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我們追尋科學時,我們在追尋什麼?

當我們追尋科學時,我們在追尋什麼?

2015年,屠呦呦憑藉發現治療瘧疾的新藥物療法而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科學家。全球97個國家與地區的33億人口正在遭受瘧疾威脅,而屠呦呦所發現的青蒿素被證實對鼠瘧、猴瘧具有100%的抗瘧作用,可以說,這一發現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引力波的探測者,這讓人們的目光再度投向神秘而深邃的宇宙。困擾了科學家們半個多世紀的謎團終於以直觀的方式被證實,也填補了自然科學中這塊最大的缺失的拼圖。

不同於幾年前,朋友圈和家族群里不再被謠言等各種虛假消息充斥,而是越來越多的關於真理與偽科學的辯論。值得欣慰的是,每一次的刨根究底都讓追尋科學的路上多了更多的同行者。

《宇宙的琴弦》的序言中寫到:「科學活動最基本特徵就是不斷進步。」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不能理解的東西,而批判、質疑甚至置之不理都不是科學應有的態度,一點點探索這些不能被理解的事物背後能夠被理解的部分,找尋普遍規律,提出假設並反覆論證,才是科學的完整步驟。這一過程或許漫長而複雜,或許永遠也得不到終級結論,但卻必不可少。

和當年「讀書無用論」相似的是,如今社會上不乏「科學無用論」的論調。科學家們數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也許都無法證實一個論點,即便取得些許成果,那些拗口的結論似乎又離普羅大眾太過遙遠。宇宙的起源是什麼?物質的最小單位為何不是粒子?這些縈繞不休的問題在功利主義者心中統統簡化為「知道這些又有什麼用呢」?

「科學總是尋求發現和了解客觀世界的新現象,研究和掌握新規律,總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學是認真的、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同時,科學又是創造的。」科學的實用價值根本無須贅述,何況這並不是我們追尋科學的真正目的。古人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那麼知其所以然的意義是什麼呢?事實上,很多事情的意義就在於意義本身。當我們追尋科學時,我們在追尋什麼?是更高的產能,是更美好的生活,還是人類文明的永續。這些都是我們要追尋的,也都不是。

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里在嘗試攀登珠穆朗瑪峰途中喪生。出發前,在被問及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瑪峰時,他回答道:「Because it"s there.」因為「山」就在那兒,僅此而已。

(文/艾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互聯網周刊 的精彩文章:

探尋技術本質,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電競教育如何跟得上快速發展的電競產業

TAG:互聯網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