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或再次引爆感測器市場
感測器發展自20 世紀50 年代,共經歷了三個主要發展階段,從最原始的結構型感測器演變為固體感測器,直到最新的智能感測器,感測器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感測器技術共同發展的還有中國的感測器產業,近年來受益物聯網、智慧城市等熱點的帶動,中國感測器產業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尤其是這兩年備受關注的人工智慧產業的火爆,也讓感測器彷彿看到了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
毫無疑問,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被人工智慧(AI)所革新。而事實上,大多數的人工智慧動作和應用場景都需要依靠合適的感測器來達成,感測器是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硬體基礎,是人工智慧與萬物建立聯繫的必備條件。以自動駕駛為例,自動駕駛的核心,是讓車繞過人類感官與交通環境實現交互。這就極大程度依賴雷達、視覺攝像頭以及多種多樣的感測器裝置。又比如之前在互聯網大會上展示「唇語識別」的搜狗中文「汪仔」,就是打破了思維定式,將語義識別的感測器改成了光學感測,用圖像捕捉的信息判斷語言的溝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顯然,政府也看到了感測器對於人工智慧產業的重要性。
2017年12月底,工信部正式印發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計劃中的重點內容是培育八項智能產品和四項核心基礎,而智能感測器排在核心基礎的第一位,處於最基礎最重要的地位。這進一步肯定了智能感測器對於發展人工智慧產業的重要意義。
而目前就國內感測器產業發展的現狀來看,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已經擁有了一批具備一定規模和技術實力的企業,也有了一定的自主研發的創新成果,但和國外技術相比,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核心製造技術滯後於發達國家,創新產品少、結構不合理。產業鏈關鍵環節缺失。當前本土感測廠商主要採用國外模擬工具,核心製造裝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科研成果轉化率及產業發展後勁不足,綜合實力較低。
針對中國感測器產業面臨的這些問題,中國出台的《智能感測器產業三年行動指南(2017-2019》中明確規定了發展智能感測器的四大主要任務:一是補齊設計、製造關鍵環節短板,推進智能感測器向中高端升級;二是面向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工業控制、健康醫療等重點行業領域,開展智能感測器應用示範;三是建設智能感測器創新中心,進一步完善技術研發、標準、知識產權、檢測及公共服務能力,助力產業創新發展;四是合理規劃布局,進一步完善產業鏈,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彭紅兵曾表示,感測器將是未來萬物互聯的核心基礎。當前,全球信息技術發展正處於跨界融合、加速創新、深度調整的歷史時期,呈現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新特徵。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的興起,推動計算架構、模式及智能感測出現重大轉折,市場應用呈現爆髮式增長態勢。預計2019年,中國智能感測器市場將達到960億元的規模。
由此可見,由人工智慧所引發的感測器市場將大有可為。相信,隨著政府對感測器產業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強,同時得益於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熱點的帶動,中國感測器產業將迎來又一波發展的春天。(快資訊)
TAG:電子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