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蹤凡、方利俠:《歷代賦匯》版本敘錄

蹤凡、方利俠:《歷代賦匯》版本敘錄

《歷代賦匯》版本敘錄

蹤凡方利俠

(左一為蹤凡教授)

蹤凡(1967— ),原名蹤訓國,江蘇沛縣人。文學博士,現為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著有《漢賦研究史論》等,主編《歷代賦學文獻輯刊》等。

摘 要:《歷代賦匯》編於清初康熙年間,由大學士陳元龍奉敕編纂。清代有刻本、抄本、石印本共7種,其中以康熙四十五年(1706)內府刻本和乾隆四十六年(1781)《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價值最高。當代共有影印本10種,頗便讀者,但學術界仍然期待著點校本的問世。

關鍵詞:《歷代賦匯》;版本; 整理

《歷代賦匯》140卷、外集20卷、逸句2卷、補遺22卷、目錄2卷,清康熙年間大學士陳元龍奉敕編纂,故又名《御定歷代賦匯》。陳元龍(1652—1736)字廣陵,號乾齋,浙江海寧人。康熙24年(1685)一甲第二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入直南書房。長期任日講起居注官、侍講、侍讀、侍講學士、少詹士、詹士等職,深得康熙皇帝信任。康熙43年以父病祈求回家侍養,父喪畢,於康熙49年還朝。授掌院學士,尋補吏部侍郎,出為廣州巡撫,入為禮部尚書。雍正時入文淵閣。卒謚文簡。著有《愛日堂詩》27卷、《格致鏡原》100卷、《歷代賦匯》184卷、《海寧陳氏家譜》20卷等。

《歷代賦匯》彙集先秦至明代賦4161篇(此數據含殘篇),囊括古今,鴻纖畢具,並且分類編排,條理井然,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也是至今最好的一部搜集歷代賦體文學作品相當完備的大型總集」[1](p.238),至今仍是賦學研究者的案頭必備之書,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和參考價值。對於該書的著錄,清乾隆年間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九十《集部·總集類》云:

《御定歷代賦匯》一百四十卷、外集二十卷、逸句二卷、補遺二十二卷,康熙四十五年聖祖仁皇帝御定。賦雖古詩之流,然自屈、宋以來,即與詩別體。自漢迄宋,文質遞變,格律日新。元祝堯作《古賦辨體》,於源流正變,言之詳矣,至於歷代鴻篇,則不能備載。明人作《賦苑》,近人作《賦格》,均千百之中錄存十一,未能賅備無遺也。是編所錄,上起周末,下訖明季,以有關於經濟學問者為《正集》,分三十類,計三千四十二篇;其勞人思婦哀怨窮愁、畸士幽人放言任達者,別為《外集》,分八類,計四百二十三篇;旁及佚文墜簡、片語單詞,見於諸書所引者,碎璧零璣,亦多資考證,裒為《逸句》二卷,計一百一十七篇;又書成之後,《補遺》三百六十九篇,散附逸句五十篇。二千餘年體物之作,散在藝林者,耳目所及,亦約略備焉。揚雄有言:『能讀千賦則善(原訛作能)賦』,是編且四倍之。學者沿波得奇,於以黼黻太平,潤色鴻業,亦足和聲鳴盛矣。[2](p.1726—1727)

對於該書收錄歷代賦的情況,介紹甚為詳悉。贊其收賦博洽,超邁往古,潤色鴻業,嘉惠學人,皆確鑿有據。而「約略備焉」四字,評價亦頗有分寸。至於《正集》、《外集》之區別,旁搜博採之艱辛,亦得到揭櫫。今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御定歷代賦匯》卷首目錄下亦有此提要,文字相同,文末署「乾隆四十六年三月恭校上,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總校官臣陸費墀。」可知該序之撰寫時間,在摛藻堂本之後。摛藻堂本《四庫全書》該書提要撰於乾隆42年,所論更為簡略,而角度有所不同:

自周、秦而下,迄於前明,凡《文選》、《文苑英華》諸書所載,及各家專集,無不搜采,參互校勘,因題分類,按代編次。有一題而前後數篇者,如《月賦》則漢有公孫乘,劉宋有謝庄,趙宋有汪莘、楊簡,明有馮時可;《雲賦》則周有荀卿,晉有楊乂、陸機,明有朱同之類,亦皆依題類次,義例秩然。伏讀聖祖仁皇帝御制序文,特標班固『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之語,而又推本於《舜典》『敷奏以言』之義,往複垂訓,俾學者體察物情,而鋪陳事理,以務為有用,則是書固非徒以資博贍也。至其門類次第,及正、外分集之指,詳見《凡例》,茲不復贅雲。[3](p.16)

介紹該書資料來源和編排體例,較為明晰;又闡釋康熙序文,頗有推尊之意,大概與此本專門進呈乾隆皇帝御覽有關。此後,《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卷十九《集部·總集類》、《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七《經籍考·集部·總集》、《皇朝通志》卷一百四《藝文略·文類·總集》、《國朝宮史》卷三十三《書籍·總集》、《清史稿·藝文志·集部總集類》等典籍皆有著錄,而十分簡略,更無發明。當代學者所編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總集類》云:「《御定歷代賦匯》一百四十卷、外集二十卷、逸句二卷、補遺二十二卷、目錄三卷(當作二卷),清陳元龍編,清康熙四十五年內府刻本,十一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雙邊。」葉幼明《辭賦通論》、曹明綱《賦學概論》、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許結《賦學講演錄》等皆對此有著錄和簡介,不再贅述。

學術界對《歷代賦匯》的整理與研究,已呈方興未艾之勢。自1969年以來,海內外的影印本就已多達十種,整理點校本亦在進行中,這對於一部卷帙浩繁的大型文學總集而言,良非易事。相關論文和研究著作亦復不少。本文擬將清代以來的不同版本進行全面搜集與評介,以供學界同行參考。

一、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內府刻本。

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閱覽室藏,索書號:79542。本書共10函76冊,洋洋大觀。書高26.4cm,寬16.2cm。首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御定歷代賦匯序》8葉,大字刻印,半葉5行8字;次《凡例》2葉;次陳元龍《御定歷代賦匯告成進呈表》4葉;次《御定歷代賦匯總目》4葉,鈐有「國立北平圖書館珍藏」(篆文)、「一九四九年武強賀孔才捐贈北平圖書館之圖書」(楷書)2枚長方形章;以下為《御定歷代賦匯目錄上》57葉。本冊完。第二冊為《御定歷代賦匯目錄下》,共65葉。第三冊為正文卷一、卷二。左右雙邊,黑口,單、黑魚尾。版框高19cm,寬14.4cm。半葉11行,行21字,小字雙行,每行31字。卷端題「御定歷代賦匯卷第一,經筵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加三級,臣陳元龍奉旨編輯」,版心中部刻「歷代賦匯卷一(天象·天地賦)」和頁碼。卷一共30葉,卷二共31葉。第三冊完。前3冊首頁與末葉都鈐有「國立北平圖書館珍藏」、「一九四九年武強賀孔才捐贈北平圖書館之圖書」章。有硃筆圈點。如《目錄上》第15葉上「蓋地圖賦」上畫一圓圈,天頭批云:「蓋字疑誤,當是益字。」又如卷二唐柳喜《日浴咸池賦》眉批:「時得佳句,章法亦開。」(20a)闕名《黃雲捧日賦》「則君為日,臣為雲」句旁批:「此等句調,真是陋極。」(21a)等等。

今按:此書常見,各大圖書館多有。國家圖書館尚有3部,索書號:t3351(此本無補遺22卷,估計為初刻本,惜在提善中,不可見)、111669、79540。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7部,索書號:SB/811.308/7510.3等。

二、清康熙後期(17071722)內府刻本。

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閱覽室藏,索書號:85031。本書共8函64冊。書高24cm,寬15.7cm。書名葉鎸「御定歷代賦匯」6字。版式、內容均與上本同,裝訂順序小有差別。首玄燁序8葉,次陳元龍進呈表4葉,次凡例2葉,下為總目、詳目。核其內容、字體、版式,與上本同,斷版處亦能相合,惟版框內線已不清晰,故知為重印之本。

國家圖書館尚有2部,索書號:885548、79541。今按:此本為後印本,但沒有增加內容,所以一般藏書機構仍視為康熙45年刻本。

三、乾隆四十二年(1777)《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抄本)。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不可見。今據台灣世界書局影印本著錄如下:冊數不詳。書籤上題「欽定四庫全書薈要(集部/欽定歷代賦匯,目錄、卷上)」,署「臣紀昀詳校,詳校官候補通政司經歷臣郭祚熾」。首玄燁《御制歷代賦匯序》2葉,首葉上端鈐「攡藻堂」朱篆陽文橢圓章;次《凡例》2葉;次陳元龍《進呈賦匯表》5葉;次《御制歷代賦匯總目》附提要共7葉;次《歷代賦匯目錄卷上》79葉,附葉墨書「總校官庶吉士臣張能照、校對官編修臣莫瞻菉、謄錄監生臣范從理」,鈐「摛藻堂全書薈要寶」朱篆陽文大方印;次《歷代賦匯目錄下》89葉,附葉同上;以下正文。四周雙邊,白口,單、黑魚尾,半葉8行,行21字,卷端題「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卷一萬七千二百二十(集部)/御定歷代賦匯卷一/天象」,下行為「天地賦,晉成公綏」,下為賦文。版心上端書「欽定四庫全書」;魚尾之下有雙行小字,正面「御定歷代賦匯」,背面「卷一」,再下為頁碼。

今按:在四庫全書館開館之初,乾隆皇帝為了儘快看到一部比較系統而完備的大型叢書,曾命于敏中、王際華等人從應鈔諸書中,擷其精華,以較快速度,編纂一部《四庫全書薈要》。乾隆43年(1778),《四庫全書薈要》完成,藏於紫禁城坤寧宮御花園的「摛藻堂」,故稱《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薈要》收書463種,約佔《全書》的七分之一,因其校勘精審,繕寫精良,紙白墨潤,裝潢考究,而為學術界所重。此本與文淵閣本版式、內容相同,惟於卷端「欽定四庫全書」下加「薈要卷一萬七千二百二十(集部)」字樣,此為《薈要》總卷次。此外,該本將提要前置於《歷代賦匯總目》之下,署為「乾隆四十二年八月恭校上」。

四、乾隆四十六年(1781)《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鈔本)。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不可見。但有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十分易得。現據影印本著錄如下:全套書共16函(冊數不詳),在集部第24架第三、四層。封面葉有書籤:「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御定歷代賦匯:御制序、目錄上),墨書:「詳校官檢討臣劉炘,主事銜臣徐以坤覆勘;總校官編修臣王燕緒,校對官中書臣陸湘,謄錄監生臣王天祿。」首《御制歷代賦匯序》2葉,次《御定歷代賦匯告成進呈表》5葉;次《御定歷代賦匯總目》6葉;以下為《御定歷代賦匯目錄上》79葉,鈐有「乾隆御覽之寶」朱篆陽文大方章;《御定歷代賦匯目錄下》89葉、提要2葉;再下正文。白口,四周雙邊,單、黑魚尾。半葉8行,行21字,小字雙行同。卷端題「欽定四庫全書/御定歷代賦匯卷一/天象」,版心頂部有大字「欽定四庫全書」,魚尾下書寫雙行小字「御定歷代賦匯/卷一」和頁碼。與康熙年間刻本和《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相比,此本刪去《凡例》2葉。

今按:此本將提要置於《目錄下》之末,署「乾隆四十六年三月恭校上。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總校官臣陸費墀。」可知其抄寫時間晚於摛藻堂本4年。

五、乾隆後期(17821795)《文津閣四庫全書》本(鈔本)。

國家圖書館藏。此本不可查閱,但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縮小影印本。其版本形態與文淵閣本相同,不贅。此外,浙江圖書館藏有文瀾閣本,甘肅圖書館藏有文溯閣本,皆深藏大閣,難得一見。其內容、版式應與文淵閣本大致相同。

六、清光緒十二年(1886)雙梧書屋石印本(俞樾校本)。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索書號:X/811.308/7510.1/C2。本書凡2函16冊。此為石印袖珍本,書高17.6cm,寬10.2cm,書衣左上貼一書籤,上面印有篆文書名「歷代賦匯」,下有小字「吳下共之氏沈錦垣署簽,第一冊」,鈐有「銕春主人」朱篆陰文圓章。護封(襯葉)鈐有「點石齋」朱篆陰文圓印;內封A面刻篆文書名「歷代賦匯」,左下鈐有「謝氏家藏」朱篆陰陽文方印;內封B面鎸有長方形篆文牌記3行:「光緒十弍年歲在/丙戌孟秋之月曲/園居士俞樾署檢」。首玄燁《御制歷代賦匯序》1葉,鈐有「汝」、「梅」(陰文小方印)和「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朱篆陰文方印);次《凡例》1葉;次陳元龍進呈表2葉,鈐有「虛白齋」朱篆陰文章;次《御定歷代賦匯總目》2葉;次《歷代賦匯目錄上》17葉;次《歷代賦匯目錄下》19葉;以下為正文。左右單邊,白口,單、黑魚尾,版框高12.7cm,寬8.8cm。半葉20行,行41字。卷端題「御定歷代賦匯卷第一,經筵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加三級,臣陳元龍奉旨編輯」,鈐有「臣汝梅印」朱篆陰文章。版心上端刻「歷代賦匯」,魚尾之下刻「卷一(天象)」和頁碼,底部A面刻有小字「雙梧書屋校本」。以下為卷二至卷七。第一冊完。第二冊收卷八至卷十八,首葉、末葉均鈐有「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印」。其餘不贅。

按:本書為石印袖珍本,型制小,內容多,便於攜帶。與一般石印本不同,此本紙墨甚佳,賞心悅目,故江蘇古籍出版社(鳳凰出版社前身)曾據以影印。

又有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閱覽室藏本,索書號:89978。

七、清光緒二十年(1894)上海點石齋重印本。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索書號:X/811.308/7510.2。本書2函16冊,書高17.3厘米。內封A面印「歷代賦匯」。內封B面牌記印「光緒十弍秊歲在丙戌孟秋之月,曲園居士俞樾署檢」,書牌左下小字印「光緒二十年春上海點石齋重印」。版心下方A面印「雙梧書屋校本」6字。半葉20行,行41字,小字雙行同。內容、版式與上本全同,顯然系重印之本。

又,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閱覽室藏本,索書號:103689。

八、當代影印本。

1.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影印《四庫全書珍本九集》本。本書在《四庫全書珍本九集》第664—785冊,未見。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影印。

2.日本東京中文出版社1974年影印清康熙45年內府刻本。此本共4冊,有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解說。此外,日本稻畑耕一郎編有《歷代賦匯作者、作品索引》,早稻田大學文學會1979年出版。

3.台灣世界書局1985年影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此本16開精裝,全6冊,在叢書第425—430冊。版本形態參見第3條。

4.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此本系16開本,精裝4冊,在叢書第1419—1422冊。版本形態參見第3條。

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此本據台灣商務版縮小影印,32開精裝,凡4冊。

6.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7年影印清光緒12年雙梧書屋刻本。此本系縮印本,每面納原書兩葉。書名「歷代賦匯」,16開,精裝1冊。版本形態參見第5條。

7.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影印清康熙45年內府刻本。此本據陝西省圖書館所藏康熙內府刻本影印,書名「歷代賦匯」,16開精裝,凡12冊。書前有出版社編寫的《出版說明》、《總目》、《賦名索引》和《作者索引》,頗便讀者。此本據《歷代賦匯》初刻本原大影印,展現了該書的原始面貌,具有較高的版本價值,但是價格較為昂貴。

8.鳳凰出版社2004年影印清光緒12年雙梧書屋刻本。此本據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影印本再次影印,書名「歷代賦匯」,16開,精裝1冊。與舊本相比,書前增加了程章燦《賦學文獻總論》,約5萬字;書後附有王琳、孫之梅《辭賦研究論著索引》和王華寶編製的《作者與篇名索引》,方便研究者查閱、使用。此本資料豐富,價格低廉,便於普通讀者購置,但系縮印本,字體較小。

9.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此本據國家圖書館所藏《文津閣四庫全書》縮小影印,16開精裝,凡10冊,在叢書第473—482冊。為了節約成本,影印者剜去版心,進行拼接,因而損傷了古籍原貌。

10.吉林出版集團2005年影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此本16開平裝,全6冊,據台灣世界書局影印本再次影印。

據初步比勘,清代刻本、抄本、石印本中的文字基本相同,而以康熙四十五年內府刻本和乾隆四十六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價值最高。至於十種影印本,在當代賦學研究中已經並且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由於編纂時代學術水平的限制,《歷代賦匯》還存在著一些缺陷,馬積高先生撰有《評議》一文,指出了該書的五項不足,可以參看。[4]全國賦學會組織賦學研究者對該書進行全面整理、校點,在整理過程中對以上諸版本以及賦家別集、相關詩文總集進行全面比勘,擇善而從,並且吸收近年研究成果,撰為校勘記,這既是對清代賦學代表性研究成果的清理和總結,也將為當代學人提供更為可靠的研究文獻,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

參考文獻:

[1]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

[2]永瑢,紀昀: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65.

[3]編委會.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C].台北:世界書局影印本(第425冊),1985.

[4]馬積高.《歷代賦匯》評議[J].學術研究,1990,(1).

註:本文發表於《中國韻文學刊》2013年第2期,引用請以該刊為準。感謝蹤凡教授授權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目文獻 的精彩文章:

孫福軒:采銅于山,集腋成裘——評《歷代賦學文獻輯刊》
何芳:劉梅真影寫宋刻《於湖居士文集》題跋考

TAG:書目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