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看看真實的李可——「救命先生」李可和他的弟子們

看看真實的李可——「救命先生」李可和他的弟子們

 


點擊

上方

藍色字

中醫思維十

可快速關注






古語云「大醫不出,蒼生可濟」,而今,大醫不出,中醫學如何正確傳承,談何復興?


「可能要推遲幾天,中

風了,半身發麻,口齒不清。不要緊,我給自己開了幾副葯,恢復得不錯。對,在家多休息幾天。」

第一次見到李可老先生還是在一年以前,當時,記者對他的滿頭銀髮印象深刻,開玩笑說,「中醫外表就該像您的樣子」。

眼前,從矍鑠的步態上,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一個月前剛剛中風的78歲老人。



7月3日一早起來,老人步行去離家不遠的診所,「有幾個香港的病人今天要趕過來」。只要人在山西靈石,就少不了要跑到診所,這已是他行醫的第51個年頭。



電話里被推遲的會面,是原定於7月中旬到深圳的一個「美國代表團」——因為李老曾用30副葯治癒過一例美國面赤症患者,痊癒後的病人回到美國,口耳相傳之下,分散在全美各地的病人們竟然自發組織了來華求醫團。

美國有—大批深受此病困擾的病人,嚴重的甚至導致自殺。這些被當地醫療手段宣布治療無效的患者,以及部分心衰症病人,約定每次十幾個人,分批來華求診。






1



師母的不同意見



 


7月的山西,中午已經有些悶熱。診所和幾間汽配零件門市並列在公路邊,偶有火車從百米開外的鐵路橋上呼嘯而過,窗戶上滿是灰塵,整排房子的破敗程度倒是符合人們對這個內陸產煤省份的縣城面貌通常的想像。

經常有慕名前來的病人驚訝得睜大眼睛,無法把「李可」的名字和眼前的這間診室聯繫在一起。老人對此不以為意,「弄它幹啥呢,又不想騙人』。


與時下許多善於就傳統文化侃侃而談的人相比,老人話不多。「晉以後,以儒治醫,流弊就在尚空談,不重視臨床,對內經等經典多有違背、夸夸其談,以為讀過兩本醫書就可以『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實際誤人不淺。」


2002年隨著《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的出版,不斷有後學執弟子禮從各地登門。

儘管李老強調「臨床家要多做現身說法,培養學生敢治大病的膽識與能治大病的功力」,但其實自從1992年他從靈石縣中醫院院長的崗位上離休以來,—直缺少一個合適的平台有效地傳承經驗。

年初幾名弟子趕到靈石,就是想勸老師正式出山,到廣東主持一所中醫急危重症治療中心。只要老師答應出山,他們就正式開始實質性的運作。


「我不同意他去!」坐在窗邊的師母一開口,兩個徒弟都沒聲了「他現在要是60幾,我不攔著他!早兩年,晚上熬夜,早上出去接著看病,啥也不耽誤。年紀大了,一旦有個啥事情,兒女不在身邊哪能行呢!,"



「師父太累了,晚上就別接電話了!搞中心就是想搭一個平台,師父每年抽段時間去指導一下,講講課,帶著我們查查房。一般的病就交我們處理。」一名弟子說。


「唉,越是半夜打電話的病人,越是急症,哪能不接啊。」師父在旁邊輕聲道。



午飯時師母不在,李老跟弟子們交了底:「這個事你們儘快去做。

我上次見南懷瑾,問他中醫要復興該怎麼辦,南老開玩笑說『睡大覺』,他建議我把自己的東西整理好,等待時機。我覺得現在這個時機快到了!」


 


看到徒弟們的眼神,他解釋說:「許多人以為李可這個老漢怎麼怕老婆呀,其實不是,我這一輩子最虧欠的人就是她,現在老了,不想讓她再擔驚受怕的。」


「1967年『文革』開始不久,我就被抓進去關了1年零4個月。呆在外面很難受,常被揪去戴鐵帽子遊街,進去就舒服了,沒人折騰你。


 

看守所長每次把我提出來給人看病,還給準備一包煙。家裡人在外面可受罪了,大隊把口糧停了,全靠我老伴在縣鞋帽廠打零工納鞋幫,買回一些不算糧食的吃食養活4個孩子。她跟著我沒少受苦。」









2




 

離休的赤腳醫生


 


「我們原來還是同行呢。」李老笑呵呵地對記者說。少年李可初中沒畢業就毅然從軍,參加了解放蘭州的戰役。


 


1949年

,人西北軍大藝術學院文學部學習,畢業後在第3軍的《前進戰士報》做編輯。西北全境解放後,他轉業到甘肅河西走廊及慶陽地區工作。


 


1953年

,他被上級抽調參加工作隊開展「三反運動」,得罪了一些官員。當時,胡風在《甘肅日報》做記者的一個學生,恰好與李可同一個工作隊,到了

1955年

,他就『名正言順」地被誣為胡風反革命集團分子,關押了2年7個月。


 


1961年

,他被勒令退職,遣返回老家山西靈石。




在獄中他開始自學中醫,回老家後正趕上3年大旱,他給上門來的病人開出的方子都有補中益氣湯,效果很好,「不是這個方子能治百病,而是人們餓得太過,體虛則百病生」。


 


1963年

,李可成為全國第一批赤腳醫生,「其實我從來沒有正式拜過師,因為條件不允許,誰要跟我接觸多一點就會被叫去談話審查,拜師不是害人嘛!


 


只能自己一邊看書,一邊搜集民間驗方。農民很可憐,推出去於心不忍,接下來又力難勝任,逼得我只好現學現賣,急用先學,白天看病,晚上翻書查資料,經常讓一個個疑難問題弄得焦頭爛額。」


 


而由於農村患者家貧,非到危及生命不敢言醫,因此在那段時間裡,他接觸到的多是急危重症,自創破格救心湯,將100多例西醫放棄治療的心衰瀕死的病人悉數救回。


 


當時,畢業於日本帝國醫科大學的「右派」心血管專家董威被下放到靈石中學做校醫,他看到李可搶救心衰的方法很驚訝,認為其水平已超過西醫。


 


「我看過你們中醫的藥典,附子用量超過9克就是非法的(註:2005年新版藥典規定附子用量為3~15克),你卻用到200克,如果出什麼差錯患者告你,你肯定會進監獄,當地也有其他中醫,為4Uz,只有你這樣治?」


 


李可回答:「那些農民就是兩個字——可憐看他們實在可憐就救一救吧,根本沒考慮風險的事情。」


 


等到

1978年,恢復全國統考,他獲得了中醫師資格,進入縣人民醫院中醫科做了名普通的中醫大夫。


 


那是他最忙的時候,從8點看到下午2點,「沒有辦法,因為大都是外縣來的農民,拖到第二天,他住一宿又要多花錢。藥房的同事不能正常午休有意見,我只好自己出錢請他們吃飯」。


 


救治心衰病人,需要醫生親自煎藥,患者服藥40分鐘反應正常後醫生才能離開。對那些缺乏中醫知識的農民患者,李可有時需要上門幫著熬一次,讓病人家屬看一遍學會了才放心,並記下姓名、住址回訪。


 


「你問我,為什麼我的4個孩子都不學醫,不是我不想教,是他們看多了,覺得醫生是個最倒霉的行當,一點興趣都沒有。


 


農民太窮了,許多病人沒錢拿葯就記在我的賬上,最後只能給免了。一來二去,孩子們都抱怨,說我除了留著自家的房子住,連房底下的宅基地都賣了貼給病人了。




2005年

,我去馬來西亞、新加坡,當地病人給的錢,合人民幣大約60多萬,我都捐給一所大學的中醫研究所了。」


 


1982年7月

,蒙冤27年後他終獲「平反」,於

1983年

牽頭創辦靈石縣中醫院,任院長近10年。「




那是我最苦惱的階段,病不能不看,雜事不得不管,太浪費精力了。現在回想起來,沒有我中醫院可能辦不起來,但事情鬧成以後我急流勇退就對了。」


 


1992年

離休後,他自己開了一家診所。「我一個月2000多元的離休工資,在縣城裡生活不愁,錢貼多了兒女還是有意見。老伴其實一直支持我。


 


有一次午休,徒弟擋住了一個外地病人,她看見了很生氣,覺得人家病成那個樣子,大老遠跑來,擋在樓下不近人情。」









3




ICU里的中醫


 


一聽說幾個弟子運作的急危重症中心,可能會設在一所西醫醫院下面的一個部門裡,師母一下子激動起來。「不是我膽小,你一搞急救就影響人家的收入,病人進ICU,一天花費從幾千到上萬,你一副中藥才一兩百塊錢,惹人恨得很。


 


那會兒就我們兩個老傢伙在外地,人生地不熟的,電話線就被他們拔了3次,連跟家裡報個信都不行啊。」


 


2000年

以後,李老經常穿州過省給人診治,網上關於李老的行蹤隨時更新,病人像看直播一樣,也跟著他到處跑。


 


師母說的就是李老被請到某地講學、治病時的經歷。


 


當地一名中醫學校的研究生作為親歷者,在自己的博客里記錄下在這間醫院的ICU病房裡發生的一幕——雖然是中醫院,但ICU的主任是不折不扣的西醫。




當李老看完病人,開出治療方案後,西醫一方開始作出一系列的「質詢」。


 


焦點是病人高燒反覆不退,同時伴有高血壓、高血糖、心律不整。西醫已經用上了透析機、包括抗生素在內的四五種吊針,卻無法退燒。


 


唯有李老注意到,「病人這幾天總是在半夜2時左右體溫升至39度以上,這正是厥陰循行的時辰,且病人時而手足厥冷,時而高熱,若非厥陰病還有何可能呢?


 


當院長問到李老病人喝了他開的葯會有那些可能的壞情況出現時,李老答得妙,『根本不可能壞下去』。」


 


終於李老的藥用上了。病人服藥後,體溫由38度多降至37.4度,沒有發生心衰,血壓正常,初步顯效。「可惡的是,交班時那個醫生竟說,『病人體溫曾升至39度,但經冰敷後,現在已經降下來……』


 


一開始李老已要求把冰袋撤去,不知道那醫生是怎樣紀錄病程的,有心還是無意?雖然中醫在這次成功了,但可以想到,中醫要走的路是何等艱巨!」


 


李老說,院方後來決定停用中醫,病人最終沒能救回來。「這種事情太多了。我主持靈石中醫院時,是純粹的中醫手段,心、肺、腎三衰病人急救上千例,從未失手。


 


現在卻每每遇到我剛把人救過來,回頭就被西醫的ICU收進去出不來。大家還都覺得很正常,沒有人說是西醫把人治死了。」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原總編郭博信曾多次到山西靈石調查探訪,李老用中藥搶救瀕危病人數以千計,「其中有案可查、被西醫下了病危通知書者,亦有百餘人」。


 


時下各醫院都是急救找西醫、中醫靠邊站,而李老在縣人民醫院中醫科任職期間,「……急救卻是中醫科的事,這在全國各醫院中可謂絕無僅有」。


 


廣州離休幹部封某三衰病危,在廣州某醫院ICU搶救無效。李老要求停止一切西醫手段,把脈擬方,病人服藥後8小時,起來吃了一小碗面。


 


幾天後轉院,因為沒有交代清楚,上午一進ICU值班醫生就用上了抗生素,「病人陽氣剛剛恢復,這時候絕不能用抗生素,抗生素是非常寒涼的東西」。


 


下午病人開始昏睡,再沒醒過來。李老回憶起這些,眼神里充滿了遺憾。


 







4




好病人難找


 


李老這次中風,主要是因為一個月前的廣東之行,「看病看得太疲勞,氣候也不太適應,瘦了3斤,體重只剩下87斤。現在咱倆在一起,一大一小兩個瘦子」。他邊說邊笑著拍拍記者的肩膀。


 


儘管中心已經運作得頗有眉目,師母還是擔心師父的身體經不住辛勞。「還有建西、樂凱他們呢!這些孩子們都不錯,在現在這個醫療環境里左突右沖,挺不容易的。」李老寬慰師母。


 


而他所說的「不容易」,是指目前許多對中醫的管理規定束縛了中醫的手腳。




如果按照藥典的用藥規範,李老這大半輩子竟然現在「非法」行醫。




那些謹尊師命在各地腳踏實地、治病救人的徒弟們,免不了也時常受此困惑。


 


有一個笑話:兩個醫生聊天,一個問另一個,人是怎樣死的?答曰,死就是死嘛,每個人的死法都不一樣啊。那人便告訴他,人是被折騰死的。


 


福建漳平市中醫院的李建西對此深有所感。「現在好病人難找啊!我自己常琢磨,為什麼師父當年處理很多危急情況,一副葯下去就形勢立轉?


 


現在的病人,輪到中醫手上的,都是經過西醫無數折騰後沒有效果的爛攤子,中醫要收拾這個局面得比以前費數倍的力氣和周折。一旦效果不好,還要背上中醫治死人的罵名。


 


帶藝投師、自認「在李老處得見中醫精髓」的李建西,去年明就遭遇了一場風波。


 


一乳腺癌患者慕名而來,建西見她雙臂麻木、雙下肢無力,確定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脊椎,診斷後他藥方中開出附子90克,服後因癌細胞擴散迅速,勢難遏制,導致截癱。


 


其夫是名鄉醫,認定妻子病情加重全因用藥過度,遂與醫院及李本人發生糾紛。後經省市兩級醫療鑒定,證實患者病情變化與用藥量無關。


 


甚至有醫生譏諷他開藥是「神經病」。因此,他在自己的診室門口,貼了一份「藥典告示」,明白無誤地告知患者,「重葯克重病」,「以毒攻毒」。


 


因為面對的大多是重病、大病患者,醫患之間幾乎都沒有第二次機會,李建西同樣承擔著風險和巨大的精神壓力,在明哲保身和搶救生命之間,「幾乎每天都面臨選擇」。


 


病人的信任也因此格外寶貴,而這種信任的基礎就建立在醫生平時積累的醫術和醫風的口碑之上。




因為老葯工的炮製技術瀕臨失傳,藥材質量缺乏保證,「我沒事就去醫院的藥房轉悠,不是我喜歡,而是因為我怕,最怕中藥的就是中醫」。


 


記者在他的房間里看到一個小壺,就是專門用來試煎、試嘗中藥的。









5




療效決定一切


 


對於中藥的使用,熟知西醫規範的孔樂凱認為:「西醫的規定里,急救時對許多藥物的使用可以超出常規用量數倍,中醫藥典卻不分情況一刀切,比如附子超過9克就可以找你麻煩。




重症急症的用藥量理應放寬,根據不同情況靈活規定。


 


目前的規定客觀上起到的作用是,只允許西醫急救,而不允許中醫急救。




而西醫手術、介入、甚至部分藥物運用等治療都需要病人或家屬簽字,用中藥重劑治療急危重症、疑難病時是否也可以參考這種做法?」


 


「另外重要的一點,應該建立中藥質量評價體系,對藥量的規範必須以藥材質量為基礎,生葯主要成分含量不同,用量自然不同。」


 


孔樂凱原是白求恩醫科大學(現吉林大學醫學院)的病理生理學碩士。讀了8年的西醫核心課程之後,他覺得西醫理論無法解答他對人體和疾病的許多疑問,轉而自學中醫,2001年考取了山東中醫藥大學的博士,2004年畢業後留校任教,並在學校附屬醫院做一名內科大夫。


 


「讀博士時我一度很鬱悶。我放棄了13年的西醫探索,轉到中醫領域,卻發現中醫臨床拿不出效果來,博士有什麼用!


 


在最苦悶的時候,遇見了李老。我正在十字路口徘徊,師父指給我一個方向,這才是正路。怎麼證明?療效就是最好的證明!這之前,我和社會上那些我接觸的中醫大夫沒有本質區別。」


 


「現在學生好找,李老這樣的臨床大家做老師,難求。




李老身上最寶貴的一點在於他敢於治病,遭遇急危重症敢用雷霆手段,這源於他的能力和自信。




中醫院校的老師自己對臨床都沒有信心,怎麼教學生?」


 


談起去年網上簽名呼籲「廢除中醫」,孔樂凱倒是毫不激憤,而是坦言:「我覺得那些簽名者或許曾經深受其害,受中醫缺乏療效之害。


 


一個病,西醫能看的,中醫勉強;西醫不能看的,中醫也不能,如果都是這樣的話,外力的保護、扶持有什麼用?沒有療效的醫學只有死路一條,把醫療交給市場,市場自然會去選擇。」


 


孔樂凱認為國家應鼓勵有能力的中醫大夫創辦中醫研究、醫療、甚至中醫教育機構。




目前國內中醫研究的現狀是以西解中,而各級中醫院在整個醫療過程中按西醫的模式運行。




這樣的體制不利於中醫的發展和高水平中醫大夫的成長。「一個中醫大夫的理想生活方式是白天看病,晚上看書,收入靠診金,職稱靠病號量!


 


你是醫生啊,你得治病,你不是實驗室里擺弄老鼠的科研人員。」


 


早有業內人士對記者戲言:「現在的體制留不住好中醫。醫院養活的人要呆在醫院裡,養活醫院的人最好是出來。」


 


記者趕到濟南當天,正逢孔醫生出診。「外地來的優先,上年紀的優先,剩下的人才按挂號順序。」病人見記者面露不解之色,解釋道:「這不是醫院的規定,是孔醫生自己定的,掛他號的都知道規矩。」









6




小救命先生


 


一直忙於為傳承師父的經驗而在廣東成立急危重症治療中心奔走的呂英,這些天終於鬆了口氣。




與廣州軍區空軍醫院合作的課題——「李可破格救心湯救治難治性心衰的臨床研究」,終於在6月底正式上報廣州市科技局。雖然審批結果要等到9月才能揭曉,但準備工作總算告一段落。


 


只要呂英醫生出診,人們常常看到天河區婦幼保健院一樓—大早便排起了長長的人龍。有一家台灣人看病,連4個月大的小女兒在凌晨3點也被媽媽用背藍帶著一起排隊,因為醫院規定一個人排隊只能掛一個號。


 


自2001年,呂英的日門診量就超出100人,她坦言,「那時候是以數量取勝,雖然人多,但病種單一,主要都是一些常見多發病。」


 


2005年,呂英被廣州市選拔為優秀中醫臨床骨幹,為了保證理論培訓和臨床跟師的時間,經院辦決定,她的挂號量減為日70人。


 


拜入李可師門後,接手的大病越來越多,2007年,挂號量減少到最低的60個,但她卻感覺比以前累很多,因為「對付這些需要花費數倍的時間,有時光是看西醫診斷資料就要十幾分鐘,雖然這些對我只是參考,但這也是對病人的尊重。


 


越是重病號,你越要跟他耐心解釋,尤其是三陰伏寒的患者,用仲景原方原量會出現不同的身體排毒、排寒反應。


 


醫生是給者,病人是受者,雙方的溝通、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和病人自己抗病信心的增強,對治療效果往往幫助極大」。


 


「我經常推薦病人看一些中醫的普及讀物,有些病人剛開始還以為我是推銷書的。」呂英笑著說。「但現在不會了,許多哮喘患兒的痊癒使他們的母親紛紛加入自學中醫文化的行列。」


 


之所以空軍醫院同意合作立項,還與呂英的一個徒弟有關。




原廣東省檢察院的副檢察長許天祥身患肺癌,漸並發腦、肝及胰腺等多處轉移,今年經腫瘤醫院與空軍醫院會診後確定了治療方案。最後一次大劑量化療後病人出現全身衰竭,神志不清,僅餘一絲呼吸,醫生下了病危通知,已有心理準備的家屬便通知親友趕來告別。


 


其中一個朋友見老許氣喘不繼、痰聲碌碌,實在辛苦,於是介紹呂醫生。


 


家屬抱著「至少可以讓病人走得少點痛苦」的想法,找到呂英。當時她剛好去山西看望李老,於是讓自己的一個徒弟出診。


 


徒弟把診治情況告訴她之後,她只在破格救心湯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了藥量,並加入小半夏湯,以期挽救性命後避免痰液賭塞氣管而功虧一簣。結果病人服藥次日下午3點,已經可以連續說話。


 


空軍醫院的領導非常震驚,一個20多歲的小徒弟就能救人於瀕死,這就是雙方合作意向開啟的契機。李老知道後,在飯桌上對著小徒孫呵呵一笑:「就叫你小救命先生吧!」


 


隨後的40多天里,病人停用一切西醫手段,恢復正常飲食,偶爾還可以坐輪椅外出半小時。最後雖因病情過重去世,但是在睡眠中安詳離開。


 


目前,東莞、珠海等地的醫療機構也正積極與李老聯繫,建立臨床經驗傳承與研究的基地,短期內有望取得實質性突破。另有馬來西亞和澳門欲開辦中醫學校,邀請李老及其弟子前往講學。


 


「建西,今年會有大變化!」「師父,是今年的五運六氣要出現大變化嗎?」「亂講。你準備舉家遷到廣東吧,形勢變好了,中醫發展需要人啊!」李老忙著把消息通知散在各處的弟子們,急切得像個孩子。









7




回到古中醫的路上——李可專訪


 


 


《南風窗》(以下簡稱《南》)

許多病人稱呼您「救命先生」,還有人說您是「當代張仲景」。現在人們對中醫的態度非常極端,要麼是庸醫,要麼是神醫。這個問題您怎麼看?


 


李可(以下簡稱李):

救過一些人是事實,但「當代張仲景」的稱號絕不是我們這種凡夫可當的。




我本是一介山野村夫,成天和農民滾在一起,特殊的環境使我所學甚雜,內、外、兒、婦、五官、皮膚各科均有涉獵。


 


所謂庸醫,其實就是現在學院派的中醫離開現代手段不會看病,不懂得望聞問切,連省級中醫院的病床前也吊滿了輸液瓶,這些人能叫中醫嗎?


 


一家大型中醫院的院長請我去他那裡,我說如果你辦一個純粹的中醫院,我這把老骨頭就交給你,結果他不敢吱聲了。


 


至於說神醫,那是因為人們不了解中醫。




擅治急症是中醫學固有的傳統,歷代不乏「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時下世人皆視中醫為「慢郎中」,這是中醫的奇恥大辱。


 




《南》:

您是怎麼學習中醫的?


 




李:

60年代,我最早在民國左季雲的《傷寒論類方匯參》里看到四逆湯能治27種病,受到啟發,30年後才知道,左是引用清末火神派始祖鄭欽安的觀點。


 


後讀民初實驗系統醫學派創始人彭子益的遺著,從此入醫聖張仲景之門,奠定了「腎氣與中氣」為人生命之兩本的認識,[B]牢記:生死關頭,救陽為急。


 




《南》:

彭子益的書當時並沒有正式出版,您是怎麼接觸到的?


 




李:

1967年,一位中醫朋友也被批鬥,他被抓之前交給我4本麻紙的小冊子,我後來才知道,這就是《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中的4篇。


 


他告訴我這是中醫的根基,有朝一日一定要爭取出版。我連夜把書看完後,用一堆尿布和嬰兒襁褓裹著它藏起來,結果第二天我就進了看守所,所幸搜家時沒被發現。


 


後來直到1994年靈石大拆遷,收拾老房子時才又找到。當時那種狀態下,人的學習能力和理解力反而更強,一夜所讀,受益匪淺啊。


 




《南》:

您又是怎麼發現中藥劑量這一關鍵之秘的?


 




李:

1962年,我32歲時治療一個老年心衰婦女,每劑藥用45克附子。當時家屬已經在準備後事,媳婦不懂得,把3副葯一起煮了,在3個小時里一勺一勺都給婆婆灌了下去,結果當天晚上老太太就醒過來了,第二天兒子跑來要求再抓幾副。


 


此前,我用9克、18克、30克附子的病人都沒有救過來,30克的可以多活一段時間。


 


這次誤打誤撞,使我意識到劑量問題是療效的關鍵。




從此遍查醫書,看到宋朝就有人懷疑過經方的劑量問題,寫過《普濟本世方》《傷寒九十論》的許叔微,著有《本草衍義》的寇宗爽,都曾探討過。


 


傷寒論的方子為啥後人用起來沒效,就是因為劑量不夠。


 


此前因為沒有掌握劑量,有6個人沒能救回來。從那以後,經我手治療的心衰、肺衰、腎衰病人,沒有死過一例。


 


1981年,漢代度量衡器的考古發現,修正了古今方劑的換算標準,完全驗證了我在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劑量正與仲景原方用量相符。


 




《南》:

您在急危重症救治中經常要使用附子,您不擔心這味葯的毒性嗎?近年關於中藥中毒的說法也有很多。


 




李:

我在靈石縣人民醫院工作期間,因為病人太多,身體實在吃不消,心臟出了問題,從房顫轉成室顫,心跳260次/分。


 


我躺在心電圖室里,把藥方告訴徒弟,他煎好葯我喝下去就睡著了,醒來心跳已經正常了。




這次中風,也是按照仲景小續命湯之方意。我開給自己的附子用量,恐怕會讓許多人大跌眼鏡了。


 


我平生用附子超過5噸,經治病人過萬,人服已用,未見一例中毒反應。附子乃純陽之品,其毒性正是救命的仙丹。仲景原方中,炙甘草正可克制其毒。


 


中藥中毒事件,多是病人不經中醫辨證診治,盲目按西醫思路服用中藥所致,是對中醫無知造成的。中藥是治病用的,不是營養品,不然要醫生幹嘛?


 




《南》:

您曾給學生題字:「學中醫先要有菩薩的心腸,還須要英雄肝膽,為救人命敢用霹靂手段!」您認為這是學習中醫的必備素質嗎?


 




李:

名醫章次公曾以16字贈朱良春先生,「兒女性情,英雄肝膽,神仙手眼,菩薩心腸」,可做醫家的座右銘。


 




《南》:

彭子益的「古中醫學」,與您所主張的回到古中醫學概念一致嗎?中醫不需要創新嗎?


 


李:

古中醫學指的是漢代以及漢以前的中醫,那是中醫的正統;彭子益的書對仲景學說的解讀是最正確的。


 


中醫歷史上在魏晉時代出現斷層,到金元四大家,違背了內經的主要觀點,其辦法用於治表,偶爾尚可,但見效後長期用又會對身體造成難以恢復的損害。


 


其中朱丹溪在《格致餘論》中說的「陽長有餘,陰長不足」的觀點,最有問題。




在張仲景那個時代,中醫是無病不治的。後世許多中醫按照錯誤的路子治了一輩子肺結核、糖尿病,治好過幾例?


 


中醫當然需要創新,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連繼承都沒做到,談什麼創新?簡單地認為近世的東西就是先進的,這十分淺薄。


 




《南》:

這與提倡、重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經方派有什麼區別?


 




李:

後世搞傷寒論的就叫經方派,但其實所謂的經方派,走偏的居多,大都違背了醫聖原意。




像有人就說,一立春就不能給病人用附子了,這哪是仲景本意啊?這些錯誤見解的流傳,誤導了很多人。




傷寒論是中醫學的靈魂,微言奧義,字裡行間表露出來的重要奧秘,只有四個字:保護陽氣。


 




《南》:

南懷瑾先生讓您整理好自己的東西,留待後世。為什麼您不多寫幾本書,把經驗總結出來?


 




李:

那得把我拉到深山裡關上3個月。我上—本書(指

《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

),就是躲在水利局培訓班的課堂上,誰也找不著我,一氣呵成寫出來的。


 


我在閱讀醫案的過程中發現,如果一個不小心把錯誤寫進書里,簡直貽害無窮啊。




上星期,河南地方民政局的一個公務員來信說,父親急性心衰,緊要關頭他不顧一切,照著書里的方子給葯,竟然把老父親救過來了。


 


我接到信後打電話詢問了情況,因為他父親的病情略有不同,所以方子需要調整。




這類情急之下看書治病的電話,我每年都能接上40幾個。所以我更對寫書的事非常謹慎,醫書事大,人命關天啊。


 




《南》:

您排斥西醫嗎?您如何認識中西醫的關係?


 




李:

西醫的確能解決不少問題,有它的優勢所在。但

中西醫只能是互補的關係,而不能結合。


 


西醫發展至今不過150年,歷史上發生過幾百次大瘟疫,中華民族之所以沒有發生過歐洲等地那種大規模的人口死亡,這無疑是中醫的功勞。


 


在外國,西醫已充分意識到自身的局限,因此主動到中醫這裡「拿來主義」,國內連最基本的對抗生素的濫用和副作用的反省,做得都很不夠,更無法就西醫的不足進行理性的討論。




 


《南》:

您覺得中醫復興的時機已經到了嗎?


 




李:

中醫命運和國家命運是一體的,眼下中華文化復興是好兆頭,我覺得時機已經到了。




彭子益這本書的出版正好順應時勢,其讀者對象就是有志於中醫的現代青年。


 


國家應該儘早成立中醫藥部,中醫要立法,不受衛生部的干擾。既得利益者是最大的阻力。




中央要想清楚,是要醫院救人還是要它賺錢?要賺錢引進設備、進口西藥最快了。




政策上要鬆綁,不然在西醫的緊箍咒下,中醫復興只能是一句空話。


 


《南》:

您一輩子救了那麼多人,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李:

哪裡,沒啥,興許他們前生都救過我呢。


 


《南》:

啊,那麼多人救您,那您得犯多大的錯誤啊!


 


李:

呵呵。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來源

原載:《南風窗》   2007年7月16日 總第338期。由

中醫思維+編輯整理,轉載請聯繫授權。






更多信息,敬請關注中醫思維十服務號




點擊「

閱讀原文

」有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思維十 的精彩文章:

十種重病的經方治療
正骨之道之悟

TAG:中醫思維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