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