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廣東、貴州、江蘇、安徽的界線都是怎麼形成的?

廣東、貴州、江蘇、安徽的界線都是怎麼形成的?


關於中國行政區劃的長文終於來到收尾部分。這一部分承接前一篇的「犬牙相入原則」,將更加詳細地解釋這個原則在實踐中的運用。前兩部分鏈接如下:




中國歷史上政區究竟如何劃界?


中國各省交界形狀為何「犬牙交錯」?




來看最後這一部分吧。


作者:周振鶴


來源:《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圖片源於網路


編輯:坐觀君








1



元代是犬牙相入原則發生轉折性變化的時期。無論是作為高層政區的行省,還是降為統縣政區的路,犬牙相入的原則都走向了極端。




元代的路與路之間,情況千差萬別。就層級而言,北方許多路除直轄縣外,又通過屬州再領縣;南方不少路則較簡單,路下不帶領縣之州;就幅員來說,懸殊也很大,大的如山西地區,只設兩個半路,一路有半個今省那樣大;小的如福建興化路只有兩縣之地;就邊界而論,南方的許多路以山川為界,而河北山東地區的路卻極端犬牙相入,以至於產生許多飛地——與本路地域不相聯接的屬地。




但是最能體現犬牙相入原則極端化的實例則是行省的劃界。

元代行省幅員過於遼闊,即使小省也有數十萬平方公里之巨,而且行省長官握有軍、民、財政大權,加之行政區劃層次既多又複雜,

為防止分裂割據現象的發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則。

因此元代的省完全一反過去漢州、唐道、宋路的劃分方法,

無視歷來與劃界密切相關的幾條最重要的山川邊界——秦嶺、淮河、南嶺、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個行省都不能成為完整的形勝之區。







其中陝西行省越過秦嶺而有漢中盆地;湖廣行省以湖南、湖北為主體而又越過南嶺有廣西;江西行省也同樣跨過南嶺而有廣東;河南江北行省則合淮水南北為一;中書省直轄地區卻跨太行山東西兩側,兼有山西高原、華北平原和山東丘陵三種不同的地理區域;至於江浙行省,乃從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只有四川行省稍成四塞之國,但其北面屏障秦嶺業已撤去,難以養成長期割據的氣候。



行省這樣劃分就使所有山川之險完全消解。因此元代行省幅員雖廣,分權雖大,但是缺乏實行割據的地理基礎,也就不容易產生分裂局面。對比唐代的道和元代的省,我們就會發現,

兩個朝代的劃界方法正好完全相反。唐代道的分劃是以橫向為主,而元代省的分劃卻以縱向為重。




中國的主要山川都呈東西走向,而唐代的道是以山川形便來分劃。所以唐初的十道,大都是橫長豎短,河南道由山東半島到豫西山地,江南道從東海之濱到貴州高原,橫向長度都在一千公里以上,縱向卻只有四五百公里,嶺南道、山南道、淮南道、隴右道也都是既扁且寬。只有河北道、劍南道是既狹而長,但這也是山川所限的緣故。河東道扼於太行山與黃河之間,河北道為渤海與太行所限。元代分省的趨向與唐代分道相反,一方面既要便于軍事上實行由北向南的控制,另一方面又要破除山川之險,因而省的形狀也自然與道完全相反。陝西、湖廣、江西、江浙四省南北長而東西短,正與江南、嶺南二道的橫向布置相徑庭。而中書省又把山東、山西(唐河東道)與河北合在一起,卻是變縱向為橫向。







2




後人對元代劃分行省的方法,大多予以貶斥。清人儲大文說:

「元代分省建置,惟務侈闊,盡廢《禹貢》分州、唐宋分道之舊。合河南、河北為一,而黃河之險失;合江南、江北為一,而長江之險失;合湖南、湖北為一,而洞庭之險失;合浙東、浙西為一,而錢塘之險失;淮東、淮西、漢南、漢北州縣錯隸,而淮漢之險失;漢中隸秦,歸州隸楚,又合內江、外江為一,而蜀之險失。故元、明二季流賊之起也,來無所堵,去無所偵,破一縣,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平心而論,儲氏此說尚未完全搔到癢處,他還未提到最不合理的合嶺南嶺北為一,合太行山東西為一兩事。而且合江南江北為一是明代的事,元初雖一度有過,但後來已糾正。合浙東,浙西為一本非元代之過,唐代和北宋時浙東西未分,因此不宜說「盡廢唐宋分道之舊」。同時,歸州隸楚亦在唐宋而不在元。但是儲氏所說的,因天險盡去而引起地方治安無法維持的話,卻有一定道理。




再進一步分析,犬牙相入極端化的做法雖然發生在元代,但其思想在南宋已經萌發。

偉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就寫道:

「宋懲五季之亂,削藩鎮,建都邑,一時雖足矯其尾大之弊,然國已寢弱。故至一州則破一州,至一縣則破一縣。中原陸沉,痛悔何及!今宜分天下為四鎮,建都統御於其中,以廣西益湖南而建閫於長沙,以廣東益江西而建閫於隆興(南昌);以福建益江東而建閫於番陽;以淮西益淮東而建閫於揚州。責長沙取鄂,隆興取蘄黃,番陽取江東,揚州取兩淮,使其地大力眾,足以抗敵。」




文天祥的建議幾乎與元代南方几省的分劃完全一致,這正是從政治軍事觀點出發而得出的共同結論。文天祥為了北向抗敵,認為必須多頭突擊,又為了使地大力眾,必須合兩路為一路;於是他就主張合湖南與廣西為一,合江西與廣東為一,合江東與福建為一,產生縱向的合併。如果橫向合併,例如合江西湖南為一,合廣東廣西為一,那麼雖地大力眾,但卻只有一個突擊方向,在軍事方面自然不利。




元代統治思想恰好與此相反,是既要實行南向控制,同時又要使行省成為地大人眾的軍事殖民區。

因此對宋的路也只能採取縱向合併的辦法,以荊湖南北路和廣南西路組成湖廣行省,以江南西路和廣南東路組成江西行省,以江南的福建路再加上南宋首都所在的兩浙路組成江浙行省。試想如果將湖南江西合組一個行省,兩廣又合組一個行事,那麼中央政府對嶺南的軍事控制不是鞭長莫及了嗎?因此元代的南向控制與文天祥的北向抗敵的思想不謀而合,正是合了一句老話:「相反而皆相成也。」




如果更詳細地觀察元代行省的分置過程,還可發現,元初七省的分劃完全是南下軍事征服行動的直接後果,後來的十一省則是根據行政管理需要,再作進一步調整所形成。這點留待後面再予以論述。但由上述情況看來,

元代的分省建置並不全是「惟務侈闊」的毫無根據的胡思亂想,而是出於明確的軍事政治統治的需要而制定的。




當然,

元代這樣分省只服從中央集權統治這個唯一的目的,這就必然要伴生許多弊病。

一則地方無險可守,於長治久安頗為有礙;二則將不同氣候土壤的地理區域合而為一,對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不利;三則行省地域過大,於和平時期的行政管理很不方便,省與路之間不得不再設道一級監察區域,增加了管理層次。所以

明代興起以後,對這些弊病有所改革,但這些改革並不是放棄犬牙相入的原則,而是從另一個方向造成新的犬牙相入區域。




3





明初因為建都南京,南方的統治穩固,因此將元代南方三省統統一分為二,江西省回到漢豫章郡、唐後期江南西道的範圍,又成了完整的地理區域;福建省回到唐後期福建觀察使轄區和兩宋福建路的領域;兩廣則因襲宋代而有所調整。同時又將元代北方的中書省一分為三:北平(後改北京、京師)、山東和山西;將中部的河南江北行省之地分屬南京、河南、湖廣三省。元代犬牙相入之區只留下陝西一省。但是明代

新的犬牙相入形勢

又產生了。




首先是南京的建置。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江南的金陵(元屬集慶路,明屬應天府),他的老家又在淮南的鳳陽。於是洪武元年(1368)他以金陵與鳳陽為兩個中心,划出一個包括淮北、淮南和江南三部分不同地域的大南京,這是史無前例的舉動。淮河和長江都是歷史上行政區劃的重要分界線,元代以前跨淮或越江的政區都是罕見的現象。




元代雖厲行犬牙相入的原則,但元初的江淮行省只跨長江兩岸,元中期的河南江北行省僅越淮河南北,從未出現過同時跨江越淮的政區。明代南京卻不但越江,而且跨淮,曠古未有。南京又因為地位特殊,所以幅員很大,包含有十六個府和四個直隸州,其西北角直達今安徽碭山,離北平的南端不過一百多公里。南京的設置使鄰省浙江相形之下顯得過於局促——僅僅領有九府之地,於是後來將嘉興、湖州兩府從南京割給浙江。




但這樣一來,卻又再次違背了山川形便原則,使太湖流域分屬兩個不同的高層行政區劃,而在歷史上,太湖流域從來處於單一的高層政區之中,從秦漢歷隋唐至宋元不變。因此清初大學者顧炎武形容朱元璋這一作法如同把人腰斬一樣。南京屬下的府,也同樣存在犬牙相入的現象。如首都所在的應天府就地跨長江南北,鳳陽因是朱元璋老家,不但置一大府,還使其領域踞淮河兩岸。







南京而外,還有幾處典型的例子。




第一個是河北省。

朱元璋建立明朝是由南向北的軍事行動造成的,恰與元代相反。因此建立河南省的時候,故意使之有黃河以北的屬地,以和京師的南界成犬牙相入狀態。這條界線幾經調整,直到解放後才由曲折狀態變成直線,但河南省兼有河北地的現象依然存在,而且這塊地方是河南省比較富庶的地區,解放初還曾以之為主體一度建立過平原省。




第二個是廣東省。

宋代的廣西比廣東有長得多的海岸線,因為今屬廣東的高州、化州一帶及雷州半島,以及今海南省均為廣西所有。元代也沿襲這一分界而立湖廣行省和江西行省。但元代在湖廣省下又將宋廣西沿海地帶,即高、化、雷、欽、廉諸州與海南島組合為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明王朝建立以後,分建廣東、廣西二省,但不恢復宋代原有分界,而將元代的海北海南道劃歸廣東省,造成廣西沒有一寸海岸線,以及欽廉地區幾乎與廣東不相連接的現象。這一犬牙相入的分界為清代與民國所繼承

。解放後,欽、廉地區時歸廣東,時歸廣西,最終還是回到廣西。







第三是貴州省。

貴州的邊界十分特殊,東、南、西三面且不提,其北面省界向內凹進一大段,四川省屬地如同一把尖刀直插入貴州的心腹。現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遵義以及甕安、餘慶等地都屬四川,而非貴州所有。這樣劃界顯然是為了控制新建省的需要。直到清代雍正年間,貴州省才形成今天的完整邊界。







清代省界基本上沿襲明代而來,沒有大的變動,

如上述貴州省界就是最重要的調整,再則只是在南京(清初改稱江南)、陝西、湖廣三省一分為二時確定新省之間的界線而已。




陝西分置甘肅省,是以延安、西安、風翔、漢中四府的西界為省界;湖廣分置湖北、湖南二省,是以原岳州府北界為省界。這兩處都不費什麼思量。只有

江南省分成江蘇、安徽兩省則是經過深思熟慮,

並不採用歷史上橫向劃分,以便符合自然地理區域的做法,而是豎切一刀,將其分成東西兩半,使皖蘇二省都包有淮北、淮南和江南三部分地。

這樣做是為了使富庶的江南和稍次的淮南,以及經濟上相對落後的淮北能夠肥瘠搭配,以免省與省之間經濟背景相差過遠。







歷史上農業經濟重心的轉移是由北而南。本來淮北地區經濟文化都相當發達,漢晉時期所謂「汝潁之士利如錐」,是在經濟繁榮的背景上所產生的文化發達現象。唐代以後,淮南地區發展很快,有揚(州)一益(州)二之稱。南宋以降,則江南地區之發達已居於全國之首,淮南、淮北已瞠乎其後。直至明代時期,淮河兩岸,災害不斷,已退而為貧困地區了。把淮北、淮南和江南地區合於一省之中,雖然有悖于山川形勢,但是從肥瘠搭配的原則出發而這樣做,也只能說其情有可原。




全文完。




以上內容可能無法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慾都很強的你。好在坐觀君有一個走遍中國系列,裡面有很多省份的歷史地理文章。如果想看,

點擊公眾號底部「看往期」或者在公眾號回復「中國」。




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我







還想了解我?點「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井觀天 的精彩文章:

TAG:坐井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