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康熙咸豐鬥彩

康熙咸豐鬥彩

這是一隻罕見的康熙哥釉、鬥彩、五彩加粉彩剔刻開光膽式瓶(見圖)。此瓶高40厘米,口徑8.5厘米(微殘),最大腹徑23.5厘米,底徑13.5厘米。

第一、哥釉。通體施亮清釉,呈百碎圾狀的棕色細開片,不規則布列其中。

第二、此大瓶通體分三部分。左右分別為2個圓形開光五彩紋飾區,開光外為剔刻鬥彩纏枝番蓮紋。

第三、番蓮紋作為主體紋飾,工匠為了突出工藝效果,把釉上紅綠彩「拼」、「斗」於青花之中,使圖飾更為清雅。

第四、開光內五彩與粉彩套用。

■福建餘光仁

康熙大帝治下的社會是一個海晏河清、四海歸心的盛世。此期的陶瓷業也進入了平穩發展的階段,朝廷對以景德鎮為代表的陶瓷業格外重視,進一步推行「官燒」與「官搭民燒」政策,開始派督窯官統管官窯窯務。康熙朝61年中瓷業發展迅猛,品種豐富,其中青花瓷器進一步發展。工匠們很好地掌握了浙料與珠明料的煉製技術,青花藍色顯色像翠毛一樣嬌艷,像寶石一樣明快,用分水法和暈染法可將藍色分出濃淡深淺等許多色階,使得畫面富有立體感,所謂「色分五等」即是此意。

五彩瓷工藝是康熙瓷的另一大成就。常用彩料有紅、黃、紫、綠、藍、黑等。早期五彩用彩濃烈,形象碩大,畫面繁滿,受清初「四王」和明代沈周畫風影響,人物畫摹陳老蓮風。彩瓷有青花五彩、哥釉五彩、鬥彩等。後發明了琺琅彩、粉彩、抹紅三彩、墨地三彩等,把彩瓷工藝提到了極高水平。

這是一隻罕見的康熙哥釉、鬥彩、五彩加粉彩剔刻開光大膽瓶(見圖)。此瓶高40厘米,口徑8.5厘米(微殘),最大腹徑23.5厘米,底徑13.5厘米。它的生成年代應為康熙晚期。堪為康熙年中國制瓷工藝的集大成作品,彌足珍貴。

此瓶工藝特徵有如下四點:

第一、哥釉。通體施亮清釉,呈百碎圾狀的棕色細開片,不規則布列其中。

第二、此大瓶通體分三部分。左右分別為2個圓形開光五彩紋飾區,開光外為剔刻鬥彩纏枝番蓮紋。青花區的纏枝番蓮以及開光窗棱,由工匠在未施釉前,在素胎上剔刻而成,故而罩釉後,淺浮雕美學效果躍然而生,主體紋飾立體感分外凸顯。

第三、番蓮紋作為主體紋飾,工匠為了突出工藝效果,把釉上紅綠彩「拼」、「斗」於青花之中,使圖飾更為清雅。蓮心施釉上綠彩,「斗」於青花之上,突破成化鬥彩傳統的青花勾邊、釉後「填」彩的工藝,而是採取「外青花內鬥彩」的創新工藝。「里青花,外鬥彩」是康熙朝瓷器的創新技法」(見《五彩·鬥彩——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P226圖207),這在康熙瓷器中是未多見的。施用珠明料,以「分水法」表現花枝的陰陽向背,大面積青花造勢,艷麗的青花由淺入深,「色分五等」,層次感極強,把蓮花枝葉的靈動、向背活脫脫地表現出來。而「斗」、「拼」、「填」入花心和小枝葉上的淺綠釉上彩,正是工匠高度藝術修養的體現,其藝術構思顯然以這「斗」綠之筆,把蓮心和新枝,不經意地表現於畫面之上,堪稱「神來之筆」。要強調的是這裡的鬥彩也可稱「染彩」(即「在青花邊緣染彩、勾彩」)(耿寶昌語)。

更為令人擊節叫絕之處,是與斗綠彩相套用的斗紅彩工藝。作者將釉上紅彩點染於蓮花的蓮蓬心和幾片葉片邊緣,使這若隱似現的幾抹紅彩掩映在這萬綠叢中,真正表現出蓮花在結果期「英落蓬生,新葉茂」和「綠肥紅瘦」的詩境。

聯想到五代越窯蓮花盞托中托心為蓮蓬的造型,荷花葉瓣以伏蓮紋環刻於蓮蓬四周,肥大的荷葉作底托的造型創意,真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古代陶瓷藝人的文化藝術修養之一斑。

第四、開光內五彩與粉彩套用。左邊開光內的春江山水人物圖是一幅絕妙的清代五彩圖,分別用綠、礬紅、赭色、棕、淺藍、黑色、紫色八種彩飾圖,其中遠山、樓閣、土地施釉上彩;江水、近山、人物、樹木、花草用釉下彩;桃花用桃紅粉彩,海水江樂、海浪邊緣及海獸之爪、腹、獠牙施白色粉彩。粉彩是琺琅彩盛行前的一種工藝,大量使用於雍正朝瓷器。在康熙晚期瓷器中已有五彩、粉彩共用的現象

這隻蓋碗是咸豐年間官窯鬥彩器(見圖),圈足內和碗蓋鈕中間都書大清咸豐年制青花兩行六字款,碗身分三層紋飾,第一層碗底紋飾是如意紋,釉下青花打框,內填金粉。第二層是主題紋飾,為纏枝蓮花和菊花,蓮花填上紅色,菊花填上淡黃色,蓮瓣和菊瓣邊緣都描以金粉。第三層是回紋,這種回紋似變形的龍。碗蓋也是分三層,圖案和畫法如碗身。該蓋碗 連蓋 高8厘米,口徑10.8厘米,瓷質薄如紙,透光,器物小巧玲瓏,製作精美,色彩艷麗,具有紋飾繁麗、崇尚華麗的特徵,有前朝遺風。咸豐的鬥彩瓷器在書上的照片很少,這也是留傳下來少的緣故吧。著名古陶瓷專家馮先銘曾在《中國陶瓷》中提到過咸豐朝生產的官窯器十分少

江蘇省太倉市博物館藏有一件十分珍貴的海水龍紋盤,它集青花、鬥彩、紅彩三種表現方式於一身,高3.7厘米,口徑21厘米,底徑12.3厘米。

此盤敞口,淺弧腹,平底,矮圈足。雖然從尺寸上看不是大器,但從所繪圖案看,卻體現了磅然大氣,令人稱奇。盤內繪蛟龍越海,紅彩繪就的蛟龍張牙舞爪,威武兇猛。龍下的海水和浮雲用青花繪製,波濤洶湧,祥雲四起。再用鬥彩表現海中嶙峋的山石,而山石的輪廓則用青花描繪,內填綠彩,層次豐富,鮮艷奪目。盤外壁用青花紅彩繪雙龍祥雲,主題紋飾為典型的康熙「海水立龍」形象。底足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體落款。

青花鬥彩始於明代青花盛行、五彩興起之時,宣德朝開始把釉下青花與釉上礬紅彩融為一爐。即在青花紋飾中留出獸形、龍形等白釉色地,再填礬紅彩;或用紅彩作地,來襯托青花獸形紋飾。這種釉下青花與釉上紅彩相結合的裝飾技法,發展成為成化朝的鬥彩裝飾工藝。「斗」是斗攏、湊合的意思,「鬥彩」即將青花與彩色拼湊起來。此盤的青花、鬥彩以及紅彩,相輔相成,互相烘托和渲染,整體藝術效果極佳。

清朝鬥彩瓷器的產量要大於明朝成化時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窯也有不少精品堪與成化鬥彩媲美,而且出現了較大的器型。總的來看,清朝盛世的鬥彩瓷器大多數繪畫精工,改變了成彩「葉無反側」、「四季單衣」的弱點,圖案性更強,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飄逸的風采。康、雍、乾官窯都有一些仿成化鬥彩產品,已能有把握地仿燒出成化鬥彩,但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數寄託成化款。對這些器物要從胎、釉、彩繪等幾個方面仔細辨別。清代仿製鬥彩瓷器,是從康熙時期開始的。雖然康熙時的多數產品不及成化的精緻,但當時的積極探索為以後燒制鬥彩瓷器的成功奠定了基礎。而這件海水龍紋盤,無疑是康熙時期的青花鬥彩瓷器中的精品。

這件器物在青花鬥彩的基礎上,還保留了紅彩的表現方法。先將海水、祥雲等青花燒成,再在釉上用銅紅描繪騰龍圖案,然後低溫烘烤。紅彩、青花、鬥彩三者的結合使用,使整個畫面看起來更加富麗堂皇,層次更為豐富多彩,藝術效果渾然天成,在精品不多的康熙青花鬥彩瓷器中,實為罕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這部少兒不宜的電影,被嚴重低估了
EXO吳世勛新綜藝撞檔大偵探?抄襲爭議闢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