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何能夠掌控朝政幾十年?難道沒人敢反對嗎?
自從1861年「辛酉政變」後,慈禧便活躍在了晚清的政治舞台,掌握中樞大權長達半個世紀。期間,慈禧專權跋扈,簽訂屈辱條約,賣國求榮,無惡不作,但滿朝文武大臣以及各地的封疆大吏,居然沒有一人起來反抗。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劉坤一等雖重兵在握,權勢熏天,但還是不得不惟慈禧之命是從,一點脾氣都沒有。
其一、慈禧雖然專權,但只是垂簾聽政,並沒有取代皇室之意。與武則天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慈禧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取代清王朝,甚至連葉赫那拉氏的成員她都沒有給予高官厚祿,她只是染上了專權的惡習而已。1875年,同治皇帝病逝,慈禧並沒有立自己的家族成員,而是選擇了光緒,也就是同治皇帝的堂弟。1885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廢掉恭親王軍機大臣之職務,將所有權力掌握在手,但不久之後,她卻讓光緒親政,搞「大政歸還」,一點稱帝的想法都沒有。1900年,慈禧雖然有廢掉光緒帝位之意,但她選擇的儲君是皇室成員大阿哥溥俊。1908年,光緒死後,慈禧擁戴年僅三歲的溥儀為帝。從1861年「辛酉政變」到1908年慈禧去世的近半個世紀,她確實不曾放棄對權力的掌控,而是不斷地排斥異己,大權獨攬。但是,她並沒有取代清皇室自立為帝之意,抑或是擁戴自己家族的成員繼位。因此,就算有人想反對她,也是名不正言不順,失敗也是必然的。
其二、清朝各親王沒有掌握兵權,無法反抗,只能容忍。就算慈禧不稱帝,若是各位親王想反抗她,是否具備相應的實力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清朝的親王沒有掌握兵權,不可能效仿司馬家族的藩王起兵反對賈南風,而只能容忍慈禧專權。清兵入關之後,為了避免重蹈明朝藩王問題的覆轍,明文禁止藩王出京城,否則嚴懲不貸,掌握兵權更是想都別想。慈禧發動「甲申易樞」時,恭親王雖然勢力強大,但因為沒有兵權,也只能被迫辭職;慈禧選擇載湉為帝時,雖然醇親王奕寰是一百個不願意,甚至其夫人還為此哭暈過去,但也只能承認既成事實,把兒子載湉送入宮中,即是後來的光緒帝。
其三、曾國藩、李鴻章等地方督撫與慈禧有著同樣的利益。既然愛新覺羅皇室沒有實力反對慈禧,那各地的總督和巡撫呢?他們是否有實力起兵靖難,搞「大政歸還」,恢復皇室的權力,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各地的總督和巡撫不會反對慈禧,而且還對其擁戴有加。首先,他們有著同樣的利益訴求。各地總督以漢人為主,若想鞏固自己的地位,有必要依靠慈禧;而慈禧為了抗衡滿族勛貴之反對力量,也要依賴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封疆大吏的支持。其次,慈禧還是曾、李、左等人的伯樂,沒有慈禧,就沒有他們出頭之日。曾國藩得到重用,有權節制東南四省,是慈禧授權;曾、李、左搞洋務運動,倭仁等頑固派強烈反對,但慈禧支持,否則洋務搞不了。
其四、晚清危機四伏,需要靠慈禧鐵腕撐著。自從鴉片戰爭之後,大清的國勢可謂是江河日下,危機四伏,外有帝國主義虎視眈眈,內有太平天國運動、捻軍、甘陝之亂等。此時,除了慈禧太后,估計沒人能撐得了局面,這是事實。各地總督雖然勢力強大,但畢竟是漢人,若是進入中樞,與滿清之體制存在先天矛盾,絕不可行。恭親王算是開明人士,進步力量的代表,但絕非戡亂之才,這從他不支持維新變法運動便可知。醇親王、慶親王這兩位鐵帽子王只適合混日子,不適合辦事,尤其是以貪腐著稱的慶親王奕劻,北洋艦隊的沒落,他應該承擔一半的責任!若是沒有慈禧鐵腕,沒有她在各勢力間搞平衡,大清估計得提前滅亡。
總而言之,慈禧雖然專權跋扈,賣國求榮,但由於她得到各省封疆大吏的強有力支持,且又頗具政治手腕,可以起到平衡各方勢力之作用。所以,她才能獨攬晚清朝政近半個世紀,而沒人敢反對。
※朱元璋性格殘暴,無所畏懼,但他卻對此人傾盡溫柔!
※中國史上十位超級謀士,諸葛亮只排第五,此人第一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