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紐約時報:隱私保護動了互聯網巨頭哪塊蛋糕

紐約時報:隱私保護動了互聯網巨頭哪塊蛋糕

如果閱讀不方便,不妨聽語音吧

1號播音員:顏廷旺

作者:DAVID STREITFELD;NATASHA SINGER

1號按:日前Facebook 和谷歌免費服務背後的消費者監控模式,遭到了歐美用戶、監管者和立法者的圍攻,由此引發互聯網行業的大地震。如今有關部門已經採取措施,試圖打擊和解決諸如傳播虛假新聞和濫用用戶資料等問題。

當代互聯網經濟建立在這樣的交易之上: 毫無保留地獻上自己的隱私,數字世界就會為你提供免費的衝浪體驗。

人們在 Facebook 和 Google 上曬他們的興趣愛好, 由此為廣告商源源不斷地採集用戶信息大開方便之門。互聯網公司變得非常富有。用戶看上去心滿意足。隱私則被認為是老掉牙的事物, 如同以前的放血療法和為家家戶戶送牛奶的人。

最近發生的事情是, 與特朗普總統競選活動有關的選民分析公司,在未經用戶許可的情況下抓取了 5000萬 Facebook 用戶的個人數據。經過數月的指控和證據表明, 互聯網和社會媒體非但沒有促進社會進步,反而讓世風日下了。

這激發了很多要求在未來限制 Facebook 和谷歌的討論 。較為極端的觀點認為, 應該讓這些互聯網巨頭成為公用事業,發展出較少依賴廣告而主要靠訂閱的良性商業模式。但目前還不清楚的是,如何讓這樣的公司放棄一直以來它們賴以致富的途徑。

MIT互聯網政策研究主任Daniel J. Weitzner表示, 國會可能通過有針對性的立法來限制特定部門的消費者數據使用, 如要求提高網上政治廣告透明度的參議院法案。

火狐瀏覽器背後的著名非營利組織Mozilla首席運營官Jascha Kaykas表示,廣告商和大型技術平台在大大降低用戶數據收集的情況下還有其他途徑有效地為消費者定製廣告。"他們收集所有的數據只是為了試圖找到神奇增長演算法," Kaykas 說。近日, Mozilla 停止了 Facebook 上的廣告, 稱社交網路的默認隱私設置允許訪問過多的數據。

最大的可能性是, 互聯網公司迫於壓力將接受更多的規則, 在增加透明度的問題上稍微努力一點。不過在歐洲, 監管機構已經開始打擊侵犯隱私的行為, 並正在研究用戶數據在網上廣告中的運用。

▲歐盟官員Vera Jourova表示:(臉書數據泄漏案)「是對民主的巨大威脅。」

歐洲聯盟司法、消費者和兩性平等事務專員Vera Jourova認為, 臉書數據門不僅僅是對私人數據的侵犯。"這是更嚴重的, 因為在這裡我們目睹了對民主的威脅, 對民主多元化的威脅" 她說。

雖然很多人對免費在線服務使用個人信息定製廣告並不陌生, 但最近的爭議把整個機制的運作方式曝光在大眾視野中 。消費者看似良性的活動—譬如他們的喜好—可以被商家用來暗中分類並對消費者行為施加影響。這項活動不僅限於未知的第三方,Facebook 本身也直接參与了針對廣告目標的總統競選活動。在一次商業分析案例中,這種操作被描述為"影響選民"。

卡內基梅隆大學信息技術和公共政策教授 Alessandro Acquisti表示:"人們對他們的數據可能被用來暗中影響2016年的選民感到不安."畢竟,"你的個人信息被用來操縱選舉, 進而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和社會福利, 說明隱私本身是非常重要的."

在訪談中, 扎克伯格和 Facebook 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似乎接受了增加隱私監管的可能性, 而在幾個月前這看上去是天方夜譚。不過一些貿易集團高管也警告說, 任何限制使用消費者數據的嘗試都將使廣告支持的互聯網的商業模式面臨風險。

"你在破壞廣告中的一個基本概念: 接觸到對某種產品感興趣的消費者," 信息技術工業理事會的首席執行官Dean C. Garfield表示。這個理事會是位於華盛頓的商業團體, 其成員包括亞馬遜, Facebook, 谷歌和 Twitter。

懷疑 Facebook 和 Google 在美國是一種比較新的感覺, 但這種質疑因為歷史和文化原因,已經被嵌入在歐洲的基因中。開放社會歐洲政策研究所的主任Heather Grabbe表示: "我們正處在一個轉折點:人們對科技的樂觀浪潮被警鐘取代。"在這個時候,"歐洲人轉向國家尋求保護和答案, 而不太可能像美國那樣依賴市場來解決失衡。"

今年5月, 歐洲聯盟著手制定一項全面的新隱私法, 稱為數據保護通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新規則將個人數據視為專有的, 由個人擁有。任何試圖使用該數據的主體都必須徵得允許, 並且用清晰易懂的語言書寫請求。

歐盟委員會發言人 Mélanie Voin 表示, 保護通則將比目前應用的規則更加嚴格。例如, 如果一個公司遇到涉及個人的數據泄露, 必須在72小時內通知數據保護局, 並處以2000萬歐元或4% 的年度收入罰款。

Facebook 的桑德伯格女士1月在布魯塞爾發表的講話中表示: "我們知道我們不能僅僅滿足 保護通則的要求, 而是需要做更多的事."谷歌則拒絕置評。

美國沒有類似的消費者隱私保護法。但是有消費者團體長期推動相關的立法議程,並且表示最近的事件給了他們新的動力,也期待獲得歐洲的靈感。華盛頓的非營利組織數字民主中心執行主任Jeffrey Chester聲稱: "隨著新的歐洲法律制定出來, 監管者首次擁有真正的執法工具.""我們現在有辦法來追究這些公司的責任."

然而這樣的野心實現起來非常困難。隱私擁護者, 甚至美國的一些監管者長期以來一直關注,在線服務是否有能力跟蹤消費者並對他們的財務狀況、健康問題和其他親密細節做出推斷, 以顯示基於行為的廣告。例如, 在 2010年, 聯邦貿易委員會為消費者提出了一個新的選擇, 即為 "不跟蹤"(Do Not Track)。兩年後, 奧巴馬政府出台了《消費者隱私權法案》的藍本, 旨在讓美國人更多地控制公司從他們那裡收集到的個人信息以及數據是如何使用的。然而這兩項措施都遇到了極大的阻力。

行業團體成功地辯稱, 收集個人資料對消費者沒有害處, 阻礙數據收集的努力將會使創新受到影響。作為替代, 廣告業創造了一個程序, 允許消費者選擇不讓他們的數據用於定製的廣告, 雖然它不允許人們完全選擇退出他們的數據收集。

Facebook 和谷歌的商業實踐得到了加強。現實是,新聞媒體很少長期報道互聯網公司收集隱私的害處,也很少有用戶為了保護隱私棄用相關服務。這使公司相信數字隱私是一個死掉的問題。

如果現在的熱議在沒有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消亡, 評論家們擔心這些問題可能變得更加根深蒂固。如果放任科技產業自由發展, 這個行業會變得更加不透明,長遠看來無疑會阻礙社會媒體與政治觀點之間的良性互動。這也是許多民主國家面臨的緊迫問題。

"為了了解民粹主義和 Facebook 之間的真正互動, 你需要給研究人員更多的機會, 而不是更少," 雅克德洛爾研究員Paul-Jasper Dittrich評論道。

矽谷傾向於不願意分享關於它正在做什麼的信息, 甚至不認為有必要進行討論。技術世界對任何問題的補救辦法總是發展更多的技術。"如果 Facebook 和 Google 只對利潤最大化感興趣, 我們就可以對它們進行監管," 數字勞工組織負責人Maciej Ceglowski認為, "只是人們可能會出於善意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就像一個小孩在開推土機,他對自己可能造成的損害一無所知。 」

譯者

王星 拉夫堡大學在讀博士

歡迎加入「1號社群」,

每日獲取《1號新聞》;

每月獲取《1號月刊》;

每季獲取《1號藍皮書》

【入群方式】

1號小編——掃碼進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媒1號 的精彩文章:

越來越多的文化類節目,離「現象級」有多遠?
1號學術——Facebook:2017年,關於社交媒體的8件事

TAG:傳媒1號 |